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茶中的主要成分如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等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近年来,茶叶中的氟含量问题却成了困扰着人类健康和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我国茶树氟的吸附特性及其机理、环境条件对茶树氟含量的影响、茶叶中氟的测定方法以及茶叶降氟措施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老茶婆是传统工艺六堡茶的产品之一。目前老茶婆的品质成分和氟、铝元素含量尚不明晰。本文研究了老茶婆的品质成分、氟、铝元素的含量以及煮饮老茶婆时氟、铝的浸出规律,为科学饮用老茶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品种茶树鲜叶及茶多糖为材料,比较了酸浸提、沸水浸提和碱熔灰化前处理对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茶叶还是茶多糖,碱熔灰化处理所测氟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酸浸提和沸水浸提法(P<0.01)。茶叶水浸提法氟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酸浸提法(P<0.05,P<0.01)。对碱熔灰化-氟离子电极法进行精密度及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茶叶和多糖中氟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1.07%~94.40%和83.04%~90.32%,而RSD分别为1.44%~2.54%和0.68%~1.03%,说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检测结果可靠,更能真实反映茶叶及茶多糖的氟含量,适宜于茶叶及茶提取物全氟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砖茶水浸出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 ,只规定了食品中全氟的测定方法 ,对水浸出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还没有制定。砖茶的原料较粗老 ,含氟量较高 ,人们通过饮砖茶摄入的氟较多。由于饮茶与饮食不同 ,饮食是将食品全部吃入体内 ,因此测定食品全氟含量具有意义。而饮茶只饮茶汤 ,茶渣并未食入 ,即通过饮茶摄入的氟只是茶汤中水浸出的那部分 ,茶渣中的氟并未摄入 ,因此 ,测定砖茶的水浸出氟含量比测定全氟含量更有意义。2 测定方法根据边区少数民族饮砖茶的习俗 ,先将茶与水一起煮熬一定时间 ,一般是半小时左右 ,然后倾出茶…  相似文献   

5.
茶叶氟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氟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元素,它广泛分布于矿物、土壤、空气、水和植物中。植物界中存在着高氟类、中氟类、低氟类植物,山茶科属于高氟类,茶树中的氟含量嫩叶达40~72ppm,老叶高达250~1600ppm。茶叶饮料以茶鲜叶为原料,其氟含量高低也引起关注,尤其在龋齿发病率高达60~95%的今天,开发和利用茶叶氟得到重视,因为  相似文献   

6.
氟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其两面性,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本课题主要调查分析云南不同茶区主产茶类:绿茶、普洱茶和红茶等茶中氟含量的现状。旨在让人们重视饮茶中氟摄入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指导云南的茶叶生产,引导人们科学的泡饮茶叶,降低茶叶中的氟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正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装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因普洱茶独特的香气(陈香)和保健功能被广泛关注。茶树是一种聚氟植物,叶片是茶树对氟积累的主要器官之一,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取决于剂量,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均每天适宜的氟摄入量为2.5~4.0mg。适量的氟可以防龋,促进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钙化,增强骨骼的强度等;但是摄入氟过多,导致氟尿、氟牙病、氟骨症和Ca代谢紊乱等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由于普洱茶中氟含量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收集100份普洱茶的样本进行氟含量测定,对我国普洱茶中氟含量现状进行  相似文献   

8.
铝氟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为实验材料,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铝氟浓度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30d后测定茶多酚、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单铝处理时,随着铝(30mg/L)加入,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均上升,当铝浓度增加到90mg/L,含量却下降;单氟处理时,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均表现为低浓度(4mg/L)的促进生成和高浓度(12mg/L)的抑制产生;铝氟交互作用下,在铝氟比例分别为30/4、30/12和90/4、90/12两个过程中,安吉白茶鲜叶中各品质成分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智仁早茶呈现下降趋势,拮抗对方的促进效应。结果说明,茶叶在低浓度的铝、氟时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而铝和氟的不同交互比例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减弱本身毒性,且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体现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茶叶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叶片氟含量变化情况,选取安化千秋界10年以上的有机茶园,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益阳地区主栽茶树品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采摘嫩度茶鲜叶的氟含量存在差异;茶叶嫩度与氟含量呈负相关,氟含量为:第5叶>第4叶>第3叶;‘槠叶齐’、‘尖波黄’2个品种不同季节的茶叶氟含量均较低,适合作为益阳地区的低氟品种推广;大部分品种夏茶新梢的第3、4叶氟含量低于标准最高限量值,夏梢第5叶可与第3、4叶进行拼配以符合氟含量的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残留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 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 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12.
氟硼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茶样中的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纯  陈宗道 《中国茶叶》1990,12(4):28-29
硼是茶树的必需微量元素,但当环境中的硼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又会对茶树导致毒害。研究茶中的硼及其含量对提高茶叶品质和探讨茶的营养作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茶中硼的测定方法主要有1,2,5,8-四羟基葸醌比色法、洋红(Carmine)比色法、中子活化法、火焰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因受茶样中高含量的氟、  相似文献   

13.
湘、鄂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氟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湖南、湖北砖茶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55个茶园165个土样进行了水溶性氟、全氟及pH、有机质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测定。同时也测定了上述茶园的茶样水溶性氟。结果表明,湖南、湖北砖茶主产区土壤全氟含量略低于全国水平(440 μg/g),但明显高于世界水平(200 μg/g)。从土层来看,土壤氟含量0~5 cm土层最高,0~20 cm土层次之,20~40 cm土层较低。氟在茶树体内具有较强的累积作用,且茶叶中氟含量与叶子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茶叶成熟度越高,氟含量越高。土壤中水溶性氟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极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中氟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氟是广泛存在于地壳中的元素,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氟易患龋齿病,但摄入过多却会引起中毒,因此,很多文献对如何测定食品中的氟都有报道。茶叶是易聚氟性作物,特别是老茶,含氟量很高。但由于目前分析技术尚不成熟,氟还没有被列入茶叶检验项目。本文就茶叶中氟的检验方法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张磊  阮建云 《茶叶科学》2008,28(3):195-200
采用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研究了茶树氟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对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常规耗竭法中,茶苗在0.1、0.2mg/L和0.6mg/L的起始氟浓度条件下生长,吸收84h,每隔12h取一次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量;在改进耗竭法中设置氟浓度梯度0.1、0.2、0.4、0.6、0.8、1mg/L和2mg/L,茶苗吸收24h后,取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速率。结果表明,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所得的茶树氟吸收动力学参数值有较大差异。常规耗竭法中起始浓度对动力学参数产生了影响,因此其结果有不确定性;改良耗竭法是比较好的方法,用作图法和SigmaPlot分析的数据准确性较高,参数值较为合理。Vmax值分别为2.605(μg/g·hDW)、3.419(μg/g·hDW),Km分别为0.385mg/L和0.541mg/L。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茶多糖对氟的吸附特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加氟量条件下,多糖吸附氟的能力,并对多糖吸附氟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多糖结构和组成可能对吸附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较大,40℃下多糖表面空松,吸附氟的能力最强,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表面逐渐变得致密,结合氟的能力下降,温度高于70℃后,多糖吸附氟量又会有所增加;40℃下,随着氟添加量的增加,多糖吸附氟量增加,当添加量达到多糖量1.8倍后,多糖吸附氟量不再增加。多糖吸附氟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配因子RL均大于0小于1,属于有利的吸附。粗多糖脱蛋白脱色后,结构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表面变得光滑平整,F~-、Al~(3+)、Mn~(2+)和Fe~(3+)的含量都急剧下降,吸附氟的能力也下降。说明多糖吸附氟的能力与多糖的组成、结构有关,蛋白质及Mn~(2+)、Fe~(3+)、Al~(3+)在多糖结合氟中起到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种新型化学农药防治茶尺蠖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两种新型化学杀虫剂15%茚虫威乳油(凯恩)和24%氰氟虫踪悬浮剂(艾法迪)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控的示范工作,结果表明:艾法迪对茶尺蠖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凯恩速效性稍差,但持效性很好。凯恩2025倍液和艾法迪750倍液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适合于茶园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砖茶氟含量偏高的原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省砖茶主产区的茶园土壤氟含量低于全国土壤含氟的平均水平,土壤氟不是砖茶氟含量偏高的原因;砖茶工序对茶坯氟含量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茶树富集氟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叶片,而骨干枝上老叶的氟含量一般在2000mg/kg以上;不同品种富集氟的能力有差异;黑毛茶原料的氟含量与其中叶子的含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砖茶氟含量高低与黑毛茶原料氟含量高低直接相关,由于采割鲜叶时老叶的带入,是导致砖茶氟含量高的直接原因。20世纪50,60年代生产的砖茶氟含量只有200多mg/kg,而80,90年代砖茶氟越来越高,粗纤维含量分析结果表明,50-90年代的砖茶原料越来越老,这主要是由于砖茶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造成砖茶原料标准下降,这是引起砖茶氟含量偏高的经济学原因。工业性氟污染也会增加砖茶原料氟含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酸铝用量对水稻植株及稻田土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对氟存在着奢侈吸收的现象,各部位氟浓度的顺序为稻壳>糙米>根>茎叶。在相同氟浓度下,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0.4%、0.6%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低值,并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土壤中自由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趋势。线性分析表明两种氟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残余态氟则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虽然土壤中可交换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0.2%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大值,但是统计分析表明, 0%和0.2%硫酸铝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在0.2%~0.8%硫酸铝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铝对交换态氟的作用以抑制为主;络合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及有机态氟的含量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4%、0.6%硫酸铝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与土壤中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当硫酸铝用量为0.4%~0.6%时(相当于氟铝的质量比为6∶1~4∶3),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较低,降氟效果较好;而且此时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氟含量相对较低,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相对较高,能够减少氟向地下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人畜通过地下水和米饭所摄入的氟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