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2.
大空间思维观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及产品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构思,即"一圈一环两翼"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本研究以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POI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利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结果表明,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三大特性,即景区依赖性、集聚性和向心性,以“一片区,两个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格局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北部密度高、南部密度低。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于蓟州区西部与北部,以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形成集聚格局,并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在集聚区内进一步增加;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蓟州区中部与西部,呈现出以增长极为主的空间集聚格局。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格局是基于自然本底因素形成,并受到社会经济和客源吸引潜力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因素按解释能力从高到低分别为海拔高度(0.81)、A级旅游景区数量(0.68)、旅游发展政策(0.55)、旅游收入(0.53)。自然本底奠定了空间集聚的资源基...  相似文献   

4.
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公路的选线对于发展县域旅游至关重要。本文在界定乡村旅游公路概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心理和自驾游行为特征,基于溧阳南山片区乡村旅游公路现状特征,以旅游资源价值、交通便捷度、沿线可视景观美感度、设施配置合理性为准则,建立包括旅游资源等级、旅游资源数量与分布合理性、旅游资源多样性等12项因子的选线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溧阳南山片区乡村旅游公路选线适宜性进行评价,选线适宜性综合指数为4.21,评价等级为Ⅱ级(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结果对江浙沪地区县域乡村旅游公路的选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依据分类将POI数据中的1793个乡村休闲旅游地分为自然风景类、历史与文化活动类、观光农场类和休闲度假类等4类.借助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整体和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乡村休闲旅游地以观光农场类和休闲度假类为主,二者共占62.87%,在古北口镇、石城镇等乡(镇)分布较集聚.依据最大空间集聚尺度的核密度带宽分析结果,整体和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地呈现"两条轴带,多个增长极"的集聚分布格局;自然风景类在白、潮河轴带沿线和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等增长极所在的村域集聚;观光农场类在已有白、潮河轴带的基础上,凸显了以司马台村为核心的增长极;休闲度假类在已有白、潮河轴带的基础上,呈现环绕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安达木河轴带;历史与文化活动类主要集聚于古北口村、司马台村等增长极上.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主要受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村域等微观尺度乡村休闲旅游差异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密云区乡村休闲旅游地选址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带动效应的景区、城市、道路等为依托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态.本文运用核心一边缘理论以及“点一轴”理论,总结出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圈、带、群”分布规律,并应用该规律对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集聚方面符合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圈、带、群”分布规律,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即以昆明、玉溪等为代表的大型或中型城市周边形成的城郊乡村旅游圈;沿交通要道、黄金水道和边境口岸等,形成“沿路、沿江、沿边”的乡村旅游带;伴随著名景区景点并依托大型旅游区而兴起的乡村旅游群.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春  邵晓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57-7960
综合考察了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从分析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资源概况入手,分别介绍了9个城市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的测量,指出其交通连接度属于中等水平,各主要乡村旅游城镇均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的模式,即"一核、一带、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工程以后,随着汉江襄阳段崔家营水利枢纽的兴建,汉江水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资源沿汉江轴线组合形成一个大尺度的线性风光带,使分散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运河遗产廊道。基于此,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在遗产廊道视野进行了汉江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汉江遗产廊道乡村旅游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四个因子构成。  相似文献   

9.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旅游扶贫重点村是我国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集中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及相关性分析探讨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异质性,并从自然及人文层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类型,地理空间集中性较强,区域间单元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密东稀"等特征,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密度差异较大,分布密度呈现"桂西集中连片,桂东桂北多中心"的格局;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冷热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北热南冷""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态势,空间分异主要是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偏多;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受到地形、水文状况、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客源市场、政策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助推旅游扶贫重点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南宁市1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定量测度南宁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识别其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及机制。结果表明: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呈中部强,南北两端较弱的空间格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子,农业资源是主导因素,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较低。并提出优化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及建设与扶持并举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新时期南宁市发展休闲农业和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奉化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奉化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提出一个中心核、两条发展轴、五个乡村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并根据奉化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给奉化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景点的时空演变研究对于掌握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渝东南地区为例,采用GIS技术和计量数学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间乡村旅游景点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包含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乡村文化类和特色村镇类4个一级类别和9个二级类别,景点类型较丰富,各类景点发展差异较大;(2)2000-2010年,乡村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增速缓慢,2010-2014年,乡村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提速明显;(3)在时间维度上,区县间各类型景点发展存在较大差异;(4)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各类型景点整体分布不平衡,交通、水系对景点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区域内乡村旅游景点总体集聚程度高,分布不均,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等级存在差异,旅游发展欠平衡.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配置,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加快旅游扶贫事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有别于以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属性为数据来源的研究,从乡村旅游客流量的角度出发,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探索基于客流量视角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情况和影响江苏省整体和不同次区域乡村旅游的因素。①江苏省乡村旅游呈现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苏南地区,已形成客流连片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而在苏中和苏北地区仍表现为散点分布的状态。②基于客流量和基于星级乡村旅游区为数据来源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偏差,仅用乡村旅游区(点)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水平。③影响乡村旅游的因子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次区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及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即划分为沿黄河、平原、丘陵和山地四个乡村旅游带.试图构建出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单一型和组合式两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以期有利于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发展与系统结构的角度阐释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与属性特征,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属性生成的自然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属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勾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纵深空间拓展的方向.研究认为,乡村旅游需要以一种生活的姿态融入乡村,重新理解生命存延的根基与本真的意义,而不是去攫取乡村的资源或控制权;乡民与传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农民拥有的真正财富是乡土所具有的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力量;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生产性、根性、生命性、生活性、生态系统性与非社会休闲性特征,基于这些属性提出了延伸和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生态居住模式、回归与构建生态性社会关系、开发创造性劳动模式等开发路径拓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资源与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文以滁州市腰铺镇范桥村和滁州市大柳镇皇甫村为例,选取2006年与2016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化两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业影响下的空间演变规律,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皇甫村土地利用扩张规模速度快,土地流转程度大,乡村风貌格局变化大,土地利用规模由43679m~2扩展到81624m~2,容积率由0.23提高到0.45,高于依托生态园发展的范桥村,其容积率仅由0.28提高到0.31;在具体空间形态上,两个村落也呈现由传统村落向现代城镇转变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和"飞地开发"两种空间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高陵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资源本底,开展高陵区2009—2018年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和基于建设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判定区域的城镇建设适宜性程度,确定高陵区建设空间的规模及分布格局,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支撑.研究表明,2009—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基于建设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方法】以 4 类 539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 0.8129,显示省域显著聚集,不均衡指数为 0.169,说明市域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 , 示范点在济南、泰安、威海、潍坊、滨州呈现多中心组团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示范点聚集中心与分布形态各异;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全局自相关指数为 -0.4243,空间关联格局不明显,冷热点差异不显著;鲁中地区示范点分布区位熵值为 1.14,显示集中连片分布,鲁西北区位熵值为 0.77,说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显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中心城市圈层递减效应、交通便捷性带动效应、高级别景区辐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化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省域全域布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市域突出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竞合发展,不同片区功能互补、梯级推进;村域优化乡村“物质 - 文化 - 社会”三维空间系统,完善基础节点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20.
刘妍 《甘肃农业》2012,(6):26-27
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发展空间广阔。作为替代经济方式之一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张掖发展迅速。作者通过对张掖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张掖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