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几乎成为很多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热点问题。现代性是一个内涵极其复杂的概念,在它的内部,同时并存着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呈背反关系的层面。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呈现出了现代性的这两种内在张力的紧张关系,即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2.
黎丹  张洋 《广西农学报》2023,(1):1-6+21
乡村文化是乡村现代发展与振兴的精神源泉。中国乡村社会已进入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文化出现转型和重构,引领乡村社会现代发展。当前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中面临着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核心凝聚力尚未形成、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人才衰减和流失、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时代性调适不足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从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生态之变、载体之变、观念之变三个维度,阐述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分析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面临的现实阻滞,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创建乡村文化品牌、创新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等路径,为推动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启蒙开启了现代社会的进程,现代性深深扎根于启蒙运动之中。本文对现代性的起源做出历史的考察,探讨了现代性与启蒙精神的渊源关系,并深入分析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理性与主体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确立自身地位的过程,指出启蒙理性僵化的思雏方式乃是造成现代性的矛盾与异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陈慧 《农业考古》2007,(6):243-245
农村女青年现代性获得问题研究是学术界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帮助农村女青年获得现代性对构建和谐农村,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探究农村女青年现代性缺失的根源,提出农村女青年获得现代性不仅要从农村寻找答案,而且还要在农村外寻找答案,必须变革现行的妨碍农村女青年现代性获得的体制,实施制度供给,为农村女青年获得现代性造就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代性内在超越的一次新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但是,现代性问题的暴露与后现代性的多元驳杂,也提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进行探索的必要性。文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反思与超越的应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又一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乡土想像在20世纪以来成为作家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的历史机遇而形成的文化机制造成的。是乡土无意识与现代性历史机缘之下重新激发出来的一种文化心理,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补偿与救赎心理使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概念。20世纪中国现代性思想的起源应回溯至晚清时期。梁启超的思想显现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少年中国"的现代性时空维度,体现了现代性前进的时间观念;"新民"思想,展示了现代国家的宏伟构想。梁启超的现代性启蒙思想也为今天的时代带来反思,启发我们在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反省现代性、中庸理想道路是否可行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因此,研究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对探究当代中国现代性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视域下,齐美尔提出距离理论,认为个体面对物化文化的巨大压力,只有通过与其保持距离才能获得救赎。对齐美尔距离的生成语境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文化的悲剧性诊断和货币的现代性表征。  相似文献   

9.
法兰克福学派深刻反思和批判了现代性自身所孕育的二难困境。而我国要想避免重蹈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覆辙就必须超越现代性,这正是我国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所在。同为对现代性的超越,科学发展观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则势必会在这一相同的历史场域中相遇,对话和沟通也因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现代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的揭露,总是从异化的表象走向社会经济的深层,从中找出导致异化的深刻根源,从而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必然灭亡,马克思科学地诊断出现代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酸枣组培快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休眠芽为试材,建立了酸枣的组培快繁体系。最适启动培养基为MS+BA1 0+IBA0 1或MS+BA2 0+NAA0 1,增殖培养基为MS+BA2 0~3 0,萌芽率和壮芽率均超过了70%。增殖培养时,下部茎段的出芽率高于上部茎段,但萌发壮芽的比率则以上部茎段相对较高。1 2MS+IBA0 5~1 0是酸枣快繁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生根率最高可达92%。  相似文献   

13.
从大庆盐碱土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嗜碱菌,对其进行编号为t8,t7,t5,t6,t2.五株菌均为革兰氏阳性,好氧,其中t8,t5,t6产芽孢.对这五株菌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t8,t5,t6与碱杆菌属中的A.haloalkaliphil亲缘关系最近,t7与碱杆菌属中的A.filiformis亲缘关系最近,t2归为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4.
用厚朴苗根腐病菌分别对寄主及9科20种专化型测定植物进行土壤盆栽苗期接种试验,对照用无菌水,结果表明该病菌对厚朴苗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经鉴定为镰孢属的尖镰孢菌(F.oxysporum Schlecht)为害所致。所有专化型测定植物及对照植株均不发病,在PDA上再进行组织分离均不成功。可见,厚朴苗根腐病菌有着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因此,将从厚朴苗上的尖孢镰刀菌定为一新的专化型,即厚朴专化型(F.oxysporum f.sp.magnoliae)  相似文献   

15.
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珠子参、扣子七等为人参属植物,均为少常用中药,但由于几种药材植物性状和功效的相近,造成这几种药物长时间的混用。对不同产区的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不同进行比较,旨在为进一步理清该属植物的分类提供化学依据。竹节参根茎横卧呈竹鞭状,节结膨大,节间较短,每节有一浅环形的茎基痕。珠子参呈扁球型、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呈连珠状,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的节间。扣子七根茎细长而弯曲,与珠子参两者药用同为根茎,其性状也极为相似,不同点仅在于珠子参节膨大如环而扣子七节膨大呈球或纺锤状故名扣子七或钮子七。竹节参、珠子参和扣子七药用为其根茎,茎叶也可作药用,其功效多偏于补中益气,生肌止血,多用于气血虚弱,劳嗽咯血,跌扑损伤等。竹节参及近似品种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且都以含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为主,同时均含有较微量的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但在主要皂苷的含量和微量皂苷的组成上它们却有明显差异。此外,竹节参等还分离出糖类及少量的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无机元素、维生素C、丁二酸等。  相似文献   

16.
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珠子参、扣子七等为人参属植物,均为少常用中药,但由于几种药材植物性状和功效的相近,造成这几种药物长时间的混用。研究对不同产区的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不同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进一步理清该属植物的分类提供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类分析软件对150份不同种质桂莪术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需要及选育优良桂莪术种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GC-MS联用仪测定初步筛选出来的优良种质桂莪术挥发油成分,通过聚类分析软件筛选其特征挥发性组分并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种质桂莪术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以不同变量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各不同种质桂莪术均能聚集成类。以莪术烯和β-榄香烯为变量均聚为3类,以莪术二酮为变量聚为2类,以莪术烯、β-榄香烯为变量聚为4类,以莪术烯、莪术二酮、β-榄香烯三者为变量聚类分为3类,以所有成分为变量聚为4类。  相似文献   

18.
国外油气管道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和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富绪 《油气储运》2001,20(1):54-56
论述了管道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和评估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外对管道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方法和评估理论,提出了应该把对管道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工作作为管道运行和技术维护这一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落叶哀蝉曲》是汉武帝刘彻为缅怀“绝世而独立、倾城复倾国”的李夫人而作,蜚声中外。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青睐,英美等国的许多汉语言文学家纷纷对其进行了英译。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他们的译诗误译、漏译等现象较严重。本文仅以英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学家H.A.Giles的译诗为蓝本,对其不当之处予以校正。  相似文献   

20.
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以及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A、B、C 3个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B、C基因组之间都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其中AA与CC之间的信号最强,BB基因组与AA基因组次之,BB基因组与CC基因组的信号最弱.说明A、B、C 3个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A与C最近,B与C最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