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倒春寒”冻害对不同品种茶树新梢转录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以茶园“倒春寒”发生时受冻害和未受冻害的龙井43和中茶126新梢为研究材料,对两组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分别鉴定到1 012个和1 079个差异基因,以及284个共同差异基因。从中选取18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两个品种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碳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等代谢进程,说明“倒春寒”对新梢生长发育相关的基础代谢造成了严重损伤,抑制了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随后对284个共同差异基因进行表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中99个差异基因在两个茶树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完全相反,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MAPK信号通路、谷胱甘肽和苯丙烷代谢等,推测这些差异基因与龙井43和中茶126在受到低温胁迫后产生的不同信号传导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茶园"倒春寒"是指春天气温回升,茶芽萌动生长后突然遭遇低温寒潮,从而导致幼嫩新梢受冻的天气现象。"倒春寒"对名优茶生产及其经济效益影响巨大。对茶树"倒春寒"的防控需从冻害前、冻害中和冻害后3个阶段实施。平时强调科学选址、品种合理搭配、改善茶园小气候、强化基本设施建设和茶园管理,提高茶树应对低温冻害的能力;冻害来临时及时采用防冻风扇、喷灌和覆盖防霜等紧急应对措施;晚霜冻害过后通过加强肥培管理、留养新叶和树冠整形等技术尽快恢复生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倒春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氮素水平对茶树新梢叶片代谢谱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叶片中含有丰富的代谢产物,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本文结合基于1H-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非靶标分析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定量靶标分析两种方法,比较白天和夜晚所取不同施氮水平的茶树新梢第2叶的代谢产物差异,探讨了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茶叶品质成分形成机理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白天和夜晚所取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差异较大,可以显著分离,区分两个样本的主要组分为茶氨酸、葡萄糖和蔗糖,而不同施氮水平下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没有显著差异。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主要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均有影响,且存在昼夜差别。  相似文献   

4.
茶树秋梢在越冬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新梢,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器官,通常誉为绿色的工厂,同时,也可以说是建成茶树形态和构成茶叶产量的基础。六十年代以来,对新梢生长阶段(4~10月)碳水化合物合成,累积及转化国内已进行一定的研究。阮宇成,王月根研究指出:无论那季新梢不同的生长阶段(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各糖类与总糖量之间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在同一季节内,大致上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5.
稀土元素与茶树的高产优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元素应用于茶园,通过增加芽梢密度、百芽重、促进新梢早发、延长茶叶适应期、加速新梢生长和增加新梢长度使茶树获得药产;通过芽叶性状的改变、芽梢生化成分的改善和有机氯农药的降解而改善茶叶品质。其生理机制是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光合强度,促进物质运输,强化茶树碳、氮代谢等。稀土在茶叶中残留量极微使用是安全可靠的。本文对稀土在茶园的使用技术也作了介绍,并提出进行稀土对茶树增产优质生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叶片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营养器官,也是栽培茶树的目的物。叶片的解剖结构是茶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基础,与物质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茶树不同叶位的解剖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红绿茶的采摘标准,是当新梢长至一芽三叶时,采一芽二、三叶。笔者于今年春季,当福鼎大白茶(11足龄)春梢长至一芽三叶时,取芽下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鱼叶,和去年秋梢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经石蜡切片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现将观察研究的初步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田间不同生产方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三叶)和氮肥施用水平(200、450 kg·hm-2)下茶树春季新梢产量、品质成分和15N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结果表明,新梢产量主要受采摘标准影响,一芽三叶的产量是一芽一叶的1.8~2.1倍,氮肥用量对春季新梢产量影响不显著;采摘标准对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对茶氨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以N2水平(N 450 kg·hm-2)下采摘一芽一叶的含量最高;成熟叶含氮量从初冬到春茶结束呈下降趋势,说明叶片内氮素在春茶期间发生再利用,但其肥料氮占全氮的比例(Ndff)在增加,可能是氮素吸收和再利用的共同结果;供氮水平对新梢Ndff的影响大于采摘标准,而新梢采摘的氮携带量主要受产量影响,低氮条件下新梢15N回收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采摘标准和施氮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15N氮素的吸收分配产生影响,但两个氮肥水平都能基本满足不同采摘标准下茶树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很多茶园土壤由于pH值偏低导致营养元素有效性降低,以及茶园不施肥或施肥不合理,使茶树营养不良。为研究微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施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三种微生物肥料进行试验,观测茶树春芽萌动、新梢生长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微生物肥料处理的一芽一叶期和一芽二叶期提早2-5天,施用固体茶叶专用肥处理,茶树的萌芽期.鱼叶展期、一芽一叶展期、一芽二叶展期和一芽三叶展期最早,因此,施用微生物肥能明显促进茶树新梢生长和提高茶叶产量,且液体茶叶专用肥效果最佳,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茶微生物肥料在茶树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花青素是由类黄酮合成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时会使茶树新梢呈现红色或紫色。同时,花青素相比儿茶素等具有更明显的抗氧化、预防肿瘤等药理保健作用。文章就茶树花青素合成途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为高花青素茶树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赵学仁  潘根生 《茶叶》1990,16(1):36-37
从茶树整体角度研究采叶与留叶的关系,阐明采摘过程中,适当留叶对提高茶叶产量,保持茶树健壮树势所起的良好作用,已有不少论述。为从个体角度深入了解留叶与新梢生长的关系,我们就剪采口芽的成叶有无及大小,对该芽生长形成新梢的影响,进行了观测,现简要报道如下。一、剪口芽有无成叶与新梢生长强度的  相似文献   

11.
茶树新梢是由枝条上各类营养芽萌发而成的。探明各季茶的芽类组成,茶芽形态结构与其新梢伸育强度的关系,对于科学栽培茶树,实现茶叶高产优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曾以福鼎白毫、毛蟹、政和白毫生产茶园为对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将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初报如下。茶树年生育周期中形成各季茶的营养芽,主要是顶芽和侧芽两大类。前者由有鳞片包裹的顶芽和由嫩叶包裹的裸芽(展叶过程  相似文献   

12.
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作为一种强自由基清除剂,它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等多种保健功能。紫芽茶树作为一种高花青素含量的特异性茶树资源,其研究与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解茶树紫芽中花青素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自选紫芽品种9803与绿芽品种9806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42条与花青素代谢相关的unigene,其中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中的有34条,未在参考基因组中登录的有8条。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42个基因被富集到5个代谢通路中,包括类黄酮合成途径,木质素合成途径,黄酮和黄酮醇合成途径,油菜素甾醇合成途径,以及参与转录因子的编码。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转录组测序数据可靠。本次试验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出了茶叶紫芽花青素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为进一步揭示茶叶紫芽产生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茶树芽叶形成的生物学问题,苏联和国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查明促进茶芽形成的农业技术的规律性。本试验是将三个无性系品种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茶树,分别研究茶芽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对新梢物候期、生长势、芽重、芽数以及产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正>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自然突变率极低。"对于某一对基因来说,这种突变率是相当低的,一般十万个到百万个基因才有一个突变"。一、茶树的芽变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自然突变率虽然极低,仍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奇妙景象。据多年调查观察,不论是有性群体种茶树,还是无性系良种茶树,均可能发生芽变。归纳本人所调查发现的茶树芽变,大致有如下5种:第一,春梢温敏型黄化芽变枝。2013年春,发现无性系良种乌牛早茶树,有一分枝上萌发的春梢呈黄化变异,随着日平均气温的升高,叶色逐渐转绿,至4月上中旬,成熟的叶片呈现正常绿色,第二轮新梢颜色与本品种无异。第二,彩叶芽变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氟含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适合茶园降氟和改善茶叶品质的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施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喷施微生物菌剂的不同组合试验,考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7月、8月茶树一芽三叶和一芽五叶的氟含量,并对其品质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施肥模式以降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及提高茶树新梢持嫩度的方式有效降低茶树新梢氟含量,但降氟的程度不同;其中T4处理(每667 m2施茶树专用肥160 kg+土壤调理剂60 kg+3次叶面喷施微生物菌剂)对茶树新梢降氟效果最好,7月、8月一芽五叶的氟含量相对于CK分别降低了85.76 mg/kg、173.66 mg/kg;此外,T4处理整体上(除8月31日一芽五叶)可以促进水浸出物、茶多酚等茶叶品质成分的积累。综合考虑茶树新梢的氟含量以及茶叶品质,T4处理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6.
周期修剪是青壮年茶树增强营养生长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茶树萌发新梢经过连续采摘,枝梢生长越来越细,育芽能力减弱,采摘面参差不齐,呈现许多“鸡爪枝”,鲜叶的持嫩性降低,产量逐年下降。因此,茶树每年或隔年必须进行周期性的修剪,培育强壮的新梢,促进芽梢萌发,提高芽头密度,维持茶树的持续丰产。  相似文献   

17.
茶树新梢内源玉米素的检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根生  沈生荣 《茶叶科学》1995,15(2):117-120
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树新梢内源玉米素(Zeatin)的分布。研究表明,茶树新梢内源Zeatin水平为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顶芽>腋芽;自然生长新梢>剪采新梢;营养生长初期Zeatin积累较多,随展叶数增加,其含量下降,至对夹三叶期,其含量仅为一芽一叶期的52.12%。内源Zeatin含量与新梢生长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倒春寒”和模拟冻害条件下茶树鲜叶中酶活性与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倒春寒”发生时茶树实际受冻害和模拟冻害的新梢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冷冻胁迫时间下茶树鲜叶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β-葡萄糖苷酶(β-GC)酶活性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5℃冷冻4~6 h的条件下,模拟冻害的鲜叶外形最接近实际受冻情况。随着冷冻时间的增加,鲜叶中PPO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酶活性整体趋于稳定,而β-GC酶的活性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此外,在冷冻过程中鲜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这些研究可为茶树遭受冻害时鲜叶质量评估与再利用,以及茶树响应“倒春寒”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氟对茶叶品质成分代谢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氟了对茶树新梢生长和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适量增加土壤氟水平能提高新梢产量,但在高氟水平下新梢产量明显下降。茶多酚、咖啡碱及儿茶素(EGCG等)的含量随土壤氟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氟水平下新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显著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也随土壤和茶树氟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氟可能抑制茶树儿茶素的合成代谢和氮素代谢。上述结果表明,氟对茶树生长和品质成分的影响与氟水平有关,虽然低浓度氟对茶树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氟抑制茶树生长和茶多酚、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代谢。  相似文献   

20.
用盆栽的四年生薮北种茶树,研究新梢生育期间的温度对茶树新梢生育的影响;茶树新梢展开度(指新梢成熟,形成驻芽—译注)的进行速度,从萌发期到采摘期的新梢生育天数,判明了新梢生育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有效积温。其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新梢展开度的进行速度:气温在25℃以内时,温度愈高展开速度愈快,25℃以上时,温度愈高,展开速度愈缓慢。各茶季的平均温度,头茶为16℃,二茶为21℃,三茶为27℃,在这种平均温度的情况下,各茶季新梢每天的展开速度均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