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西藏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藏川杨和北京杨树干液流的干湿季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和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于2015年旱季和雨季在西藏拉萨半干旱河谷对藏川杨和北京杨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测定太阳辐射(Q)、空气温度(T_a)、土壤含水量(SWC)、饱和蒸气压亏缺(VPD)等环境因子。【结果】1)拉萨河谷区主要气象因子在旱季和雨季存在较大差异,雨季的Q、T_a、SWC、VPD等均高于旱季,主要气象因子的平均值为雨季的60%左右。2)藏川杨和北京杨的树干液流日变化表现出昼高夜低的规律,二者在雨季的日变化为多峰曲线,旱季为单峰曲线。旱季和雨季藏川杨液流速率均显著大于北京杨,北京杨液流密度在旱季和雨季相比藏川杨的液流密度分别下降71%和58%;相比雨季的液流密度,2种杨树的液流密度在旱季分别下降65%和76%。3)在旱季和雨季,主要环境因子Q和VPD与2种杨树树干液流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Q和VPD的日变化与2种杨树的液流速率日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Q和VPD对北京杨树干液流的影响小于对藏川杨树干液流的影响。【结论】在拉萨河谷区旱季和雨季较大气候差异的环境下,藏川杨和北京杨树干液流速率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但2树种树干液流在峰值、日平均值、启动时间以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尤为显著,藏川杨作为乡土树种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以桢楠、香樟、红椿3个珍贵树种的1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其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率(WUE)均表现为桢楠>香樟>红椿,而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 Ci)、蒸腾速率( Tr)则表现为桢楠<香樟<红椿,在影响光合作用的各因素中, Tr在树种间的差异相对显著,表明影响3个树种有效光合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为蒸腾作用;(2)3个树种叶片的Pn值表现出了相似的对光照强度( PAR)与CO2浓度的响应趋势,即在低光照强度或CO2浓度下, Pn值随着PAR或CO2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在高光照强度或CO2浓度下, Pn值增加的趋势变缓,其中香樟叶片光补偿点( Lcp )及光饱和点(Lsp)分别为67.50μmol/(m^2· s)与473.10μmol/(m^2· s),其 CO2补偿点(Ccp)和饱和点(Csp)为111.30μmol/( m^2· s)与1681.00μmol/( m^2· s),均较红椿和桢楠高,其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 )也高于红椿和桢楠;(3)3个树种的Pn、 Tr、 Ci、 Gs和WUE参数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均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其中, Pn参数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6:00,且午前明显高于午后。  相似文献   

3.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青花椒坐果期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坐果期青花椒的光饱和点为500μmol/(m^2.s),光补偿点为55.59μmol/(m^2.s);坐果期青花椒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青花椒叶片的气孔导度(stomacond)与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平行变化趋势,说明气孔导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直接因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Li-6400对35杨和苏杨7号1年生苗木的光照度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曲线等光合生理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5杨和苏杨7号光补偿点分别为33.12,34.85μmol/(m2·s);光饱和点分别为1 308.3,1 286.7μmol/(m2·s);苏杨7号CO2补偿点高于35杨,而最大羧化合速率等其他指标均低于35杨;35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双峰曲线,而苏杨7号呈单峰曲线;日均光合速率35杨大于苏杨7号。  相似文献   

5.
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广州南沙区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无瓣海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并探讨其与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瓣海桑叶片的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时和午后14:00时,并出现明显午休现象。影响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有光强、气孔导度、相对湿度和胞间CO2浓度等;无瓣海桑叶片的Tr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时,影响Tr的生理生态因子主要有叶面温度、气孔导度和相对湿度等。无瓣海桑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100,1800μmol·m^-2s^-1左右,CO2补偿浓度和饱和浓度分别为50,900μmol·mol^-1左右。  相似文献   

6.
南岭森林3种常见树种光合-蒸腾作用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Licor-6400对南岭森林3个常见树种的光合和蒸腾作用日进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藜蒴Castanopsis fissa日均光合速率为(4.33±0.17)μmol·m-2 s-1,日均蒸腾速率为1.57 mmol·m-2s-1,日均水分利用效率(WUE)为(3.02±0.07)μmol/mmol;羊角杜鹃Strophanthus divaricatus日均光合速率为(6.41±0.20)μmol·m-2s-1,日均蒸腾速率为(2.36±0.16)mmol·m-2s-1,日均水分利用效率为(2.74±0.06)μmol/mmol,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日均光合速率为(9.28±0.39)μmol·m-2s-1.日均蒸腾速率为(3.15±0.16)mmol·m-2s-1,日均水分利用效率为(3.18±0.07)μmol/mmol.(2)日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因树种与林冠位置而异,藜蒴顶部在9:22左右出现,中部在10:30左右,下部在11:40左右;羊角杜鹃顶部在10:30左右出现,中部在11:30左右,下部在14:40左右;香樟顶部在10:22左右出现,中部在10:30左右,下部在13:30左右.(3)蒸腾速率日变化典型"双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因树种、林冠位置而略有差异,藜蒴下部第一峰值出现在11:40左右·第二峰值在13:30左右;羊角杜鹃顶部第一峰值出现在10:30左右,第二峰值在14:30左右;香樟顶部第一峰值出现在10:30左右,第二峰值在12:30左右.(4)水分利用效率因不同树种而异,同一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因叶片所处林冠不同位置而异.  相似文献   

7.
桂林岩溶石山光蜡树群落常见植物夏季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光蜡树群落中的光蜡树Fraxinus griffithii、一叶萩Securinegasuf-fruticosa和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在夏季中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夏季,林冠层光蜡树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1 064μmol/(m2.s)和20μmol/(m2.s);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2:00时,其值为4.45μmol/(m2.s),16:00时出现第二个峰值2.74μmol/(m2.s),与最大峰值相比降幅达38.43%。光合有效辐射VPAR、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EWUE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日变化呈"W"型曲线。光蜡树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林下植物一叶萩和粗糠柴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396,562μmol/(m2.s)和7,5μmol/(m2.s)。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园林应用中宿根花卉的种类相对较少、品种单一。为了进行宿根花卉的引种栽培进而有效丰富园林宿根花卉的种类,以黑心菊、芙蓉葵、蜀葵、赛菊芋、紫茉莉、醉鱼草等6种宿根花卉为试验材料,利用CIRAS-3光合仪,研究其光合有效辐射、二氧化碳的响应以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结果表明,黑心菊、赛菊芋和醉鱼草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未出现"午休"现象;芙蓉葵、蜀葵和紫茉莉为明显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且第2峰值均出现在14:00,其中黑心菊的光补偿点最低、光饱和点也较低,分别为18.69μmol/(m~2·s)和1 506.49μmol/(m~2·s),可以在遮阴环境下生长,而赛菊芋的光补偿点最高、光饱和点也较高,分别为32.45μmol/(m~2·s)和1 616.41μmol/(m~2·s),表现出较强的喜阳性。  相似文献   

9.
乳源木莲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自然条件下乳源木莲的光响应特性、CO2响应特性及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的光补偿点为98μmol·m^-1·s^-1,光饱和点为1123μmol·m^-1·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21μmol·m^-1·s^-1;乳源木莲的C02补偿点为108μmol·mol^-1,CO2饱和.最为2132tμmol·mol^-1。,羧化速率为0.022p.mol·mol~;乳源木莲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主要的生理生态影响因子为气孔导度、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  相似文献   

10.
黄柏幼树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雅安市荥经县"川黄柏规范化种植(GAP)基地",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以2 a生黄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黄柏幼树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黄柏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生长季后期呈单峰曲线,无明显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光补偿点为29 μmol/(m2·s),光饱和点为1491 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417,CO2补偿点为52 μmol/mol,CO2饱和点在800 μmol/mol左右;羧化效率为0.087 5,暗呼吸速率为1.861 4 μmol/(m2·s),表明黄柏属典型阳性的C3植物.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条件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南方型和北方型美洲黑杨在5、7、9月的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南方型美洲黑杨在5月和9月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分别为15.79、14.13 μmol·m-2·s-1,在7月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值为22.03 μmol·m-2·s-1;北方型美洲黑杨在5、7、9月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一直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分别为13.46、18.08、12.91 μmol·m-2·s-1。南方型美洲黑杨仅在生长旺盛的7月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北方型美洲黑杨在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南北方型美洲黑杨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特点为:夏季(7月)>春季(5月)>秋季(9月);10月份,南方型美洲黑杨净光合速率达到12.70 μmol·m-2·s-1,北方型美洲黑杨已落叶。分别对南方型和北方型美洲黑杨5、7、9月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空气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偏相关及通径分析,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2.
以1年生中辽1号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光合因子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其目的是了解中辽1号杨的光合生理特性,为中辽1号杨高效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辽1号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均为“高峰—低谷—高峰”的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全天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20.34μmol·m^-2s^-1,出现在上午10:00。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CO2浓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中辽1号杨光响应曲线及CO2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中辽1号杨各项光合参数,其中光饱和点为1713.5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8.99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9.89μmol·m^-2s^-1,暗呼吸速率为-1.99μmol·m^-2s^-1,初始量子效率为0.073,CO2饱和点为1266.09μmol·mol^-1,CO2补偿点为68.81μmol·mol^-1。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新疆野苹果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苹果是新疆野果林的主体。为揭示其基本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野苹果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野苹果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10:00时左右均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7.74μmol.m-2.s-1和0.47molH2Om-2s-1;(2)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时和16:00时,其值为9.64 mmolH2Om-2.s-1和8.83 mmolH2Om-2.s-1;(3)胞间CO2浓度不随气孔导度的降低而减小,控制野苹果光合速率因子为非气孔限制;(4)环境因子中以光合有效辐射对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最大,其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显著相关,而大气相对湿度对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均为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量牛蒡子、蒲公英和水飞蓟的光合特性,主要包括光强、水分、蒸腾作用、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结果表明,①牛蒡子、蒲公英和水飞蓟具有午休现象,成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上午10:00,第2峰则在下午16:00,第二峰比第一峰分别下降了11.33%、11.29%和10.42%;②牛蒡子、蒲公英和水飞蓟光响应中,水飞蓟光饱和点最高,为1600μmol·m^-2·s^-1,蒲公英的光补偿点最高,为45.3μmol·m^-2·s^-1,其中水飞蓟光饱和点比牛蒡子和蒲公英分别高14.28%和60%,蒲公英的光补偿点比牛蒡子和水飞蓟分别高32.45%和79.05%。  相似文献   

15.
叶绿素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为了探讨开花对麻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用PAM-100分别测定了开花与未开化麻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升高[0~2 000μmol/(m^2·s)],在开始阶段[0~200μmol/(m^2·s)]麻竹叶片的NPQ、Y(NPQ)、Y(ND)、ETR(Ⅱ)和ETR(Ⅰ)均迅速升高,Y(Ⅱ)和Y(Ⅰ)却迅速下降,之后变化缓慢并趋于平稳,而Y(NA)和Y(NO)几乎一直维持平稳;其中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均高于开花麻竹,Y(Ⅱ)、Fv/Fm和ETR(Ⅱ)无明显差异。在本实验培养光照下[230μmol/(m2·s)],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也均高于开花麻竹。由此表明,开花引起麻竹PSⅠ的Y(Ⅰ)和ETR(Ⅰ)以及PSⅡ的NPQ降低,这意味着开花麻竹的光保护能力下降,使得PSⅠ受体侧电子积累,导致光合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苦楝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苦楝叶片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楝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最高峰出现在12:00,最大净光合速率为5.63μmol/m2.s,光饱和点为1300μmol/m2.s,光补偿点为34.9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1031,CO2补偿点为78.5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332。其光饱和点较高、光补偿点低,表明它是一种既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又能适应较强的阳光辐射,对光适应幅度较宽的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