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壳白长牡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德  李琪  张景晓 《水产学报》2019,43(2):474-482
为探索壳白长牡蛎品系的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利用巢氏设计构建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分成两组分别在乳山和荣成海域进行养殖。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REML法分析11月龄壳白长牡蛎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法)估计壳高和L~*两个性状的育种值,并通过加权获得综合育种值来筛选优良家系。结果显示,乳山组和荣成组的壳白长牡蛎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分别为(0.14±0.08)~(0.62±0.18)和(0.01±0.03)~(0.78±0.19),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以不同环境为固定效应,综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02)~(0.51±0.09),然而由于部分全同胞家系缺失和模型不收敛的原因,估计模型中未包括母本/共同环境效应和显性效应,上述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本研究中生长和壳色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为(–0.47±0.40)~(0.75±0.18),均小于0.8,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的生长和壳色性状都具有明显的重排效应,壳白长牡蛎品系其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培育不同适应性的选育家系。综合育种值排名前20的个体其家系来源比例表明,家系G1和G21对于乳山海域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而家系G4、G22和G5对荣成海域环境具有特适性,家系G2则对两个环境具有普适性。研究为壳白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牡蛎生长性状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查清乳山(RS)和崆峒岛(KTD)海域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本实验通过部分因子交配设计和人工授精的方法建立家系,并在乳山和崆峒岛海域进行养殖。用混合线性模型分别计算RS和KTD海域188日龄、338日龄和474日龄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的遗传参数。结果发现:不同日龄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在乳山海域的遗传力是0.28~0.55,为中高遗传力,在崆峒岛海域的遗传力是0.34~0.63,为高遗传力;与乳山海域相比,崆峒岛海域各指标的遗传力偏高。运用亲本模型,将日龄和地点作为固定效应,计算得到壳高、壳长、壳宽和湿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5±0.08、0.29±0.09、0.14±0.05和0.26±0.09。不同海域、不同日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各不相同,但各指标间均呈现正相关;总体来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实验结果有助于掌握山东半岛南北两侧长牡蛎生长性状的数量遗传学参数,为制定长牡蛎在该海域的选育技术路线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揭示不同盐度环境对凡纳滨对虾家系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标记来自72个家系的4348尾对虾,在盐度30(HS组)和盐度15(LS组)条件下混养60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HS组的凡纳滨对虾平均体质量和存活率均高于LS组。估算体质量、存活性状遗传参数,结果显示HS和LS组体质量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51±0.08和0.30±0.07,属高遗传力;转换后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2和0.39,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综合HS和LS组的数据,估算的体质量和转换后存活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45±0.07和0.31,均表现为高遗传力水平。然而由于收敛原因,在估计模型中未能包括共同环境效应,上述遗传参数估计值偏高。估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结果显示两个盐度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1~0.90),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尽管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盐度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盐度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由此认为在盐度15~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盐度建立不同的选育系。  相似文献   

4.
陈雨露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4,48(1):019611-019611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了系谱分析,并基于REML法评估了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63个个体中,有851个个体被准确鉴定其所属家系;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颜色参数指标a*(红绿轴色品指数)、b*(黄蓝轴色品指数)和ΔE (色差)等均具中高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0.47±0.23、0.42±0.21和0.56±0.29。4个颜色参数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79~0.86和-0.45~0.48。壳色性状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较低,分别为-0.33~0.17和-0.04~0.11。研究表明,在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育种过程中,对壳色性状进行选育可以得到预期的改良效果。此外,壳橙性状与生长性状应分别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时改良两个性状的目的。本研究可为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草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状选育核心群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构建21个全同胞家系,并选用动物模型对16月龄草鱼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草鱼选育种群的生长性状存在丰富变异。采用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方差组分,发现草鱼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9,0.47,0.21,属于中高遗传力;肥满度性状遗传力为0.11,属于低遗传力;4个性状的共同环境效应值相近且较小,范围为0.07~0.17。采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分析相关性,发现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高度正相关(r=0.88~0.97),而肥满度性状与三者间相关系数接近零,只与体高性状存在一定遗传正相关(r=0.43)。结合各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分析表明,以体重为目标性状可便捷有效地改良草鱼生长性能。采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法预测个体育种值,发现4个性状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7~0.93。基于单性状育种值和表型值分别进行个体选择,按10%留种率,各性状选留个体相同率为68.75%~81.82%,秩相关系数范围为0.19~0.81,两种选择方式显示出较大差异,且差异大小与性状遗传力成反比例。本研究为草鱼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即抗98”2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南海群体、乳山湾群体、青岛沿岸群体及海州湾群体4个自然群体,采用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方案,于2005年建立了中国对虾育种的基础群体.设计并建立了中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育的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及养殖存活率.结果显示,养殖170 d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为0.22,抗WSSV存活时间的遗传力为0.14,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03.采用BLUP法估算个体育种值,通过百分比加权的形式,分别赋予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加权值为80%、15%和5%,并对性状育种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每个家系及个体的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家系间及家系内留种,并根据系谱信息,设计交配方案,将每代的近交系数控制在1%以内.选育4代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生长速度,13.56%;抗病力,6.76%;存活率,5.05%.3个性状中,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最高、加权最大,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稳定在12%以上;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遗传力较低,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相对小且不稳定.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黄海2号”于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可在适合中国对虾的养殖区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7.
壳金长牡蛎家系的建立及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磊  李琪  孔令锋  于瑞海  于红 《水产学报》2016,40(11):1683-1693
于2014年6月,以经过2代家系选育和2代群体选育共连续4代选育的壳金长牡蛎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成功构建25个全同胞家系,同时以未经选育的壳色即普通灰白色的个体子代为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壳金长牡蛎选育家系各生长性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其中在幼虫期不同日龄,壳金长牡蛎所有家系壳高和存活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2.27%~16.67%和1.72%~9.40%;在稚贝期各阶段,壳金长牡蛎所有家系壳高、壳长、总重量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04%~19.79%、6.56%~17.78%、10.44%~32.92%和0.20%~4.26%;不同壳金家系间的生长及存活性状具有显著差异,排序也存在不一致性,其中G19和G28家系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及存活性能,在11月龄,G19和G28家系的壳高、壳长、总重的累积生长量比所有家系平均值分别提高4.78%、8.22%、12.38%和7.61%、4.02%、9.04%,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5.31%、15.31%、24.11%和18.42%、10.85%、20.42%;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和对照组分别提高11.70%、12.71%和11.92%、12.94%。研究表明,壳金长牡蛎选育群体的生长性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存活性状有待进一步的改良;家系G19和G28可作为优良品种培育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培育快速生长和存活率高的壳金长牡蛎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基础群体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估计了斑点叉尾基础群体(G0)体质量、体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为制定育种目标、综合选择指数和选择方法提供基础参数。实验利用5个斑点叉尾引进群体,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产生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内的稚、幼鱼经过中间暂养、个体标记等阶段后,混合放入一个池塘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和公母畜阈模型分别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计所有个体生长和存活性状的育种值。斑点叉尾基础群体收获体质量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41±0.074和0.32±0.064,属于高遗传力水平,并且统计检验显著(P<0.05)。尽管在两性状动物模型中设置标记体质量和标记体长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但是由于加性遗传效应和共同环境效应混淆在一起无法剖分,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7,表现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037±0.016,表现为低遗传力,但统计检验仍达到显著水平(P<0.05)。家系生长(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和存活性状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和0.100,表现为低度线性遗传正相关,并且统计检验不显著(P>0.05)。因此在制定育种方案时,生长和存活性状都可纳入育种目标,利用多性状选择指数方法同时选择。  相似文献   

9.
研究估计了斑点叉尾基础群体(G0)体质量、体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为制定育种目标、综合选择指数和选择方法提供基础参数。实验利用5个斑点叉尾引进群体,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产生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内的稚、幼鱼经过中间暂养、个体标记等阶段后,混合放入一个池塘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和公母畜阈模型分别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计所有个体生长和存活性状的育种值。斑点叉尾基础群体收获体质量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41±0.074和0.32±0.064,属于高遗传力水平,并且统计检验显著(P0.05)。尽管在两性状动物模型中设置标记体质量和标记体长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但是由于加性遗传效应和共同环境效应混淆在一起无法剖分,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7,表现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037±0.016,表现为低遗传力,但统计检验仍达到显著水平(P0.05)。家系生长(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和存活性状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和0.100,表现为低度线性遗传正相关,并且统计检验不显著(P0.05)。因此在制定育种方案时,生长和存活性状都可纳入育种目标,利用多性状选择指数方法同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选择指数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高氨氮耐受性进行选择,用3种方法评估选择效果:Ⅰ)比较选择系和对照系相关性状的育种值;Ⅱ)比较选择家系和对照家系的最小二乘均值;Ⅲ)比较选择系与对照系表型值,计算相关性状的现实遗传力、遗传获得,并采用BLUP法估算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相关。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的选择反应为0.493~1.039,高氨氮耐受存活的选择反应为0.028~0.046;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现实遗传力为0.288~0.315,遗传获得为6.45%~20.16%,高氨氮耐受成活率的现实遗传力为0.016,遗传获得为2.09%;BLUP法估算生长性状遗传力为0.216~0.284,且显著(P0.05),高氨氮耐受性遗传力为0.028±0.026,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为0.871~0.948,体质量与高氨氮耐受性间的正遗传相关为0.180±0.032,且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选择指数法选育一代后,生长性状提高明显,高氨氮耐受性提高较小;选育群体生长性状具有较大遗传改良潜力,如何快速提高选育群体的高氨氮耐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长牡蛎壳金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雪磊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6,40(12):1889-1896
采用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长牡蛎第4代壳金选育品系(F4)。本实验以F4代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成功构建了25个长牡蛎壳金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9月龄时30个个体壳金性状颜色参数和生长性状,分析了2类性状的表型变异,并对壳金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壳金性状颜色参数L*、a*、b*、ΔE的遗传力分别为0.13±0.09、0.69±0.19、0.30±0.13、0.38±0.15;L*、a*、b*和ΔE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25~0.37、–0.1 9~0.8 0;颜色参数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分别为–0.04~0.26、–0.10~0.13。本研究表明长牡蛎壳金性状颜色参数的遗传力多为中高等水平,对其颜色继续进行选择改良,预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壳金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低,不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选择,只能将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均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步改良2个性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育壳色和生长性状优良的壳紫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新品系,2021年通过家系选育的方式,以壳色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了第1代壳紫长牡蛎选育群体。本研究以壳紫F1为亲本,采用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36个全同胞家系,并以野生长牡蛎为亲本建立对照组,比较分析了各家系在生长和存活方面的性能表现;同时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壳紫家系幼虫和稚贝期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的存活率和壳高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分别提高了1.49%~10.18%和3.75%~15.94%,稚贝期分别提高了4.05%~16.94%和15.95%~18.25%。不同壳紫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也存在差异,没有发现在存活率和生长性状方面同时具有优势的家系。壳紫长牡蛎幼虫期壳高和壳长的狭义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43~0.84和0.49~0.80,稚贝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5~0.33和0.18~0.37,均属于中高等遗传力。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幼虫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97和0.17~0.51,稚贝期为0....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香港牡蛎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和生长为主要选育目标,依据壳型指数D和巢式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和1个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结果表明,整个生长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所有家系壳高、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家系壳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78%~7.73%,生长速度提高7.86%,存活率提高2.85%~7.32%。稚贝期,所有家系壳高、壳长以及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壳高提高5.23%~16.32%,壳长提高7.94%~10.69%,生长速度提高9.55%~20.16%,存活率提高3.45%~12.25%。不同家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G1在整个稚贝期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所有家系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12月龄G1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壳型指数D、总重、壳重、软体重、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提高9.83%~54.75%,相比对照组平均值提高23.34%~80.77%,同时G3、G10、G12、G15、G19、G23、G26在稚贝期也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研究表明,深凹壳型香港牡蛎家系选育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G1、G3、G10、G12、G15、G19、G23、G26可作为后期培育生长性能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中国华南地区培育出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材料。  相似文献   

14.
针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本实验估算了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的遗传参数,分析该模式与大换水量养殖模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G×E),为后续留种、配种方案制定等育种规划工作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定向交尾建立了51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利用荧光标记识别家系,采用零换水养殖模式混养52 d后,测量并记录2个养殖池中的3822尾存活虾的体质量、体长及性别等信息。采用线性(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REML算法,基于个体动物模型和父母本阈值模型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力。结果显示,收获体质量和存活率具有较大变异系数。收获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9±0.08和0.43±0.07,均属于中高遗传力(h2≥0.15);存活的遗传力为0.11±0.03,属于低遗传力(h20.15)。收获体质量与收获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8±0.01;收获体质量和体长与存活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15和0.34±0.15。对于体质量和存活性状,零换水和大换水量养殖模式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11和0.65±0.11,G×E效应显著(K0.5)。综上所述,凡纳滨对虾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但是与大换水量常规养殖模式相比,家系间存在较大的重排序效应,因此针对该养殖模式应单独建立选育系进行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即抗98”2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南海群体、乳山湾群体、青岛沿岸群体及海州湾群体等4个自然群体,采用不平衡巢式交配方案设计,于2005年建立了中国对虾育种的基础群体。设计并建立了中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育的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及养殖存活率。为最大限度消除环境差异对遗传方差的影响,在中国对虾家系构建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程序培育苗种,经过对体长为3cm左右的幼虾进行荧光标记,每个家系标记后混合养殖测试。随机从每个家系中抽取同等数目的标记对虾分成2组,一组共同养殖在养殖池中,测试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另一组在封闭的水泥池中进行WSSV感染实验,测试病毒感染后的存活时间长短。中国对虾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养殖170天收获体重的遗传力为0.22,抗WSSV存活时间的遗传力为0.14,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03。采用BLUP法估算个体育种值,通过百分比加权的形式,分别赋予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加权值为:80%、15%和5%,并对性状育种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每个家系及个体的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家系间及家系内留种,并根据系谱信息,设计交配方案,将每代的近交系数控制在1%以内。选育4代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生长速度,13.56%;抗病力,6.76%;存活率,5.05%。三个性状中,收获体重的遗传力最高、加权最大,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稳定在12%以上;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遗传力较低,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相对小且不稳定。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黄海2号”于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可在适合中国对虾的养殖区进行推广养殖。为更快地培育抗病新品种,解决对虾养殖病害问题,进一步的研究需查明对虾抗病的遗传机制,提高抗病性状的选择强度,快速培育对虾抗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种‘海大1号’的生长和育种性能,本研究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海大1号’21个全同胞家系和7个半同胞家系,分析其表型参数、表型相关、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200日龄时,‘海大1号’与对照组野生长牡蛎的3个家系相比,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平均分别提高17%、27%、29%、85%,‘海大1号’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28±0.148、0.145±0.190、0.131±0.219、0.135±0.135,属于中低等遗传力。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为0.730~0.962、0.503~0.768。育种值分析显示,通过个体间比较(3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个体相同率为71%~74%,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17%~28%;通过家系间比较(5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家系相同率为70%~90%,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3%~34%。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长牡蛎育种规划、推广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及长牡蛎的良种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变异系数为20.74%~55.14%,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制种方案的制订和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表型值和育种值的中国对虾生长、抗逆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中国对虾170d的体重、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3个性状的育种值,在家系水平上进行性状间表型值和育种值相关分析。估计的3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2±0.16、0.14±0.12和0.03±0.021,并据此计算各性状个体育种值。家系性状表型值的相关分析表明,家系170d体重和抗WSSV存活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r=0.35,P<0.05),其余性状间相关系数很小,且差异不显著。3个性状家系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170d体重与抗WSSV存活时间的相关系数最高(0.038),170d体重与存活率,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之间为负相关(r=-0.24,r=-0.027),并且统计检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中国对虾新品种是一个正确而必要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6,40(4):612-617
长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养殖贝类,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壳色美观和快速生长是目前长牡蛎遗传育种的2个重要目标。2010年通过长牡蛎壳色性状的家系选育,获得了壳白、壳黑、壳金和壳紫4种壳色品系。实验以第二代壳金品系为基础群体,对长牡蛎壳金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分析了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养成阶段选择组的壳高均大于对照组,350日龄后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幼虫期,壳高性状的平均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49±0.277、3.717%±2.611%和0.339±0.171,养成期分别为0.436±0.138、8.253%±1.014%和0.270±0.086。选择组的贝壳金黄色和外套膜金黄色比例分别提高了22%和10%。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金优良品系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9-1-079609-9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十一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八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表明,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