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围封年限的草原土壤养分与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研究围封育草措施恢复退化草原的合理年限。[方法]以锡林郭勒不同围封年限(围封0 a、围封13 a、围封33 a)的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及GRSP含量。[结果]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围封13 a土壤全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但随围封年限增加有降低趋势,全磷含量不受围封影响;表层土壤(0~5 cm)中GRSP含量受围封年限影响显著;GRSP、有机碳、全氮含量相互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结论]围封年限虽能增加有机碳含量、GRSP的产生量,但年限过长易造成土壤中氮的匮乏,不应无限期围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未围封和围封不同年限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以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序列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围封年限草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随围封年限的延长而增加.0~5 cm土层放线菌数量变化明显,5 ~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大多高于0~5 cm土层.不同围封年限草地土壤微生物总量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盐含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随速效钾含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结论]围栏封育可以增加荒漠草原微生物的数量,5~20 cm土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高于0~5 cm土层.  相似文献   

3.
王蕾  孙玉荣  于钊  杨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36-12038
以盐池县退化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未围封和围封不同年限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围封年限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围封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地增加;随着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加,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增加;不同围封年限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总量相关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目的】评价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棉花长期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研究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和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棉田土壤容重下降,连作5、10、15和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种植1年的增加10.56%、18.09%、37.34%和55.64%,土壤含盐量呈上升趋势,连作5、10、15和20年含盐量分别是连作1年的122%、132%、124%和146%。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土壤有效钾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连作10、15和20年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分别是连作1年的60.4%、35.9%和39.8%;有效磷含量在连作5年达到最大值,比连作1年增加25.2%,随后开始下降,连作10、15和20年之间变化幅度较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连作5年和10年土壤酶活性降低,连作10年以后又升高,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连作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在新疆绿洲棉区,棉花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后,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有次生盐渍化倾向,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棉花连作5~10年,土壤酶活性较低,连作障碍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围封前后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围封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5,7,9月,在河北省围场县龙头山林场,选取围封(2007年围封)与未围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测定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度指数(J)、密度-类群指数(DG)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13 816头,隶属于3门7纲17目,分为5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398头,分为40个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13 418头,分为38个类群。2总体而言,围封区土壤动物类群数、平均密度、H、J和DG指数高于未围封区,且围封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均明显增加。3除了7月份大型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以及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围封区小于未围封区外,各月份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基本表现为围封区高于未围封区。随时间推移围封和未围封区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9月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7月9月。大型土壤动物H、J和DG的月份间动态在2区内不同,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H、J和DG在2试验区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7月9月5月。围封与未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0和0.53,达中等相似水平。4在土壤剖面垂直水平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最大值出现在0~10cm土层,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5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与凋落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及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围封后降低了人为干扰,促进了林下植被更新,改善了林地凋落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围封年限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情况,采用常规调查法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围封后,多年生草本的优势地位增加,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草群密度、植株高度和盖度都有所增加;随围封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升高;围栏封育有利于草地植被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连作对烤烟农艺性状、根系形态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烤烟连作障碍关键影响因子,以云南泸西轮作、连作烤烟、土壤及根系为对象,对轮作及不同连作年限烤烟农艺性状、土壤养分及根系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烤烟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养分各指标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4个连作处理土壤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土壤.IFI值(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也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境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未围封与围封5、8、12、15年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对土壤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采取围封措施以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均高于未围封样地,且随着围封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围封12年时含量最高,之后含量出现降低的趋势。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碳氮比(C/N)与碳磷比(C/P)规律相同,均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氮磷比(N/P)则在各层土壤中表现出与土壤C/N值、C/P值相似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高于未围封样地。由结果可知,在荒漠草原采取围封措施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提高微生物量。同时,土壤微生物量C/N值随围封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9.
在围封、3个放牧梯度[0.50羊单位·hm~(-2)(G0.50)、0.94羊单位·hm~(-2)(G0.94)、1.25羊单位·hm~(-2)(G1.25)]和开垦5种处理条件下,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开展野外监测试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结构。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不同利用方式下,放牧区和开垦区与围封区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有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增加,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在3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放牧和开垦与围封相比,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其中,G1.25和开垦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P0.05)低于围封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不同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没有发生变化,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出现差异。其中,烷氧碳(34.86%~37.85%)、烷基碳(26.05%~33.87%)、芳香碳(10.60%~17.69%)和羰基碳(14.57%~16.90%)是土壤有机碳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放牧区和开垦区与围封区相比,烷基碳和羰基碳的相对比例减小,烷氧碳和芳香碳的相对比例增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烷基碳的相对比例逐渐降低,烷氧碳相对比例逐渐增加。围封草原土壤腐殖化指数最大(表现为围封区开垦区G0.50G0.94G1.25),而芳香性最小(表现为G1.25G0.94开垦区G0.50围封区),说明围封区土壤有机碳更趋稳定,在土壤固碳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土壤紧实度对电磁波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波在土壤中传播过程中,由于土壤坚实度不同,对电磁波的衰减有一定影响,作者对三种典型土壤在不同坚实度条件下进行了反复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不同紧实度,不同湿度,对同一频率电磁波的衰减遵循着统一对数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西南红、黄壤带内,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作物一年2—3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是我国农林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本文从该区土壤发生分类、矿物组成、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红、黄壤发育的各种母质,以红粘土母质发育的土壤最深,可能为地带性土壤的代表,而发育于大勐龙原始林下的砖红壤尚因热量条件较低,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未见三水铝石区别于广东砖红壤以高岭[三水铝矿]为主。  相似文献   

13.
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得出:(1)四种土壤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与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容重、孔隙率、有机质含量、盐分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物理性粘粒含量、含水量、速效钾含量不相关;(2)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土壤酶与理化性质之间关系密切,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达0.9443。在土壤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脲酶和蛋白酶,在理化性质中  相似文献   

14.
利用模拟系统研究了酸雨对四川有代表性的土壤的 pH、交换性能、化学组成和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石灰性红棕紫泥抗酸雨能力最强,盐基饱和度低的酸性与中性土壤对酸雨最为敏感,pH>4的弱酸雨对这类土壤 pH 和盐基总量没有显著影响,而 pH<4的强酸雨则使其酸碱度(pH)骤然下降。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和 pH 之间呈直线关系。在强酸雨作用下,土壤的交接性氢、铝增加,重金属铜易被酸雨所淋洗,铅、锰则不易被淋溶而富集在土壤中。酸雨对石灰性土壤的微结构也许有好的作用,能使粘质土微结构遭受大的破坏而对砂质土的微结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卫片遥感技术在宏观范围内对土壤资源进行调查制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时间快,人、物力省,工作重点大部分转移到室内来进行。与经典法相比,能够保证该比例尺所要求的土壤制图单元、图斑数量和界线精度。 本文所完成的卫片南京幅土壤解译成果是采用光学和计算机等多种处理获得的卫片影象,结合建立野外景观-土壤-影象特征三者相关性典型样区,再藉助地质资料等多种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主要土壤磁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草原人工林地潜在的地力衰退趋势,本文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土样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家河牧场境内两种不同草原人工林地的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各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杨树人工林下的A、B两个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N含量在2 cm土层中较高;落叶松人工林下的C、D和林缘G 3个样地在各土层中速氮值均较低,而全磷值较高;8个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60 cm土层中受人工林的营造影响较小;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受不同人工林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石灰性紫色土桃树黄化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诊断、土壤植物化学分析和酶学诊断法对成都市龙泉区石双性紫色土桃黄化病进行了诊断。发现桃黄化病系典型的缺铁症,发病土壤PH较高,有效铁含量低,叶片全铁、活性铁均低于正常植株,黄化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降低。故诊断将石灰性紫色土桃黄化病为缺铁所致。  相似文献   

19.
对几个第四纪红色粘土剖面的网纹层进行了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其骨骼颗粒以石英为主,呈斑晶状分布;由于大裂隙高度发育,土体呈典型的棱块状结构;其土壤基质由三种各具不同微形态特征的类型所组成,它们处于一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土体中亦可见较多铁质胶膜出现。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