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节瓜强雌系育成及其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论述了节瓜强雌系的特征,用1次出交,3次回交和1次系内异交的方法选育出R89—3—3—2、R89—3—3—5和R89—3—7—53个强雌系,强雌系的强雌株率分别为95.2%、97.6%和98.3%.用强雌系R89—3—7—5作母本,“江心”节瓜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比对照CK“七星”节瓜增产38.56%,达极显著水平.节瓜强雌系随播种时间的推迟而单株雄花数相对增多,纯雌株率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的两个蓖麻纯雌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的两个蓖麻纯雌系693和821进行了评价,它们的雌株率均为100%。821早熟,693晚熟,其产量潜力大,整齐度好,均可用于配制杂交种,配制的杂交种适宜不同的地区种植。这一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从雌性单株建立蓖麻纯雌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苦瓜纯雌系X-黑-d-d为材料,于三叶一心期用300 mg/L AgNO3诱导其分化完全花,并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AgNO3 处理后72 h内花蕾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300 mg/L AgNO3能成功诱导苦瓜纯雌系连续性转化为完全花,平均为11.83朵/株;以12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扩增对照和处理后不同时期花蕾的cDNA,其中8对引物可获得较多分布均匀的清晰条带,这些条带大部分是组成型表达,少部分是抑制表达或诱导表达的差异条带.  相似文献   

4.
普通丝瓜雌雄性别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8份普通丝瓜品种30节内的雄、雌花蕾着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同时存在雌雄花蕾)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性别分化比较复杂.无性节一般分布在起始几节,呈现连续或不连续分布,少量品种在高节位还有零星分布;双性节中雌花和雄花有11种组合方式,以多雄 单雌节最常见,在所有丝瓜材料中均有出现;雄花从个体(枚数)存在状态看,有单枚和多枚(又叫总状花序)之分,雄花分布在纯雄节和双性节之中,雄花在纯雄节中存在6 种表现形式;早熟材料的有雄节(包括纯雄节和雌、雄节)有24.1节,中熟材料的有雄节有23.6节,晚熟材料的有雄节有21.3节,且熟性越早有雄节数越多;雌花在纯雌节中有4种表现形式,以单雌形式存在最普遍;早熟材料的有雌节(包括纯雌节和双性节)有23节,中熟材料的有雌节有18.7节,晚熟材料的有雌节有13.55节;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数量与品种来源地、果形、植株长势和叶色均未表现出趋势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山农优麦3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并获得国家品种保护权的天然高白度优质小麦新品种。用“山农优麦3号”磨制的面粉不使用增白剂,白度提高4~8个百分点,用其制作的馒头、面条、水饺好看又好吃。  相似文献   

6.
促进板栗雌花芽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促进板栗雌花芽分化,提高板栗产量,筛选板栗品种(因素A),配方施肥(因素B),喷施微量元素(因素C)以及喷施次数(因素D)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喷施次数对促进板栗雌花芽分化无显著影响,配方施肥,喷施微量元素对促进板栗雌花芽分化有显著影响,配方施肥以每株施0.37kg尿素+0.64kg过磷酸钙+0.25kg氯化钾效果最好,喷施微量元素以喷0.2%的硼+0.3%的磷酸二氢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对杂合不育系G4A/新香B、G4A/Ⅱ-32B、中9A/Ⅱ-32B和新香A/Ⅱ-32B及其相应纯合不育系G4A、中9A和新香A进行了开花习性特点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合不育系不仅可保持高度不育,且在一些开花习性特点上表现出比不育系较强的优势。如G4A/新香B、G4A/Ⅱ-32B和新香A/Ⅱ-32B的开花高峰均比相应纯合不育系提前1h左右。单株开花历期杂合不育系较纯合不育系长3—7d,而主穗开花天数较纯合不育系长1-2d。颖花开张时间杂合不育系较纯合不育系长0.5-1.3h。杂合不育系柱头大小与纯合不育系相近,但柱头双边外露率高,如G4A/Ⅱ-32B、新香A/Ⅱ-32B和中9A/Ⅱ-32B比相应纯合不育系高7.22,6.25和10.27个百分点。此外,杂合不育系具有柱头生活力强和开花后活力下降速度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父母本行比对利用苦瓜强雌系制种产量和纯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正明  况浩池  罗俊涛  沈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898-2898,2927
以川苦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父母本行比对利用苦瓜强雌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选出最佳父母本行比.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为1∶(5~6)时,其产量最高,1∶4时其产量次之;父母本行比为1∶(3~4)时,其种子纯度最高;综合考虑制种产量与制种质量,利用苦瓜强雌系制种,其最适行比为1∶4.  相似文献   

9.
“常优l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粳稻新品种。2002年姜堰市引进试种3.7亩,平均单产692.5k,比对照“武育粳3号”和“武运粳7号”分别增产9.97%和1.82%。2003年扩大种植120亩,平均单产仍达589.4k,较相同栽培条件下的“武育粳3号”增80k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兰溪市苗圃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二代无性系种子园不同结实能力(低产、中产、高产)无性系为材料,设置树干高2 m处截干(D2)、4 m处截干(D4)、不截干(CK)3种矮化处理.2017—2019年连续3 a,调查各无性系在树干高度1、2、4 m处分枝的雌球花量、当年生枝梢长度、当年生枝梢直径,分析截干矮化对不同结实能力无性系雌球花量和枝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树干高度2m处截干,显著促进高产、中产型无性系雌球花量的增加.2018年高产、中产型无性系雌球花量,分别比CK高出24.22%、30.70%,分别比D4处理高出25.44%、9.19%;2019年高产、中产型无性系雌球花量,分别比CK高出37.56%、38.38%,分别比D4处理高出32.91%、21.47%.矮化后,高产、中产型无性系雌球花量相对差距减小,2017—2019年3 a中,D4处理的高产型无性系雌球花量,分别比中产型高出92.21%、76.17%、53.79%;D2处理的高产型无性系雌球花量,分别比中产型高出68.19%、53.36%、40.56%.矮化促进马尾松树体结实层显著下移,2018、2019年,D4处理的树高2 m分枝处雌球花量,分别比CK高出26.55%、20.73%;D2处理的树高1 m分枝处雌球花量,分别比CK高出27.22%、26.39%.矮化促进马尾松新生枝梢生长;2017—2019年3 a中,D2处理的枝长,分别比CK高出11.71%、12.69%、4.34%;D4处理的枝长,分别比CK高出9.33%、5.73%、2.70%;D2处理的枝直径,分别比CK高出6.18%、9.34%、4.51%,D4处理的枝直径,分别比CK高出4.19%、3.66%、3.59%.综合测算结果,截干能够提高马尾松枝梢的雌球花量,其中在树高2 m处截干的效果最好,能提高中产、高产无性系的雌球花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 引言对于水稻的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国内外研究颇多,其中以户苅和武田等的论述较为系统、完整。本文以我国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推广品种为材料,探讨了水稻生育期中光合速率变化的规律和不同品种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别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采用保持系(p1)×恢复系(p2)杂交组合的六个群体及P1、P2、F1、F2、B1(F1×p1)和B2(F1×p2),分别与不育系测交的方法,对三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表明:(1)恢复系为古223时,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D汕A、G汕A和W汕A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2)恢复系为IR24时,以花粉可育率为指标,D汕A和W汕A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三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其中一对独立,两对连锁,交换值为25%;而G汕A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仍受控于两对独立主效基因。以田间结实率为指标,该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选用水稻野败型不育系V41A(B_(10)、保持系V41B和恢复系HR24的三系体系。用IR24作轮回亲本置换回交V41A至SB_5(wIR24SB_5)和SB_7(wIR24SB_7);之后用V41B和珍汕97B作还原回交,分别在RB_2和RB_3获得了还原V41A和还原珍汕97A,它们同非还原的V41A和珍汕97A在育性上没有显著差异。观察了V41A(B_(18)/IR24和wIR24SB_7/V41B分离世代的育性分离,发现它们的育性分离谱没有显著差异,另外,观察V41AB_(10)至B_(20)各世代的花粉育性,也没有发现黑染花粉率在各世代间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野败细胞质在与异源核亲(保持系和恢复系)多代共处后仍然保持不育胞质的不育特性,说明野败型不育胞质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人们不必担心由于异源质核多代共处会使胞质不育特性产生变异。因此认为,不育系提纯的关键是保持系的提纯。  相似文献   

14.
黄沙鳖良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沙鳖良种选育技术,为建立黄沙鳖良种场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从广西横县、灵山、桂平及南宁明阳农场等黄沙鳖养殖产区挑选黄沙鳖表型特征明显、体重1.0kg以上的亲鳖200只,雌雄比3∶1,不同地方的雌雄鳖分别配对(A♀×B♂或B♀×A♂),人工繁殖,根据表型特征、遗传性状和生长性状等进行选育,挑选色斑清晰对称、体型圆、体色黄、裙边宽、生长快的个体进行养殖。【结果】经稚鳖、幼鳖、成鳖、后备亲鳖等生长阶段的筛选,其选留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5.3%、69.6%、80.7%、91.3%和82.1%、81.6%、95.7%、97.2%,最终选育获得黄沙鳖纯系亲鳖450只,且经繁殖验证,选育亲鳖繁殖的鳖苗具有明显亲体遗传性状,合格率达90.2%。【结论】采取群体选育的方法,从不同群体挑选亲鳖进行繁殖,通过对其后代各生长阶段不断地筛选,可选育出种质优良的黄沙鳖纯系群体。  相似文献   

15.
油菜育性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1对隐性核不育基因和3对隐性核不育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理论分离比,然后以胞质不育系L17A和陕2A、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1的多个分离世代为材料,采用卡平方适合性测验方法验算了它们所带的育性基因对数。结果表明,L17A和陕2A为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双重不育系由3对隐性不育基因所控制,但胞质不育基因s1与两个核不育基因m1m2中的一个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沙鳖良种选育技术,为建立黄沙鳖良种场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从广西横县、灵山、桂平及南宁明阳农场等黄沙鳖养殖产区挑选黄沙鳖表型特征明显、体重1.0 kg以上的亲鳖200只,雌雄比3∶1,不同地方的雌雄鳖分别配对(A♀×B♂或B♀×A♂),人工繁殖,根据表型特征、遗传性状和生长性状等进行选育,挑选色斑清晰对称、体型圆、体色黄、裙边宽、生长快的个体进行养殖。【结果】经稚鳖、幼鳖、成鳖、后备亲鳖等生长阶段的筛选,其选留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5.3%、69.6%、80.7%、91.3%和82.1%、81.6%、95.7%、97.2%,最终选育获得黄沙鳖纯系亲鳖450只,且经繁殖验证,选育亲鳖繁殖的鳖苗具有明显亲体遗传性状,合格率达90.2%。【结论】采取群体选育的方法,从不同群体挑选亲鳖进行繁殖,通过对其后代各生长阶段不断地筛选,可选育出种质优良的黄沙鳖纯系群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育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106A及对应的保持系106B分别作母本,用自选的优质、纯黄籽、早熟的质不育系的恢复系自9106C作轮回亲本,采用杂交、测交、回交及自交相结合的方法转育成新的优质、纯黄籽、早熟的质核互作不育系9106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9106B。9106A具有低芥酸(0.10%)、低硫甙(19.60μmol/g)、高含油量(46.42%)、纯黄籽、高配合力、早熟等优良性状,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用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陕 2A转育成的大白菜不育系 12A为母本 ,用小白菜自交系为父本 ,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 ,在BC4代 ,选育出不育株率达 10 0 %,不育度大于 95 %,性状稳定一致的不育系青 1A、青 2A。同时用其测配的杂交组合青杂 1号、青杂 2号、青杂 3号 ,经连续 2~ 3年的品比试验 ,均比对照显著增产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抗病性强的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L.)为父本,与陕麦611杂交、自交,在衍生后代中筛选出表型整齐一致且抗白粉病性好的株系1530W3和1493E3。研究表明,两个衍生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基本稳定,染色体构型为2n=44=22。采用122个SSR引物对两个衍生系及其亲本进行SSR分析,有5个引物在两个衍生系中可扩增出黑麦的特异性产物,结果表明,黑麦的遗传物质已经导入到普通小麦中。  相似文献   

20.
<正> 引言对于水稻的无机营养,国内外研究颇多。其中以石塚和田中[4]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七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一些科学工作者对于杂交稻对氮、磷、钾素的吸收进行了研究[2][3],但在同等条件下以杂交稻和常规稻进行比较研究的报告尚不多见。本文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水稻对氮、磷、钾积累的一些规律和杂交稻积累氮、磷、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