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通过对三门峡市合并区耕地土壤进行采样测试分析,调查当地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项目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偏低,各养分在各试点的含量分布不均,个别地块养分比例失衡。根据土壤养分现状提出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以为提高土壤地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耕地质量调查与保育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浙江省农地质量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浙江省农业部门开展了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评价、环太湖流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测土调查及标准农田与粮食生产能力调查,提出了耕地质量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耕地保育技术创新不足已危及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增加了3.6倍,而同期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盲目施肥、大量施肥、用药不当、灌溉不当,即以“费”的方式补偿技术不足现象普遍,由此不仅引起肥、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还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水、土、大气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加剧,对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隐患。研究显示,导致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难以提升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是耕地保育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弱化与现代农技服务业的缺失。多年来,国家级和省部级公益性土壤肥料农业专业研究机构均质化、碎片化、行政化问题不断加深,使得需要长期研究才能有所突破的土壤肥料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难以为继并被空洞化,至今难以为各农区提供易于为农民掌握和应用的耕地保育分区、分类、量化技术指标,难以推动现代专业化农技服务业的发展。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亟需在3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重视稳定和保持国家与省级公益性土壤肥料专业科研院所的专业特征,发挥其在耕地保育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核心作用。第二,在国家科研计划中,对耕地保育应用与应用基础领域研究主题适度稳定,执行年限也应适度延长,以便中国能够逐步为各主要农区建立一批科学、可靠的耕地保育技术规程,并对其进行持续的升级换代。第三,探索与中国农村经济技术条件更相适应的现代农技推广模式,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在耕地保育技术推广传播中的作用,以技术创新带动中国农技推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中国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及含量是耕地地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基于此,分析灌溉施肥条件下耕地地力采样与计算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收集土壤养分数据,获取施肥参数 已完成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县(区、市)要进一步系统汇总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数据,确定土壤供肥能力基础参数。未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县(区、市)要对已有的土壤养分调查、肥力监测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数据不全的,要进行土壤采样和养分测试.补充相关数据。同时,收集整理不同作物、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肥料田间试验资料,组织有关专家对施肥参数进行审核和修正。  相似文献   

6.
2007—2010年对广州市增城区耕地地力进行了调查,基本摸清了增城区耕地地力状况。通过分析农民施肥、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耕地地力的对策,为今后耕地改良利用、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我国于1979—1987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二普”),2005—2017年进行了农田耕层土壤养分调查。两次调查均为地面采样量大的全国性调查。两次调查生成数据是我国目前最精细的土壤资源与质量时空数据。通过地统计检验方法,探讨我国在这两次调查中所获土壤质量数据的地统计检验特征,为这些数据用于表征土壤资源与质量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在其他行业和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验方法是在我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选取7个代表性类型区,提取7片区在两次调查中获得的土壤剖面点和耕层采样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检验指标的原因之一是有机质含量是最重要土壤质量性状之一,其二该要素可量化表达。剖面点数据源于二普对典型土壤类型的剖面采样,采样特征为优先选取典型土壤类型,全国完成了10万个0—100 cm剖面分层采样、化验。经数据整合和多要素匹配,有6万个剖面点获得坐标。耕层采样点数据源于2005—2017年农田耕层养分调查,采样为网格化均衡分布的大样本量,全国完成了1 000万个有GPS定位坐标的耕层样本。每片区含土壤剖面点500—1 300个,耕层采样点50 000—250 000个。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地统计分析和检验。对每片区剖面点和耕层采样点数据分别随机选取80%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建模,20%作为验证样本集。将验证样本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计算R 2(决定系数)和RMSE(均方根误差),以此评价两组数据表达土壤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可靠性和误差。【结果】剖面数据的地统计检验显示,7片区二普剖面点数据表达的有机质含量分布状况可靠性均达极显著水平,但校验集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差,R 2值较低,为0.223—0.380,RMSE较高。2005—2017年耕层采样点数据地统计检验显示,通过网格化均衡分布和大样本量的地面采样,耕层采样点所获有机质含量分布图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优于剖面点数据,R 2提高,RMSE下降。两组数据地统计结果还显示:尽管相隔30年,两时段调查展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变化,但两组数据反映的各片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总体规律相似。【结论】当土壤调查为网格化均衡分布的大样本量采样时,就表征土壤要素空间分布特征而言,其可靠性和精度较好;二普生成大比例尺土壤专题图数据(土壤图,有机质含量图,pH图,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图)和2005—2017年农田耕层养分调查数据均源于网格化均衡分布的大样本量地面调查,可靠性和精度优于二普剖面点数据。但剖面点含数据类别多,具有点坐标,也有可靠的土壤专题图表达,对了解多类别土壤要素空间分布特征极具价值。二普与农田耕层点养分调查间隔约30年,两时段数据有利于了解土壤质量时空演变。本研究还显示,获取精细土壤质量数据需要进行大样本量地面调查和采样,对于表征土壤类型、土体构造等稳定性要素而言,若地面采样量较小,将难以获得可靠性和精度优于二普的数据。从实际需求和我国已有工作基础考虑,今后土壤调查重点可考虑以土壤功能调查或缺区补漏调查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历史土壤调查结果进行信息抽提与整合近年来得到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高精度土壤时空信息可用于土壤与环境质量评价、耕地保育、抗旱防涝减灾、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与农产品污染防治等众多领域,是现代科学研究和管理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工具。中国近代进行过多次土壤调查,积累了大量土壤调查资料,已具备构建土壤时空数据库基础条件,但多年来各地调查资料分散存留,丢失损毁严重,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研究目标是对中国不同时期土壤调查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图件、具有坐标的土壤剖面点与土壤采样点信息进行收集、提取与整合,构建中国数字土壤图数据库CDSM(China digital soil maps),以满足科学研究和管理对高精度土壤时空信息的需求。【方法】通过分析中国土壤调查资料状况与国际土壤调查主题变化趋势,完成了CDSM数据模型设计,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土壤调查资料进行信息抽提与整合建库的工作边界。还建立并采用了海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智能化海量空间信息分析软件包IMAT(Intelligent mapping tools),通过总计180多个分段流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完成了对各地异源、异质、异构、异形土壤资料的信息抽提和CDSM构建。【结果】CDSM库收入的土壤资源与土壤质量信息在时间上覆盖了30多年,空间覆盖中国全境,要素类型有描述土壤要素地带性分布特征的面图层和描述土壤采样点信息的点图层两种。面图层精度主要为1﹕5万大比例尺。点图层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完成的10万个剖面和二普后完成的具有地理坐标的土壤剖面采样点和耕层采样点数据。CDSM规模宏大,能以100 m×100 m空间分辨率提供具有时间序列和地理坐标的土壤信息,信息内容既含土壤类型、母质、土体构型、分层质地、机械组成等慢变化土壤信息,也含土壤有机质、氮、磷、钾、酸碱度、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快变化土壤质量信息,不仅可用于了解土壤质量现势状况,也可用于预测土壤质量变化。【结论】CDSM库数据模型既能有效收录中国各地30多年来进行的各类土壤调查科学记载,实现按时空序列或按主题类型的调用和分析,也便于延展和扩充,可将各地在新一轮土壤调查中完成的土壤采样点信息汇入S90PT点图层中。在CDSM构建过程中,其阶段性数据产品已为多家科研单位、多个部门应用,今后随着CDSM库增补、在时间尺度上的延伸和主题类型上的增加,CDSM库土壤时空信息将会在各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平衡施肥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主要通过对青海耕地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种植业结构、肥料施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阐述了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平衡施肥技术研究进展及物化产品在生产中应用.针对青海高原地区农田状况,建议增施有机肥,改良培肥地力,提高有效水分利用,加强施肥技术体系研究,提高耕地质量,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太山 《吉林农业》2011,(5):164-165
通过耕地地力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根据定位监测点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测土配方施肥测试土样的平均值与第二次土壤测试结果对比的变化情况,总结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针对土壤养分变化状况提出合理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1.
邹忠  丁峰  苏建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0,(6):301-301,310
依据1959年第1次土壤普查后50年来的土壤调查资料,分析了如皋市土壤肥力发生的变化,并总结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08、2009、2010年连续3年的土壤地力调查和农户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椒江区标准农田土壤质量总体良好,而低等田则主要存在高pH、低有机质及有效磷含量低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土壤培肥对策,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以及低等田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空间数据框架基础,结合农业部门现有的土壤普查和样点调查分析资料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相比目前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中以1∶50 000为基础进行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本研究方法的评价结果耕地分布的空间定位更正确、更切合现状,评价单元的划分更合理、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更加精细,能大幅度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的精度。本研究方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上的应用,有利于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详细的基础信息和科学管理耕地,更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和农业生产中施肥管理对耕地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耕地土壤质量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农耕系统若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较高的耕地土壤质量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从耕地资源、耕地土壤肥力和耕地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总结了福建省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分析了耕地土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土壤肥力建设,提高耕地土壤生产力;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建立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相应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利于推进嫩江县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有利于促进耕地质量建设,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粮食穗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于2009年结合农业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嫩江县耕地地力进行调查与评价,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下降,氮、钾等养分也相应减少,土壤肥力逐年减退;土壤水蚀、风蚀严重.人们在生产经营中注重用地,不注重养地,用...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是查清耕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耕地地力划分标准的编制采用综合归纳法、专家经验法和限制因素法。该文试图通过对赫章县水塘乡农区的耕地进行地力调查、分等、定级、评价等方面的阐述,为更加有效的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和新增耕地的定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科学施肥,扎兰屯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真正掌握了该地区耕地的基础生产能力,为科学施肥提供有力依据。该文从有机质、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分布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和农户施肥情况,提出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科学施用中微量元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滨海盐土是随地表径流流入海的泥沙或风浪掀起的浅海沉积物,在潮汐和海流的作用下在潮间带絮凝、沉积,使滩面不断淤高以致露出海面后形成的一类土壤。广东省滨海盐土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湛江、珠海、江门、汕头等地,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滨海盐土是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其土壤特性是含盐量高,具有盐渍化特征;养分含量高,土壤有机质丰富,潜在肥力高,通过适当的改良措施可以成为良田。滨海盐土的利用治理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工程措施,隔断海水再次入侵农田;改善排灌条件,应用雨水淋洗脱盐技术、人工淋洗脱盐技术、边种植边淋洗脱盐技术等措施排水降盐;通过土壤改良、科学施肥、壮根栽培、选择耐盐水稻品种或水生作物轮作等技术措施,实现滨海盐土的可持续利用。滨海盐土是广东省未来耕地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滨海盐土,在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拓展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广东滨海盐土现状,提出重视滨海盐土资源的专项调查、强化资金投入、推动科研工作、建立综合治理长期定位观测站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