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警系统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针对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和灾变可能性的短期预测、神经 网络长期预测和灰色灾变预测3级预测预警系统的设计思想、软件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发生规律研究,总结出高产、高效避病栽培模式,长期、中期、短期预警,快速反应的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马铃薯高产创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发生规律研究,总结出高产、高效避病栽培模式,长期、中期、短期预警,快速反应的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马铃薯高产创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应用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观测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系,建立马铃薯晚疫预测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环境湿度、大气降水量、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光照时数、风速呈负相关。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晚疫病扩散流行。当农业生产及作物栽培管理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因子是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扩散流行预测预报模式,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模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不同预警系统对四川省雅安市冬作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效应,以雅安市雨城区薯农自行防治和不防治作为对照,研究比利时诶诺省农业应用研究中心晚疫病预测预警系统和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对雅安冬作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2种预警系统均能达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2种预警系统的试验小区未明显感病,而两个...  相似文献   

6.
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适合宁夏南部山区应用的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比利时CARAH预测模型于2006年、2007年对宁夏西吉县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预测并对田间发病情况进行观察,研究该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采用比利时CARAH模型预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更接近实际的情况,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病观察结果时间误差仅2~3 d。从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角度来看,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应采用4 h湿润持续期评分的标准进行预测,它能更准确的反映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利用其预测结果指导田间防治更准确及时。[结论]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是适合预测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理想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华亭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调查及趋势分析,并从晚疫病发病途径与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等方面对其逐年加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是贵州马铃薯产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影响贵州马铃薯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预警系统对晚疫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适时防控是保障马铃薯良性发展的技术关键,应用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对威宁县麻乍镇马铃薯基地晚疫病发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经连续3年(2013~2015年)的应用,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在侵染曲线达到第3代首次侵染积4~6分时开始药剂防控,可提前中心病株出现3~7天,可用于指导田间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和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其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对人工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的条件,病菌的薯片培养法和液态氮的保存效果,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影响晚疫病开始流行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但是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气象条件下,温、湿度在各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春旱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在潮湿多雨的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经过多年的试验,初步建立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对当地晚疫病的流行进行长期预测,回测准确;抗病育种的研究,目前倾向于水平抗性的筛选,已评价出一批对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优良无性系,利用这些无性系,有希望培育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马铃薯抗晚疫病的遗传工程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良好进展;室内菌株测定和田间试验,均证明抗瑞毒霉菌株的存在,导致瑞毒霉防效降低,但是它的复配药剂瑞毒霉锰锌仍保持很高的防效;中国在近几年已研究出一种新的杀菌剂氟吗啉,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克露、普力克、瑞毒霉以下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消灭或控制带病种薯内病菌的方法;卵孢子在流行中的作用;消灭土壤内或残株内部孢子的方法;开展晚疫病菌对农药抗性的监测;加强长、短期测报技术的研究,成立全国或地区晚疫病测报中心;春秋二作区,不同地区的温室和网室网疫病发生的特点;品种抗病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常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晚疫病菌很难分离培养并得到纯菌株,本文根据作者8近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症状识别,马铃薯晚疫病标样的采集方法,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方法,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形态鉴定,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利用全国马铃薯重点基地县-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方面的自然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分析了该县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0-2008年围场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与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生物因子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结果。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受灾率作为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划分标准,选取与晚疫病相关的前期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综合聚类法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预报模型。回代结果表明,用气象综合聚类法类做马铃薯晚疫病的气象等级预报,可以为控制晚疫病的蔓延,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气象决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有丰富资源发展冬种马铃薯,但马铃薯晚疫病发病严重.通过对桂林市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的调查,分析其发生严重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部分马铃薯主栽品种田间抗晚疫病性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9个主栽马铃薯品种的抗晚疫病性田间自然诱发初步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中薯3号的产量高、抗性好,是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最佳品种.费乌瑞它虽然较感病,但产量最高,若结合防治,也是生产上推广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无性系对晚疫病的抗病性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按16X3双因数交叉式遗传设计配置的48个单交种为材料,连续2年在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了家系的抗病性评价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4次重复;抗病性采用Jan W.Henfling的方法计算发病叶面积,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主要由本决定。(2)一般配合力对于马铃薯抗晚疫病更为重要。(3)母本393085.5、391002.15、391002.6、391004.4号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父本一般配合力不高。(4)母本39328058号与父本392639.8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本研究结果为抗晚疫病的亲本选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田间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是我国七大农作物之一。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毁灭性的病害,19世纪中叶曾造成举世闻名的“爱尔兰大饥荒”,至今仍然是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提高抗晚疫病的水平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是通过遗传操作来抵抗植物病害的最早的人类实践之一,但至今收效甚微,从野生种导入的抗病基因在田间很容易失效。马铃薯和致病疫霉菌的互作关系符合经典的“基因对基因”假说,只有马铃薯的抗病基因和致病疫霉菌的非毒力基因同时存在并表达时,抗病反应才能发生。致病疫霉菌是一种进化潜力非常高的病原,可以快速突变本身的非毒力基因,因而造成对应的马铃薯抗病基因的失效。要提高抗病基因的持久性,目前唯一的途径是同时释放多个抗病基因,人为造成田间抗病基因的多态性。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的克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通过转基因的手段创造田间抗晚疫病基因的多态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生长季节气象条件对晚疫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围场1994-1998年晚疫病的流行情况和主要气象资料,分析了生长季节6-8月气象因素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是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关键因素。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在72%以上且保持3-4d,晚疫病病斑将在10d内出现。相对湿度高峰值之后是晚疫病的侵染期,相对湿度高峰值出现越早,晚疫病的侵染也早,保持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主要条件是降雨和雾、露天气。因此,气温不是这期间影响晚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1~2013年醴陵市晚稻纹枯病病株率数据田间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水稻纹枯病发生等级预报模型,并进行了回代预测检验。结果表明:晚稻日病株率分别与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相对湿度进行统计分析,晚稻纹枯病发生与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得到了纹枯病日病株率预报方程,最终建立了晚稻纹枯病发生等级预测模型。经过回代预测检验,准确率达到95.8%,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能反映病情的发生情况,对纹枯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