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茶树是以收获叶片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比较有无花芽和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中茶108为材料,试验设3个处理:T1为有花芽未采摘,T2为采摘花芽,T3为无花芽。在春茶期,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2日和3月25日进行采样,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开花会显著降低春茶产量,与有花芽的T1相比,T3处理前3次采摘分别增加了114.3%、55.1%和76.5%。可采摘芽头数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各个时期鲜叶芽头数分别增加了100%、55%、31.6%和9.9%。T2摘花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可采摘芽头数量。茶树开花与采摘花芽处理对春茶期间茶叶百芽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次采摘时,T1处理百芽重最低,T3处理的百芽重最高,达到3.1 g。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无花芽的T3处理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花芽的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摘去花芽后T2处理的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鲜叶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磷(P)、钾(K)含量上。第3次采样时,T1的P含量最低,为5.0 mg·g-1,T2和T3处理P含量均为5.7 mg·g-1;第4次采样时,T1处理K含量最低,为17.0 mg·g-1;T2处理K含量提高到19.8 mg·g-1,T3处理的K含量为20.9 mg·g-1。茶树开花会造成春茶产量下降,尤其是前期春茶产量下降程度更严重。同时也会造成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降低,进而影响茶叶品质。花芽长成初期,通过采摘花芽能够有效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探索通过合理的修剪和采摘、化学除花、合理密植和遮荫等措施来减少茶树开花,从而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10年中,施用生物质炭降低氮素淋洗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全面总结分析生物质炭在降低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洗方面的影响,本文收集了2010—2016年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上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41篇,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86%的研究数据表明施入生物质炭可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洗,且降低比例随生物质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升高。同时,98.2%的研究数据显示生物质炭的施入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淋溶体积,平均降幅达10.0%。生物质炭的施用效果以在中性土壤(p H=6.48)为最佳,硝态氮的淋失减少量达30.7%。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淋洗,平均降幅达24.6%,其淋洗效果主要与生物质炭施用量及原材料有关,此外土壤类型、土壤酸碱度等也是相关影响因素。但是目前关于生物质炭对硝态氮淋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内土柱模拟,未来仍需长期的田间定位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茶园高温灾害频发,而关于提高茶树耐热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龙井43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甲酯(MeSA)喷施茶苗后,在高温环境下(43℃)处理12βh,随后测定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电解质渗透率(EL),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发现,1βmmol·L-1 MeSA能够有效缓解高温导致的茶树Pn降低,维持Vc,maxJmax稳定;高温导致茶树叶片EL和MDA含量迅速上升,而适当浓度的MeSA可显著降低高温环境下EL和MDA含量。此外,结果表明1βmmol·L-1 MeSA能够提高APX和CAT活性,进而减少H2O2积累,减轻茶树细胞膜过氧化作用。综上所述,外源施用MeS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高温条件下植物叶片细胞光合系统稳定,提高茶树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缓解氧化胁迫,最终提高茶树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茶园的概念与关键建设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现代茶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生态茶园是指产地环境良好、生态因子相互协调、茶园园相优美、茶园管理绿色高效、茶叶产品优质安全、经济效益高、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茶园。阐述了目前生态茶园存在的茶园建设缺乏规划、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环境污染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对148个茶园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MBC的质量分数(ωmic)在38.1~680.2 mg·kg-1之间,平均为246.0 mg·kg-1,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土壤有机碳、p H、茶园管理方式、植茶年限、成土母质以及全氮量的影响。(1)茶园土壤的ωmic与有机碳的质量分数(ωorg)呈显著正相关,与p H存在一定范围的正相关,改良过度酸化的土壤能明显提高ωmic。(2)ωmic随植茶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5年左右的茶园中含量最高,达到了(597.7±89.2)mg·kg-1。(3)有机管理茶园的ωmic显著高于转换茶园和常规茶园(P<0.05)。(4)花岗岩、安山斑岩和红砂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的ωmic显著高于第四纪红土和石灰岩发育的土壤(P<0.05)。(5)ωmic随茶园全氮量的增加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茶园土壤ωmic的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有机碳,其次为p H、成土母质、植茶年限及全氮量。由此可见,要提高茶园土壤的ωmic,可采取多施有机肥,推广有机茶园管理模式,合理施氮,适当提高土壤p H和改植换种老茶园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其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土壤酸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已发表的茶园土壤pH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园土壤pH情况,为茶园土壤调控管理和茶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主要产茶区土壤酸化情况为研究对象,筛选收集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上2000—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全国以及各产茶省份茶园土壤平均pH,以及在各个区间的分布情况。利用文献数据,比较茶园和周边森林土壤pH的差异。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对安溪县和松阳县两个典型产茶县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pH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国茶园土壤平均pH为4.73,各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山东和河南两省茶园土壤pH超过5.5,分别达到5.76和5.54,江西省茶园土壤pH最低,只有3.86。从土壤pH在各区间的分布来看,只有41%的茶园的土壤pH在4.5—5.5这一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高达52%的茶园的土壤pH在4.5以下,属于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强酸性土壤。与森林相比较,种植茶树显著降低了土壤pH。种茶历史悠久的安溪县茶园土壤pH为4.2,远低于水稻土壤的5.2和果蔬等土壤的6.2。在种茶历史相对较短的松阳县,茶园土壤pH为5.1,也分别低于水稻和果蔬等土壤的5.2和5.4。【结论】我国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全国茶园土壤平均pH为4.73,超过52%的土壤的pH在4.5以下,属于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强酸性土壤。后期应当加强茶园土壤酸化调控,以防止茶园土壤继续酸化,实现茶叶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浙江省白化品种白叶1号返白阶段和主栽品种龙井43的低温抗性。结果表明,常温(25℃)环境下,返白期白叶1号反映光合能力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羧化反应效率Vcmax都只有龙井43的70%~80%,而APX、POD等抗氧化酶活力比龙井43高30%以上。低温(2℃)处理24 h后,白叶1号反映光合能力的各项参数反而高于龙井43,同时其APX、POD、SOD活性也比龙井43分别高38.9%、33.3%、23.3%。说明白叶1号可能由于白化现象的产生,导致其抗氧化系统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低温胁迫中,能够更为有效地清除叶片H2O2累积,缓解H2O2造成的氧化胁迫及光合抑制现象,具备比龙井43更好的低温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茶园高温干旱灾害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它对温度、湿度和水分条件极为敏感。因此,茶园容易受到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危害,严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以及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茶园受高温干旱天气危害时的表型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阐述了茶园高温干旱灾害的预防、应急防控和恢复生产3个方面的技术措施,以期降低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对茶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土壤原位酶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2D土壤酶活性可视化技术,对于土壤热点、根际微生物和根际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且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及VOSviewer和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对土壤原位酶谱技术相关论文(以soil-zymography为主题词检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原位酶谱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重视。德国、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在该领域发文领先,其中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基尔大学为该领域研究的中心,且不同机构间的研究学者合作紧密。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表明,酶活性空间分布、根际、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是土壤原位酶谱技术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