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多酚及儿茶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动物实验、人体流行病学及临床实验等方面综述茶多酚及儿茶素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肾病、口腔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影 响,以及其在日常保健中的作用.证据表明,茶多酚、儿茶素具有抗癌、抗衰、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对肾病的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对茶多酚治疗肾病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免疫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活性氧是引发肾病的重要因素,作为良好的免疫调节剂和活性氧清除剂,茶多酚对免疫和活性氧引起的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茶多酚既可通过抗氧化而抑制肾病的发生,同时还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特性而控制肾病的进展和恶化,这种对肾病发生和进展的双重抑制是茶多酚有效预防和治疗肾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简称为TP(Teaupolyphe- nol)。其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缩酚酸类及聚合酚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四种物质。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品种榕春早、茗科1号鲜叶为原料,进行超声波辅助发酵的红茶工艺试验,分析红茶品质的变化,比较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值、儿茶素组分、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差异,初步得出超声波辅助发酵对鲜爽度有一定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  相似文献   

7.
沅陵县地处湖南西部,是湖南产茶大县,产茶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资源。为了探明沅陵县地方茶树资源的特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分别对其区域内官庄(GZ)、麻溪铺(WJ)和清浪(QL)等3个乡镇的茶树资源进行挂牌调查及鲜叶内主要代谢物检测分析。结果发现,WJ茶树资源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QL的茶多酚含量最高,GZ的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最高;茶多酚和咖啡碱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可碱和茶碱区域间无明显差异(p> 0.05),儿茶素组分中仅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他儿茶素组分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聚类分析和单一生化成分分析,所取样品可聚为三类,Ⅰ类为茶多酚较低、氨基酸较低及简单儿茶素较高的资源,Ⅱ类为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含量较低和酚氨比值较低的资源,Ⅲ类为高茶多酚、高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EGCG含量高的资源。其中较...  相似文献   

8.
陈平  钟建华  孙东 《茶叶科学》2003,23(2):115-118,104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脂溶性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了一种新的单取代的长碳链脂溶性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IR、MS和1H-NMR等表征。药理学实验考察并比较了脂溶性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水溶性的绿茶多酚和脂溶性茶多酚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单取代的EGCG棕榈酸酯的活性比脂溶性茶多酚强,而与绿茶多酚相当。  相似文献   

9.
饮茶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东联 《茶报》2004,(4):20-21
饮茶能降低血脂,是与茶叶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有关,这类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用茶多酚进行提炼、氧化、聚合,可转化成茶色素,其生化反应是以儿茶素的聚合物为主体,最主要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由于各种组分的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纤维素分析仪等研究了黑茶初制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纤维素和可溶性糖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杀青和揉捻工序中,茶多酚变化不大,儿茶素主要表现为酯型儿茶素的水解。在渥堆期间,无论是传统渥堆还是无菌渥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均呈下降趋势,儿茶素各组分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只有在传统渥堆中才呈现下降趋势,在无菌渥堆中下降的幅度很小。在干燥中儿茶素和可溶性糖转化较多.对于纤维素来说,只有在传统渥堆中才表现出下降趋势,在无菌渥堆中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汪叔雄  王立新 《茶报》2000,(3):17-18
水溶性茶多酚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儿茶素类化合物。众所周知,由于儿茶素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优越的清除人体内氧自由基的能力,对卣氧自由基过多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抗衰老等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是一种人体免疫的增强剂。但由于儿茶素分子结构上存在较多羟基,决定了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水和差的亲油特性,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中的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含量的70%以上,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保健作用,如抗癌、抗辐射、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防衰老等,也是茶叶中研究最深入的活性物质之一.儿茶素分离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硅胶薄层色谱法,而采用聚酰胺薄层分离法分离茶叶中儿茶素的报道不多,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提取条件对茶多酚制品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严明潮  徐向群 《茶叶科学》1996,16(2):155-156
提取条件对茶多酚制品儿茶素组成的影响严明潮徐向群单夏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多酚儿茶素组成提取条件EGCGGCGKeywords:TeapolyphenolsCatechincompositionExtracting...  相似文献   

14.
对庐山不同海拔高度共49个茶园的春茶一芽二叶新梢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酚氨比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这些品质成分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平均为17.60%,氨基酸3.28%,咖啡碱3.07%,酚氨比5.59;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氨基酸呈线性关系显著提高,茶多酚和酚氨比则呈指数关系显著降低,而咖啡碱含量则变化不大。儿茶素组分随海拔高度变化表现不同,EGCG、ECG和EC随海拔增高而降低,而EGC和GCG则有所提高,导致儿茶素总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化学分析法对两种铁观音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表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等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溶出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科学指导饮茶。结果表明:铁观音茶依次用沸水冲泡2min、3mi n、5min后,每次所冲泡茶汤中的茶多酚浓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80-300μg/mL);同等冲泡条件下,茶氨酸与咖啡碱更易浸出于茶汤,儿茶素的浸出率高于茶多酚。铁观音茶经3次沸水冲泡后,影响茶汤滋味的儿茶素、茶多酚等成分的累计浸出率分别为30%和10%左右,茶氨酸累计浸出30%左右,咖啡碱最高累计浸出50%左右,进一步印证了铁观音茶是一类较耐泡的茶叶。  相似文献   

16.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10,32(2):38-38
差异显示技术克隆茶树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及其与表儿茶素类含量的关系;茶材小蠹对同种的群体密度和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其诱导的植物抗性研究;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及评价;茶多酚对乙醇所致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茶多酚的各种分离方法、检测方法,着重介绍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儿茶素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儿茶素的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29年(?)村路子提取出茶多酚结晶体并分离出一种儿茶素以来,茶叶专家们对儿茶素的提取及分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五十年代,M.H 扎普罗米托夫分离出了各种儿茶素的纯品结晶,这为后来研究儿茶素的理化性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对儿茶素理化  相似文献   

19.
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茶叶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多酚总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组分测定方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重点介绍了应用最广的儿茶素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茶多酚检测方法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之风,自古至今。从西安到罗马,茶叶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商品。茶叶最初是作为草药来饮用的,化学分析表明,茶叶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多酚、甲基黄嘌呤、咖啡因、脂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其中,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物质。茶中多酚的种类取决于它所经历的发酵水平。多酚类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酚酸、花青素和类黄酮组成,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比例最高[1]。绿茶含有的茶多酚包括类黄酮(儿茶素,单宁,茶黄素以及酚酸,统称为绿茶多酚[2]。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把茶多酚与肥胖、抗氧化、抑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本文旨在探索茶多酚与疾病在医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