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调查沿江6个公社、镇的46条犬、35只猫,获得寄生蠕虫11种:叶状棘隙吸虫、华枝睾吸虫、心状咽口吸虫、曼氏迭宫绦虫、包囊带绦虫、带形包囊绦虫、狮弓蛔虫、猫弓首蛔虫、犬钩口线虫、结膜吸吮线虫,隶属于3纲10科11属。寄生于猫小肠的心状咽口吸虫Pharyngostomum cordatum为江苏省新记录。华枝睾吸虫、曼氏迭宫绦虫、犬复孔绦虫、结膜吸吮线虫为人畜共通寄生虫,尤以华枝睾吸虫感染率最高;包囊带绦虫的幼虫——猪细颈囊尾蚴对养猪业危害严重。为了保护人畜健康,应重视犬、猫寄生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1997年11月~1998年1月和1998年4~5月用蠕虫剖检法解剖50只鸭和30只鹅,发现9种蠕虫,其中在鸭体发现有鸭对体吸虫、官川棘口吸虫、光睾吸虫(未定种)和小系钩绦虫;鹅体发现卷棘口吸虫、棘口吸虫(未定种)、宫川棘口吸虫、矛形剑带绦虫、普氏剑带绦虫和异形同刺线虫.在9种蠕虫中,光睾吸虫为省内首见,异形同刺线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猪细颈囊尾蚴病由于临床诊断较困难,且没有有效的药物预防和治疗,其危害性容易被人们忽视.这就造成了细颈囊尾蚴病在贵州省流行较广,分布面大,易感动物多,泡状带绦虫贵州省家犬感染率为2.93%,感染强度1~253条,细颈囊尾蚴感染率:猪27.39%,牛1.98%,羊12.1%,兔7.5%;感染强度:猪1~253条、牛1~8条、羊1~30条、兔1~3条.丹寨县家犬泡状带绦虫感染率为23.4%,感染强度1~117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划州币淡水鱼类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状况.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7种常见淡水鱼668茶,米用压片法和消化法谊测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分析,并从阳性鱼中分离出的华支睾吸生虫囊蚴感染家兔。结果: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有4种鱼.以麦德鱼检出率最高(33.33%),余依次为鳍鮍鱼(25.00%)和白鲢(25.00%)、棒花鱼(23.33%),平均18.86%,鳊鱼、鲤鱼、鲫鱼等未捡出;从阳性鱼中分离出的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家兔.35d后肝脏镜拴均获华支睾吸虫成虫。结论:荆州市部分淡水鱼存在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  相似文献   

5.
1997年11~12月对8只犬进行蠕虫学剖检,共检出以下6种蠕虫:华枝睾吸虫,犬复孔绦虫、线中殖孔绦虫、犬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和犬钩口线虫。此外,在屠宰检疫中还经常检出细颈囊尾蚴,有时检出肝棘球蚴,说明犬体还存在这两种绦虫幼的成虫——沟状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过去还在犬肾脏发现过肾膨结线虫.由此可见我市犬体现已知寄生蠕虫9种,隶属2门3纲7种9属.  相似文献   

6.
依据调查结果,安徽省家鸡寄生蠕虫计36种,隶属于14科20属。其中吸虫6科7属11种;绦虫4科7属14种(含2个未定种);线虫4科6属11种。在所获虫种中,小型漏带绦虫Choanotaenia parvus和合肥异剌线虫Heterakis hefeinsis为新种;安德烈戴绞绦虫Davainea andrei和热带变带绦虫Amoebotaenia tropica为国内新纪录;东方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orientalis、鲁氏前殖吸虫Prasthogonimus rudolphi火鸡异剌线虫Heterakis releagris以家鸡为宿主在国内属首次报道;分枝膜壳绦虫Hymenolepis cantaniana、少睾变带绦虫Amoebotaeniaoligorchis等7个虫种为安徽省新纪录。此外,对各种寄生蠕虫的感染虫率、感染强度、混合感染情况以及优势虫种等方面也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7.
猪带绦虫是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寄生虫病。其幼虫为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猪和野猪等中间宿主的肌肉以及一些器官组织内,引起猪囊尾蚴病,人也可以感染猪囊尾蚴,危害极其严重。猫、狗、羊等动物也有感染。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主要在人和猪之间交替感染,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1979年~1996年间,我市共蠕虫学剖检63头动物,其中黄牛3头、马2匹、绵羊8只、猪10头、鸡20只、鸭20只,发现蠕虫43种,隶属3纲18种26属,其中吸虫5种、绦虫4种、线虫34种、优势种有肝片形吸虫、同盘吸虫、绵羊仰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兰氏毛首线虫、细颈囊尾蚴、圆形似蛔线虫、复阴后圆线虫、长刺后圆线虫、无齿圆线虫、普通圆线虫、辐射杯环线虫、鼻形杯环线虫、鸡蛔虫和鸡异刺线虫等15种,应做为今后防制的重点虫种.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业》2013,(3):24-25
猪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它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中的一种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0.
正一、猪囊尾蚴病要点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的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的体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是其唯一终末宿主、猪是其中间宿主(猫、犬等动物以及人也可为中间宿主)。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猪的咬肌、腰肌、舌肌等横纹肌中,其成虫(猪带绦虫)主要寄生于人的小肠及其他组织。1、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猪带绦虫入侵中间宿主家猪的免疫逃避机制,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未成熟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质表达差异,进行双向电泳图像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未成熟猪囊尾蚴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上分别有(217±13)个、(241±17)个蛋白斑点,未成熟猪囊尾蚴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有6个,下调2倍以上的蛋白有2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开展猪带绦虫的病原学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解决实验材料来源的问题,建立猪带绦虫的实验仓鼠动物模型。【方法】通过经口感染被免疫抑制的实验仓鼠,观察仓鼠体内绦虫的感染、生长发育及寄生部位等生物学特性,并利用压片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检出的绦虫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免疫抑制剂在5 mg/只,感染一次就能使囊尾蚴发育到性成熟;在实验仓鼠体内,感染后40 d的仓鼠体内就能检出具有体节的可见虫体,感染80 d后的仓鼠体内能检出孕卵节片;检出的虫体多数吸附在小肠前1/3段,也有寄生在胆囊和胆管中的虫体,甚至偶见虫体钻出胆囊外堆积在肝脏附近;虫体头节上可见4个吸盘及两圈小钩;与人猪带绦虫相比,成熟节片较少。【结论】成功建立了猪带绦虫仓鼠动物模型,这使得成功解决猪带绦虫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成为可能,也为猪带绦虫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12种培养体系培养猪带绦虫六钩蚴,结果发现单层细胞且无气相存在的培养体系效果较好,促使大部分六钩蚴进入了六钩蚴后期发育,且虫体可延长存活至16d。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汤旺河流域犬寄生蠕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黑龙江省汤旺河流域犬寄生蠕虫的调查结果。沿河两岸20个点,剖检狗84只、蠕虫感染者83只,感染率占98.81%。本次共检获寄生蠕虫16种,其中吸虫7种,涤虫4种和线虫5种,他们分属于13科,16属。1犬体内检出1种虫体者占8.33%,检出2、3种者占26.19%和23.81%,检出4、5种者各占13.09%和16.67%,5种以上者占10.71%。分布广泛,危害严重者:犬钩口线虫,犬弓首线虫,旋毛形线虫,犬复孔绦虫,卫氏并殖吸虫,泡状带涤虫,线中殖孔绦虫和华支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园圃棘口吸虫,日本棘隙吸虫和毛细线虫在我省系首次报道。据文献记载,上述16种蠕虫均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在我省人体内有重要意义的有4种: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棘球蚴和旋毛形线虫。其余虫种可能偶尔感染人。上述结果提示,狗是人畜共患寄生蠕虫的重要宿主。  相似文献   

15.
浙南沿海养殖贝类重金属Cu、Cd、As、Pb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6、8、10和12月采集温州沿海贝类养殖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青蛤、缢蛏、泥蚶和牡蛎共4种128份,对金属含量进行污染评价,运用危害商数(THQs)评价食用海产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样品中铜、铅、镉、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55~2.155、0.028~1.231、0.138~1.282、0.126~1.275mg/kg。金属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青蛤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高,污染程度为青蛤缢蛏泥蚶牡蛎。铅、镉、砷的危害商数小于1,说明养殖贝类中这几种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具有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对TSOL18基因中4个碱基进行定点突变,并截去N端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构建pGEX-TSOL18-SP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产物的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用改造的纯化蛋白免疫家兔后采集血清,经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结果表明:TSOL18基因改造后长度为345 bp,共有7个碱基发生突变,但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与GenBank收录的TSOL18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100%.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改造的重组菌诱导后可高效表达可溶性目的蛋白,且TSOL18-SP分子量约为38.7 kD,与猪带绦虫六钩蚴阳性血清反应性强;琼脂双扩散法测定免疫兔血清抗体效价为1∶32~64,说明表达的TSOL18-SP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7.
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猪、牛、羊肉加热终点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猪肉、牛肉和羊肉样进行扫描,寻找其热处理温度与热相图之间的关系,探究一种灵敏、高效的EPT检测方法,为肉制品在实际生产流通中的EPT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一定体积(2.0 cm×1.0 cm×1.0 cm)的猪肉、牛肉、羊肉块分别进行不同温度(猪肉、羊肉:50℃、60℃、70℃和75℃;牛肉50℃、55℃、65℃、70℃和75℃)的热处理,当达到相应的中心温度时停止加热,冷却至中心温度为4℃,从中心取约100.0 mg肉样(以生肉样为对照)于热分析铝坩埚中,将肉样在坩埚底部压实,并加盖密封,以空坩埚作为参比,4℃条件下隔夜平衡。从40℃加热到80℃,升温速率为1℃/min,样品室氮气流量20 mL·min-1,保护气流量60 mL·min-1,进行DSC扫描,由此获得不同温度热处理肉样的DSC热相图。【结果】未经热处理的生猪肉、羊肉、牛肉样经扫描分别得到3个峰,对应不同的起始温度(猪肉:50.83℃、60.54℃、71.02℃;羊肉:50.76℃、59.82℃、70.46℃;牛肉:50.25℃、56.29℃、71.92℃)和变性焓(猪肉:0.4656 J·g-1、0.1394 J·g-1、0.2053 J·g-1; 羊肉:0.0899 J·g-1、0.3116 J·g-1、0.3842 J·g-1;牛肉:0.1078 J·g-1、0.4151 J·g-1、0.3662 J·g-1)。当热处理温度为50℃时,3种肉样的热相图与未经热处理生肉样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当热处理为60℃(牛肉为55℃)时,3种肉热相图中第1个峰消失,第1个峰和第2个峰的起始温度变化不显著(P>0.05),但变性焓显著降低(P<0.05);当热处理为70℃(牛肉为65℃和70℃)时,3种肉热相图中第2个峰也消失,第3个峰起始温度变化不显著(P>0.05),变性焓显著降低(P<0.05);当热处理温度达到75℃时,猪、牛、羊肉样的3个峰完全消失。可以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肉样峰对应的变性焓值逐渐降低,不同温度热处理肉样的热相图差异明显,本研究对不同温度热处理肉样检测成功。【结论】通过不同温度处理后肉样的DSC变性峰和变性焓,可知3种肉的热变性程度对温度有特异性。因此,可采用DSC法判定畜肉的热变性程度,从而应用于肉制品加工过程中EPT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臭氧对离体华支睾虫囊蚴的杀灭作用,为探索一种既能杀灭寄生虫囊蚴又能保持肉品生鲜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采自广西横县横州镇上淇铺岭村河流的麦穗鱼和银飘鱼进行华支睾虫囊蚴压片镜检,以囊蚴阳性鱼为试材,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法从感染鱼中获取囊蚴;然后将囊蚴按50个/组分为若干组置于蒸馏水中,比较臭氧通入方式、时间及初始浓度对离体囊蚴的影响。【结果】在蒸馏水中通入臭氧均为10 min时,先通臭氧再放入囊蚴的囊蚴死亡率显著低于先放囊蚴后通臭氧。在先放囊蚴后通臭氧的处理方式下,随着臭氧通入时间延长,囊蚴死亡率明显提高;通臭氧10 min,囊蚴死亡率高于70.00%,且剩余未脱囊囊蚴中的后尾蚴已基本丧失活动力;当通臭氧20 min,囊蚴死亡率达到100.00%,后尾蚴全部停止活动。在密闭条件下,蒸馏水中臭氧初始浓度越高,囊蚴死亡率越高。华支睾虫囊蚴在臭氧水中的活动表现为:臭氧通入前期,后尾蚴活动剧烈欲冲破囊壁;随着时间延长,部分后尾蚴冲破囊壁脱囊而出,最后后尾蚴活动减慢直至死亡。【结论】臭氧处理对于杀灭离体华支睾虫囊蚴效果显著,其效果和程度与臭氧的处理方式、接触时间、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探讨猪肉价格变动对鸡肉、羊肉和牛肉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猪肉价格变动会影响其他3种肉类价格的变化,鸡肉和羊肉反之也一样,但牛肉价格变化不会对猪肉价格产生影响;猪肉价格对其他肉类价格的连续正向冲击会使其他肉类价格呈阶梯式上涨趋势;猪肉价格变化对鸡肉、羊肉和牛肉价格冲击持续时间分别在10个月、24个月和14个月左右,对3者价格变动的贡献度分别在18.20%、6.40%和4.15%左右;受猪肉价格变动影响,畜禽肉类价格之间会呈现"肉-肉价格螺旋"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20.
贵阳市市售猪肉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贵阳市市售猪肉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采集贵阳市市售猪肉样品60份,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分离鉴定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3.33%,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6.6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33%,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6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6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未检出。说明贵阳市市售猪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也存在一定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