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通过配制5个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4.81±0.92)g的花鲈幼鱼进行为期75 d的饲养试验,以确定花鲈幼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9.85%组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最高,其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均极显著高于34.76%组和37.54%组(P<0.01),与42.34%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34.76%、42.34%和45.03%组(P<0.05),而与37.54%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蛋白质含量为38.87%41.50%时,花鲈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最好。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0%、37.5%、40.0%、42.5%、45.0%的5种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4.81±0.92)g的花鲈幼鱼进行为期75d的饲养试验,以确定花鲈幼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9.85%组的花鲈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最高,其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34.76%组和37.54%组(P<0.01),与42.34%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34.76%、42.34%和45.03%组(P<0.05),而与37.54%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蛋白质含量为38.87%~41.50%时,花鲈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最好。  相似文献   

3.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4.
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增重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进口白鱼粉为饲料蛋白源,研究5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3.64%、28.45%、33.50%、37.04%、41.62%)的等能饲料对宝石鲈增重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经过8周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33.5%时宝石鲈日增重最佳,与23.64%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28.45%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37.04%和41.6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饲料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但试验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蛋白水平的上升,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的活性增加,其中41.62%组与23.64%和28.45%组之间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性差异均极显著(P<0.01),与33.50%组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胃和肠道中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翘嘴红鲌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等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半纯合饲料,饲养翘嘴红鱼白幼鱼2个月,探讨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的增重率、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 05),质量分数为42 76%的饲料组鱼体增重显著高于32 58%、37 64%饲料组(P<0 05),但与47 53%和52 49%饲料组没有显著差异(P>0 05)。蛋白效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与增重率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翘嘴红鱼白幼鱼最大增重的适宜蛋白水平为43 19%~48 68%,蛋白效率最大的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2 50%,饲料蛋白质量分数为37 64%、42 76%、47 53%3个饲料组的蛋白效率差异不显著(P>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翘嘴红鱼白幼鱼的蛋白质最适需要量为42 50%~43 19%。  相似文献   

6.
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用正交试验法L9(34)对齐口裂腹鱼Spchizothoraxprenati摄食的9种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总能、无机盐需要量及最适能量蛋白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营养素对幼鱼的生长及蛋白质效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蛋白质>总能>脂肪>无机盐;适合幼鱼生长所需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06%、6.02%、4%,总能为13.09 kJ/g,最适能量蛋白比(E/P)为32.68 kJ/g;各营养素中蛋白质为影响幼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主要因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它营养素水平变化则对鱼体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3种不同饲料,即黄粉虫(A)、颗粒饲料2号(B)、颗粒饲料3号(C)对丝足鲈幼鱼生长的影响。用3种饲料养殖丝足鲈幼鱼30 d,进行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效率上,试验组A(329.21%)>试验组B(145.09%)>试验组C(98.97%);在增重率上,投喂黄粉虫的试验组A增重最多,增重率为64.09%,其次是试验组B,增重率为52.23%,试验组C增重率最小,增重率为28.50%,其变化趋势与蛋白质效率的变化相同。综合蛋白质效率、增重率、饵料系数和经济成本等指标来看,可以选用2号颗粒饲料作为丝足鲈幼鱼的日常养殖饲料。  相似文献   

8.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4%、8%、12%和16%玉米蛋白粉替代异育银鲫饲料中25%、50%、75%和100%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不替代鱼粉的饲料为对照,试验饲料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饲养异育银鲫(初始体重1.32±0.16 g)71 d,旨在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蛋白酶活性以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的存活率、肥满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4%、8%及12%玉米蛋白粉组的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干物质和蛋白质表现消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蛋白粉完全替代鱼粉组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蛋白酶活性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玉米蛋白粉可以替代75%鱼粉.  相似文献   

10.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3.26%、46.34%、49.12%、51.94%、54.65%的等能饲料,在水温23~25℃条件下对初始体质量为(1.16±0.01)g的香鱼幼鱼进行7周的饲养试验以确定香鱼幼鱼最适蛋白质需要量。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为49.12%试验组的鱼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含量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54.65%蛋白质试验组(P0.05),蛋白质效率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下降,49.12%试验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43.26%和51.94%蛋白质试验组(P0.05),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水平对香鱼幼鱼肌肉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的折线分析求得香鱼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分别是49.04%和48.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