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松花湖山地小气候的观测分析表明,初夏时期,山地的日平均气温显著低于市区,彼此的差异在白天更加明显,山地气温日较差比市区小;山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气温递减率平均为0.74℃/100m;在一天之内,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情况有双波型的规律。山地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山地各高度的日平均相对湿度明显高于市区,这种白天差异更明显。一日之内水汽压的差异,白天山地高于市区,夜间低于市区,水汽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2-1375,1512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均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变化趋势相一致,7月最大,11月最小;各层全年及各个季节ESE为主导风向,全年及各个季节无正南风;各层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各层气温逐月变化呈单峰值,1月气温最低,7月最高,就季节而言,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层年平均相对湿度8.5~50.0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0~100m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8.5m高度气压曲线逐月变化呈“u”型变化,1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3.
南京开花期稻田贴地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寿东  李仁忠  胡凝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01-6703
[目的]揭示南京水稻开花期稻田贴地层的微气象规律。[方法]利用南京开花期稻田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稻田贴地层温、风垂直分布特征,大气稳定度状况和动力粗糙度特征。[结果]南京开花期稻田白天温度垂直分布分为日射型、弱辐射型和过渡型3个类型,强光条件下冠层附近温度垂直变化明显,冠层温度比冠层上方气温最大可高出5.9℃。稻田较强的蒸腾和蒸发导致贴地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幅度不大,开花期稻田大气层结比较稳定,中性或近中性层结占70%。开花期稻田风速垂直分布符合对数规律,摩擦速度和粗糙度与风速的关系十分密切,摩擦速度随风速递增,粗糙度高度则随风速递减,南京开花期稻田粗糙度平均为0.1 m。[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稻田的湍流运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江西资溪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江西资溪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林内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林内光照强度上午弱、中午最强,下午比上午强;地温低,450m处白天平均地温28.2℃,950m22.8℃,从450m~950m地表最高温度<35.0℃;中午14h450m处气温为30.8℃,950m处为25.1℃;相对湿度早晚大,中午小,早晨接近饱和,中午低海拔<70%,高海拔在70%~85%之间;在一天中午时风最大。随海拔高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气温降低,低海拔每百米气温递减率为0.1~0.7℃,高海拔为0.5~1.3℃;相对湿度较复杂,在不同层次有升、有降;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14h950m处的风速是450m处的2倍,白天平均风速950m处是450m处的6倍。温凉荫湿的小气候环境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西藏拉萨灌草区的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西藏拉萨达孜县山地气候的特点,以西藏拉萨达孜县巴嘎雪村西南河谷山地灌草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14—2015年不同海拔梯度下主要气象要素(降水量、气温、风速)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平均气温逐渐降低,风速逐渐增大。(2)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其中8月份降水量最大,7月份次之,其他月份降水量较少。降水时段主要分布在晚上,特别是01:00—07:00降水量较多,白天降水量相对较少。最大降水量时间为04:00,最小降水量时间为13:00。(3) 6月份平均气温最高,7、8月份平均气温次之,1月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日(2015年6月7日)各时间段内气温均在10℃以上,日平均气温为20. 1℃,从08:00开始气温持续上升,17:00气温最高,为27. 6℃。最低气温日(2015年1月10日)气温均在0℃以下,日平均气温为-11. 3℃,16:00气温最高,为-4. 3℃,09:00的气温最低,为-17. 5℃。(4)冬、春季节风速最大,秋季风速次之,夏季风速最小。白天(08:00—18:00)的风速明显高于晚上,最大风速出现在18:00;凌晨(03:00—07:00)的平均风速最小,最小风速出现在07:00。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安徽全椒赤镇龙虾经济合作社为例,根据2022年7—8月全椒赤镇龙虾经济合作社水温资料与全椒气象站本站的气温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水温有关的气象要素,建立了水温预报模型,并分析模型误差。结果表明:虾稻共作稻田水温主要与气温有关,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水温年变化幅度远低于气温,气温高于水温;水温日变化幅度较小,水温日较差远小于气温日较差,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均晚于气温。运用逐步回归建立最高水温、最低水温、平均水温预报模型,模型相关系数0.778~0.884,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模拟效果较好。通过水温与气温相关性的分析,为稻虾基地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性天气做出预报。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叶型特征的影响,以云烟87、豫烟12和秦烟96为供试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1(30 kg/hm2)、N2(60 kg/hm2)、N3(90 kg/hm2),测定了烤烟叶片长度和宽度、茎叶角度、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等指标,并对其在烤烟冠层垂直分布特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生育期推进,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向中上层转移,分层叶面积指数随冠层高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氮水平对分层叶面积指数的调控因冠层高度和基因型而异。②茎叶夹角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增大,施氮会使茎叶夹角增大,但不同冠层高度和基因型的增幅有所不同;茎叶垂角在N1和N2水平下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减小,而在N3水平下随冠层高度增加表现为先下降而后升高的趋势;叶片弯曲度与茎叶垂角的变化趋势相同。③烤烟群体透光率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增大,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减小,透光率随冠层高度变化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参数在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在基因型间不显著。④3个烤烟品种的透光率随累积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呈指数递减,不同累积叶面积指数下豫烟12的透光率最低,在累积叶面积指数小于1.2时秦烟96的透光率比云烟87小,而大于1.2时则相反。总之,N2(60 kg/hm2)水平下烤烟叶型的垂直分布特征较好,有利于烟叶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烟草赤星病菌孢子叶面附着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烟草赤星病菌孢子的释放及附着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在烟草叶面上的孢子数量与地面以上高度呈指数关系,并随地面以上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在降雨量为2-10mm时,随降雨量增大,叶面孢子的冲刷率急剧升高;在降雨量10mm以上时,随降雨量增大,叶面孢子的冲刷率升高较慢。上午赤星病菌孢子飞散的数量与下午无明显差异,晚间孢子飞散的数量是白天飞散数量的2倍。  相似文献   

9.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定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辐射平衡各分量,并计算了波文比、农田蒸散。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波文比具有控制性效应,波文比与0~6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农田生态系统的蒸散量随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呈上升趋势,净辐射是控制农田蒸散的热力驱动因子。农田生态系统的净辐射、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为典型的非线性过程,随时间序列具有自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就日光温室桃树光合生理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果表明:1d中叶温与气温以14:00时较高。遮阴明显地降低了到达叶片表面的有效光合辐射、叶温与气温。桃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大约出现在上午10:00与下午14:00时;不同品种弱光下的光合速率有明显的差异,以NJN较高,其次为五月火与麦香。遮阴降低了桃叶片的光合速率,以NJN光合速率降低的较少,说明NJN能适应设施栽培。气孔阻力与蒸腾速率则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桃中位叶的光合速率较幼叶高。  相似文献   

11.
膜下滴灌棉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分配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下滴灌棉田获得的辐射热量比常规灌溉棉田稍高,以潜热通量的方式消耗的热量花蕾期约占净辐射的61.0%、吐絮期为42.3%,沙漠下垫面条件下产生的干而热的空气块在天气系统运动作用下,经过棉田使潜热通量增加,但膜下滴灌棉田比常规灌溉棉田花蕾期低7%左右,且后期差距加大,使得膜下滴灌棉田的感热通量、波恩比比常规灌溉棉田分别高4.8%~6.4%、0.1~0.2,其小气候条件优于常规棉田.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与涡动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涡动相关技术观测资料和同步的气象要素监测资料,分析了CO2的浓度日变化,描述了CO2通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风速、温度、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对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天,CO2通量和梯度的输送方向是从大气向植被,在中午输送达到负的最大值。在夜间,CO2通量和梯度输送的方向与白天相反,并且,在早晨达到正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贾志军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7):1274-1284
【目的】明确大豆田地表湍流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规律,为阐明大豆田地表能量平衡奠定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大豆生长季地表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分平衡和地表能量分配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结果】大豆田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其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当降水量较少时也与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大豆田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亦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感热通量Hs和Hs/Rn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豆生长季内降水总量明显大于蒸散总量,但降水分布不均也会使得短期内出现水分收支亏缺。2005-2007年,大豆田波文比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相同,波文比与降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三江平原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单峰日变化特征显著,生长季内大豆地表水分盈余。净辐射、降水量和植被发育是影响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以及能量分配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导致小气候环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带伴热管的寒区埋地管道的几何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管道周围土壤的二维非稳态温度场和热流密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输油管与伴热管上部未设保温板的工况进行了计算。对改变保温板的宽度与厚度工况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各自的土壤温度场和热流密度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夏、秋季节,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茶树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中午前后最大,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净光合率以上午10时前最高,以后明显降低,晴天强光的光抑制是引起茶树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茶树叶片净光合率与气孔导度之间不呈平行变化关系,净光合率与VPD之间也不呈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叶片水分利用率(净光合率与蒸腾速率的比值表示)呈显著负相关。在一日中,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3时后水分利用率最高、中午前后最低。秋季茶树叶片水分利用率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光照强度昼变化对植物叶片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以烟草叶片为材料,对蔗糖转化酶和可溶性糖含量,蛋白酶活性和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光照强度昼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的昼变化对蔗糖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有较大影响,随光照强度增强,蔗糖转化酶活性在11:00达到最高点3.933 mg/(g.h),之后开始逐步下降;蛋白酶活性在午后大幅度上升,17:00达到最大值125.33 mg/(g.h),之后迅速下降.对烟叶蔗糖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进行分析时,前者应在11:00左右取样测定;后者应在15:00之后取样测定.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墙体一维导热的MATLAB模拟与热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日光温室墙体层间温度变化及热量传递动态规律,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墙体一维非稳态导热模型,利用MATLAB编制相应的模拟程序,计算出日光温室墙体各点的温度和热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模拟日光温室土墙的温度。墙体内侧存在有效蓄热层,它对日光温室室内热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墙体有效蓄热层的热流白天指向墙体外侧,夜间指向墙体内侧,因此它的厚度直接根据热流的方向确定。有效蓄热层与天气、墙体总厚度以及墙体热特性参数有关。2012-12—2013-01期间有效蓄热层厚度为0.26~0.45m不等,最大值出现在连续雪天。同时从理论上验证了3.0m厚的温室土墙内部存在热流相对稳定的"热稳定层"。  相似文献   

19.
为简化多针热脉冲技术获取地表热通量的测定方法,本研究基于热脉冲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传感器的设计准则,提出一种简化型多针热脉冲传感器,并对其田间实地测定结果进行评估。首先利用简化型传感器测定获取了0~50 mm土层热储量和50 m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数据,估算得到地表热通量的动态变化;后与传统组合法(de Vries模型+自校正热通量板法)获取的地表热通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简化型多针热脉冲传感器与传统组合法得到的地表热通量日变化趋势一致,对2种方法的测定值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09,决定系数为0.98;在测定时期内,简化型多针热脉冲技术获取田间地表热通量的平均绝对偏差为12.33 W/m2。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简化型多针热脉冲技术可以用于准确监测田间地表热通量动态,可为农田水热过程和通量研究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苑跃  赵晓莉  刘庆  王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91-1593
利用宜宾站及其周围5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年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宜宾站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宜宾城市热岛效应一直呈增强趋势;热岛效应对最低气温的影响较大,对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小,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岛增温夜间比白天明显,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增温趋势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弱;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在其后的近40年间,气温各要素02:00、08:00、14:00、20:00气温、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增温0.483 2、0.168 0、0.001 4、0.209 8、0.215 4、-0.013 4、0.333 2℃;不同区域背景对城市气候有一定影响,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各气象站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