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温光条件对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棉1号为试验品种,在江苏不同生态区设立试验点,研究温、光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地点温光因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4桃纤维品质的温光因子不同。影响纤维长度的主要是气温日较差,影响伏前桃和早秋桃比强度主要是最高温度,影响伏桃比强度的主要是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晚秋桃比强度则主要受最高温度和气温日较差的调控。影响伏前桃麦克隆值的主要是最低温度和日均温,对伏桃和早秋桃纤维麦克隆值有明显影响的是日照时数,影响晚秋桃麦克隆值的主要是气温日较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棉花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及分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2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和河南省棉花质量检测中心抽样数据,分析棉花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指标。将河南省的植棉区分为豫东、豫东南、豫西南、豫北4个分区。这些分区间的纤维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国家区试数据和河南省棉花质量中心抽样数据结果基本一致。区试数据结果: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3项指标豫东最优,豫东南优于豫北。豫东的纤维长度为30.30mm,较豫北的28.96mm长1.34mm;麦克隆值较豫北小1.23,较豫东南小0.51。河南省抽样数结果为豫东较优,豫北区欠佳,豫西南的纤维偏粗。总体上看河南省的棉花纤维品质集中在中档棉这一档次,要提高棉花纤维品质,需要在比强度和纤维长度上加强。  相似文献   

3.
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对预测我国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指导我国原棉进出口和纺纱企业配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棉花花铃期生理生态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量化了棉花品种、棉株空间枝节、花铃期日均温、光照长度、土壤含水量、棉株含氮量与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形成的关系,并结合已有的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生态模型,构建了机理性较强的预测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长度整齐度等单一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及综合指标模型。利用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的试验资料对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进行了检验,显示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长度整齐度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均方差根(RMSE),在时间分布模型中分别为0.15 mm、0.29 cN tex-1、0.18和0.36,在空间分布模型中分别为0.22 mm、0.60 cN tex-1和 0.15和0.86,与实际观察值间的误差皆小于5 %,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通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 4个环境条件下纤维品质的表现及 5个陆地棉品系的完全双列杂交分析 ,对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比强度、绒长、麦克隆值及伸长率广义遗传率高 ,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不同环境、品种间差异较一致 ;比强度、绒长与环境的互作小 ;而麦克隆值和伸长率与环境的互作较大 ;纤维整齐度广义遗传率小 ,受环境影响大。由于不同年份各纤维性状数值变化 ,结果难以比较 ,建议用陆地棉遗传标准系 TM- 1作为共同对照 ,用与共同对照的比值进行分析 ,并应加强纤维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日均最低气温条件下6-BA和ABA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晚播造成的低温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外施6-BA、ABA对棉株中部果枝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最大。正常播期下,外施6-BA可增加中部果枝棉铃铃重,外施ABA降低铃重,但二者对其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迟播时,外施6-BA可提高中部果枝棉铃铃重,ABA处理的作用则相反,二者均可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优化麦克隆值。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外施6-BA均提高了单株铃数、单株平均铃重和皮棉产量,外施ABA则降低了棉花单株铃数和产量。外施6-BA和ABA对高强纤维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较中强纤维品种更为明显。低温下,在棉铃发育初期喷施6-BA对改善棉纤维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紫色土壤施氮对棉花产量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研究了紫色土壤施氮对棉花产量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施氮对棉花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氮与产量的效应模型呈二次抛物线型,施氮量250kg·hm-2时,棉花产量最高;氮对纤维品质有一定影响,能提高比强度,并有降低麦克隆值、增加细度的趋势,纤维品质受氮磷钾影响顺序为伸长度>麦克隆值>比强度>整齐度>2.5%跨距长度;施氮能增加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但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比例无明显影响;土壤中氮的含量与棉株对氮的吸收和棉株体对氮的积累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态点对棉株纤维品质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学 (agriculturalengineeringsystematics)等原理对不同生态点棉株纤维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结果表明 :纤维品质中以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 ,且在不同生态点纤维品质优劣的大小顺序为C >A >E >D >B >F ;据关联分析表明 ,纤维长度与产量的变化势态接近 ,其次是比强度与整齐度 ,而麦克隆值、气纱品质与产量的变化势态较远 ,而且整齐度是制约纤维长度、比强度的主导因素 ;纤维长度是制约整齐度、气纱品质的主导因素 ,而气纱品质是制约麦克隆值的主导因素 ;据主成分分析表明 ,在不同生态点环境条件下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三者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 82 2 4 17% ,而纤维长度、麦克隆值、比强度三者的信息量仅占总信息量的 6 6 884 9%。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个野生棉种进行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的效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野生种开展了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研究,以比较其对品质改良的效应。在适宜条件下,将陆地棉分别与异常棉(Gossypiumanomalum),辣根棉(G.armourianum),雷蒙德氏棉(G.rai mondii)等杂交培育出纤维品质基本稳定、农艺性状良好的一批超强细长绒棉纤维种质系。对品质改良效果的大小依次为异常棉、辣根棉、雷蒙德氏棉。101个来自异常棉、49年来自辣根棉和47个来自雷蒙德氏棉的后代品系,平均纤维比强度分别达38.15cN·tex-1、35.50cN·tex-1、和34.43cN·tex-1、,长度达33.35mm、33.16mm和32.29mm,麦克隆值为4.11、4.29和4.37。表明野生棉是改良和提高纤维品质的重要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按棉株不同节位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三项主要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果节由内而外,麦克隆值表现为由高到低,同位铃间麦克隆值无显著差异.(2)1~3果枝不同节位棉铃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由内向外逐渐变短,4果枝以上不同节位由内向外逐渐变长.(3)断裂比强度1~3果枝不同节位棉铃由内向外逐渐变低,5果枝以上不同节位棉铃由内向外逐渐变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播期设置营造着果点棉铃差异性或相近性温光条件下完成棉铃发育过程,研究温度及光照两个气象因子对棉铃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光条件各着果点棉铃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变异单铃纤维重>单铃子棉重>单铃生物量>衣分,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纤维长度>整齐度;各着果点上不同开花期单铃纤维重极显著差异趋势一致,其它性状差异趋势不尽一致。依据温光气象因子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正相关,建立逐步回归分析动态模型分析铃期更具重要的影响因子,相对单铃总生物量6.0~7.0 g和单铃子棉重4.8~5.4 g的≥15℃有效积温范围为408.90~764.77℃和471.12~729.74℃,相对单铃纤维重1.8~2.3 g、麦克隆值3.5~4.9、纤维长度27~31 mm的平均日最低温度范围为15.46~26.33℃、13.1~23.6℃、15.9~26.6℃,相对纤维比强度值24.0~26.0 cN·tex-1的日均温为21.2~23.7℃,相对衣分40%~42%的有效太阳辐射总量范围为871.45~899.57 MJ·m-2 。据此可分别推理出江淮生态棉区目标性状棉铃的临界开花日。  相似文献   

11.
B. S. Talukdar 《Euphytica》1974,23(1):149-152
Summary Eleven wheat lines were derived by five backcrossings and five selfings with Thatcher as the recurrent and Selkirk as the donor parent during backcrossings. The lines and parents were subjected to mixogram and loaf volume studies.Out of eleven backcross lines five were similar to Thatcher, two needed longer mixing time and four were less elastic than Thatcher.Eight of eleven backcross lines had similar loaf volume profiles and two lines were, to a certain extent, similar to Thatcher in loaf volume. One line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and definitely inferior to Thatcher.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ackcross method is a useful tool in quality breeding.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a backcross line with a qualit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recurrent parent may appear in the popu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t pre-release stage is strongly advocated.  相似文献   

12.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大棚设施条件下,选用白、蓝、黑、红、绿5种不同颜色的遮阳网,探讨不同光质对番茄营养与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青熟期,黑色光质促进了总氮、蛋白氮以及非蛋白氮的积累。青熟期到转色期,白色光质的番茄有机酸总量较青熟期增加了4.57倍,蓝色和绿色光质提高了番茄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从转色期到成熟期,番茄氨基酸含量大小表现为蓝色>绿色>黑色>红色>白色;黑色光质的番茄有机酸总量较转色期增加了27.8%;红色光质提高了番茄红素含量和V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白色、红色和绿色光质增加了番茄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番茄主要风味物质(>30 μg/kg)为水杨酸甲酯、6-甲基-庚烯-2-酮、柠檬烯、反-2-己烯醛。红光使番茄水杨酸甲酯、6-甲基-庚烯-2-酮和己烯醛含量较白光增加了11.6%、20.2%和17.2%。在大田设施条件下,转色期到成熟期可以采用红色光质提高番茄果实营养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13.
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形成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以常规棉苏棉16为对照,研究了高品质棉渝棉1号、高品质Bt棉科棉1号的纤维发育及品质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与苏棉16相比,科棉1号和渝棉1号纤维快速伸长期略长,快速伸长期内的长度日增长速率较高;比强度快速伸长期较短,但在快速伸长期内的增长速率较高;纤维素含量随着花后天数呈增加趋势,17 d内的增长速率很低,17 d后速率明显加快,至花后24 d呈直线上升趋势,到花后45 d时纤维素含量基本稳定。与苏棉16相比,渝棉1号和科棉1号花后IAA含量较高;花后17 d ABA含量较高,花后24 d的ABA/IAA较高,说明不同基因型纤维发育和品质建成过程的差异与其纤维细胞内的激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辽宁水稻食味值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水稻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状,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过去国内为对稻米品质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食味的研究相对较少.水稻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食,北方粳米大部分是直接饭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品质指标[1].因此研究食味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对品质改良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种子是农业之本,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的生命线,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加强种子质量的检验是保证种子质量的有效措施,控制种子质量就要加强种子生产的全过程、种子保管及种子市场的管理,从而保证农民用上放心的种子,为粮食的丰收做贡献.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种子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加重、责任加大、工作具体、业务素质要求更高了,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中国棉花主栽品种营养品质及播种品质的状况,揭示中国当前的棉花育种现状,为合理利用棉副产品及棉花特定目标育种提供参考。对当前中国三大主产棉区的142份棉花主栽品种棉子的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油分含量)、播种品质性状(发芽率)及3个物理性状(子指、仁指和仁子比)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主栽棉花品种的营养品质非常接近,油分含量集中于27.1%~33.0%,棉子的蛋白质含量集中区域为41.0%~45.0%,高油和高蛋白含量的棉花品种较少;蛋白质和油分总量变异较小,且两者呈高度负相关关系。棉种播种质量的4个必检项水分、净度、发芽率及纯度的平均值分别9.6%、100.0%、87.8%和97.1%,在连续3年的监督抽查中水分和净度的合格率均为100%,不合格项主要出现在纯度及发芽率上。研究结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棉籽营养品质性状与播种品质的现状,适时开展棉花多目标育种十分必要,但对油分与蛋白质含量进行同步改良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新疆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9-1696×CCRI 35配置单交组合及其衍生世代,利用该组合的P1、P2、F1、F2、B1和B2 6世代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采用世代平均值法、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该组合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伸长率4个纤维品质性状做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个纤维品质性状均以加性遗传为主,同时检测出显著的上位性效应。经模型适合性检验,纤维长度和伸长率两个纤维品质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比强度和整齐度性状符合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2)比强度和伸长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比强度(47.80%)、伸长率(20.07%)。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8.
光质对棕色棉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棕色棉为材料,通过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及纤维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红光处理能增加棕色棉的单铃体积、铃重,蓝紫光处理可使纤维绒长缩短,而经黄光处理衣分明显降低。经红、黄、蓝紫光处理,棉纤维中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 SS)活性均有所增加。处理7 d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41%, 35.83%,19.36%;而21 d时,分别增加了63.32%,38.31%,15.11%。在β-1,3-葡聚糖酶与吲哚乙酸氧化酶(IAA oxidase, IAAO)活性的表现上,红光处理能增加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IAAO活性,蓝紫光处理能增加IAAO活性,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经黄光处理,两种酶活性均下降,这可能是三种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陇东地区红富士苹果品质的影响及品质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温度对陇东地区红富士苹果品质的影响,并进行苹果品质区划,对2016—2017年庆阳市19个乡镇的红富士苹果园成熟期取样,测定苹果的含糖量和硬度,采用农业气象统计方法将含糖量和硬度与温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含糖量贡献呈现正效应的主要因子是9月中旬以后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增幅较大的是10月上旬和中旬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含糖量增加0.265%~0.304%。对硬度贡献呈现正效应的主要因子是9月各旬的最高气温、8月各旬的最低气温、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10月中旬的日较差;增幅较大的是10月中旬日较差,每升高1℃硬度增加0.258 kg/cm 2。苹果含糖量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平均气温呈现2次曲线,硬度与7—9月平均日较差呈现3次曲线。苹果含糖量低于10.5%,硬度小于6.43 kg/cm 2的为品质较差区;含糖量高于13.6%,硬度大于6.72 kg/cm 2为品质较优区;含糖量在11.2%~13.0%,硬度大于6.44 kg/cm 2为品质适中区;董志塬区的红富士苹果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