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谈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综述了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水分入渗、光合和呼吸特征及演替特征等研究进展,探究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对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发育的影响,认为沙化土地黏粒含量的提升对沙地生物结皮的扩殖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建议进一步开展关于砒砂岩与沙复配后沙地生物结皮的发育及演替特征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掌握内蒙古四大沙地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气候响应,用GIMSS/NDVI数据对1981 ~ 2001年8月的植被NDVI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四大沙地的植被NDVI平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NDVI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对四大沙地的8月NDVI数据与5~8月累积平均气温逐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都不具有显著性.而8月的NDVI数据与5~8月累积降水量逐月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植被对降水量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NDVI与累积降水量有正相关,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NDVI与累积降水量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几种外源添加物对生物土壤结皮培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土壤结皮(以下简称“生物结皮”)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正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受到水分、养分的限制以及风蚀的影响,其发育演替和恢复仍然较为缓慢。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自然发育的生物结皮为种源,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室外人工培养试验,探究高吸水性树脂(SAP)、硝酸铵、葡萄糖、沙蒿胶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结皮形成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AP对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无显著性影响,硝酸铵和葡萄糖显著增加了结皮叶绿素a含量,沙蒿胶显著增加了结皮的抗压强度,低用量的沙蒿胶显著增加了结皮叶绿素a含量,高用量的沙蒿胶对结皮叶绿素a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硝酸铵、葡萄糖以及少量的沙蒿胶的混合添加极大地提高了结皮的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外源氮、碳添加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沙蒿胶能够提高结皮的抗蚀能力,同时加入适量的氮、碳及沙蒿胶,有利于生物结皮的快速形成。   相似文献   

4.
藻类生物结皮人工促进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荒漠藻和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巴彦淖尔碱湖中的藻类进行培养,在荒漠地区进行了荒漠藻和碱湖藻人工接种产生生物结皮的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藻类在相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本研究表明两种藻对生物结皮的形成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提出了用碱湖藻代替荒漠藻进行结皮的人工促进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浑善达克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细菌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可凝聚土壤颗粒形成生物土壤结皮(BSCs),其在荒漠化土壤植被恢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构建环境样品16S rDNA文库,本文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生物土壤结皮(BSCs)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与结皮形成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BSCs中细菌主要类群为α-和γ-变形杆菌.其中,优势菌是γ-变形杆菌门中的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α-变形菌门中的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分别占到总细菌数14.5%,18.2%和12.7%.而Cyanobacteria类群很少,仅占全部克隆的1.8%,这使其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明显不同干成熟BSCs.因此,在BSCs早期发育或重建早期时期,起先锋拓殖作用的可能是Cyanobacteria之外的其他异养和自养细菌.  相似文献   

6.
南亚实蝇成虫肠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16S r DNA(V6-V8)高变区测序相结合的方法,从室内人工饲养的性成熟南亚实蝇雌虫肠道中分离、鉴定出21株细菌,均属于γ-变形菌门,分别为肠杆菌属(7株)、拉乌尔菌属(3株)、沙雷氏菌属(2株)、普罗维登斯菌属(2株)、不动杆菌属(1株)、柠檬酸杆菌属(1株)、西地西菌属(1株)和不可培养的细菌(4株);从性成熟的南亚实蝇雄虫肠道内分离得到20株细菌,分别为细菌(7株)、克雷伯氏菌属(4株)、肠杆菌属(3株)、普罗维登斯菌属(2株)、沙雷氏菌属(1株)、摩根菌属(1株)、假单胞菌属(1株)和γ-变形杆菌(1株),也均属于γ-变形菌门.由上可知,性成熟的南亚实蝇雌、雄成虫肠道共有细菌为肠杆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和沙雷氏菌属,均属于肠杆菌科,表明肠杆菌科是南亚雌、雄成虫肠道细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通过试验、示范,掌握不同土壤、播期、种植方式、水分和密度对沙芥生长的影响,研究沙芥丰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沙芥在毛乌素沙地适宜在风沙土和沙壤土质种植,播种适期为4月上中旬,每667 m23 600-4 000株覆膜种植产量最高,且上市时间早、货架期长,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8.
2种植被下生物结皮化学特征及其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臻  邢进 《现代农业科技》2009,(13):271-273
以毛乌素沙地的生物结皮层和结皮下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油蒿、羊柴2种植被条件下的土壤生物结皮层以及生物结皮下层土壤进行了化学性质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植被下土壤生物结皮对土壤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结皮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流动沙地,油蒿灌丛下生物结皮的发育时间长,富集的养分含量也比羊柴灌丛的多,土壤生物结皮对下层土壤养分有明显影响,生物结皮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流沙土壤土层,且呈随土层深度增加含量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和樟子松生物特性,并从乔灌混交、苗木选择与规格要求、混交密度确定、造林整地与换土、栽植、复水压膜和套笼、林间管理等方面对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以恢复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为基础,沙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目的,提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结合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特点,采取综合评价方法对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从毛乌素沙地进行综合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方面影响因素出发,建立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水分状况研究表明 :根据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状况可划分为 :表层干沙层、湿度变化层、稳定层 ;白刺灌丛沙堆与流动沙地相似 ,但层次区分与流动沙地略有差异 ;流动沙地各层湿沙含水量均高于白刺灌丛沙堆 ;流动沙地迎风坡不同坡位含水量均呈现 ;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 :固定沙地丘间低地 8月份土壤含水量小于 9月份 ;固定沙地土壤含水量小于流动沙地丘间低地  相似文献   

12.
沙地衬膜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景电二期灌区衬膜沙地(深度分别为60cm、70cm、90cm)和不衬膜沙地(对照周)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衬膜沙地小麦的出苗期比对照地提前2~4d;在测定期内,村膜样地小麦的平均高度、叶面积指数、叶干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增加14.5%、70.9%和48.5%,其中以70cm村膜深度的生长状况最好,分别较对照增加22.3%、991%和867%;收获后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衬膜小麦比对照平均增产3495kg/hm2,最大增产幅度为189%。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正蓝旗境内沙漠化研究为例来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沙漠化近今演变情况,运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张卫星遥感照片进行解译结合现场调查抽样验证方法、测算了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沙漠化土地发展现状及面积,为今后的沙漠化的治理和防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兰  延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71-17674
综述了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尔沁沙地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营造草场防护林是浑善达克沙地防治风沙危害的主要措施,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种、不同配置方式的灌木防护林的防风效益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带灌木防护林,小红柳减弱风速、增大地表粗糙度的效果优于黄柳;而多带小红柳的防风效果优于单带灌木防护林.因此,在浑善达克沙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时可优先选择小红柳,以多带配置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及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秋作者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查干诺尔嘎查进行了生态环境调查和实践活动,对当地草场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土壤状况、植被层及食物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用自然力和绿化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育苗基地、转移物种、坚持绿化工作等途径恢复当地沙地植被,建立生态系统适时监测系统,观测生态系统动态。  相似文献   

17.
对浑善达克沙地进行野外考察和采集表层沙样,通过激光粒度仪测量其沙粒粒径,分析其内部不同区域沉积物粒度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沉积环境,为治理该沙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内部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以细沙和中沙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43.9%和34.72%;粉沙、极细沙、粗砂含量较少。中值粒径从西到东逐渐变细;分选系数为0.94Φ,分选性整体较差,沿盛行风向有变好的趋势;偏度和峰度均值分别为0.16和1.23。粒度频率曲线指示该沙地沉积环境多样,沉积过程复杂。中西部沙物质以河流及湖泊沉积为主;东部则主要分布风成沉积,其部分物质可能来源于沙地内部的河流碎屑物或更西部的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8.
四子王旗景观格局演变与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提取分析四子王旗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地调查,对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08年5a间,景观类型和沙化土地类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增加了41 361hm2,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4 561、9 427hm2和19 307hm2;沙化土地5a间减少了664hm2,其中半固定沙地减少了261hm2,固定沙地增加了322hm2,露沙地减少了512hm2,沙化耕地减少了153hm2,风蚀劣地减少了60hm2。分析认为近年来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区域景观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土地处理技术研究了电厂废水无害化、资源化的利用途径。土地处理系统选取慢速渗滤和污水资源利用型参数,以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试验植物为乔木、灌木与牧草,分别选取新疆杨(PopulusalbaVar.PyramidalisBunge)、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与黄花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本试验设计了高(3000mm布水 降雨)、中(1500mm 降雨)、低(移栽时少量布水 降雨)3个水力负荷试验区,分别用H、M、L表示。运行结果表明,电厂废水经预处理后可用于沙地植被恢复灌溉,本地区具备推广土地处理技术的良好条件,污水资源的无害化利用有助于增加镶嵌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此类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土地处理技术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