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有效发挥乡村的生态环境保健效益,特对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以确保乡村康养旅游的有序发展。在梳理乡村生态保健空间评价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由35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划定评价标准与等级。以杭州“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美景度、环境清洁度、舒适度、自然度、活动开展适宜度5个方面,其中,环境与气候条件是乡村生态保健空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案例地的综合评价分数为4.162,属于优等级,说明其生态保健空间建设适宜性很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风景道作为一类线性景观空间,对于打造城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引导旅游带游憩空间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风景道选线是评估城市景观印象、游客游憩体验的重要指标。以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为导向,选取水域因子、地形坡度、绿地斑块、旅游资源、交通道路5个因素作为风景道选线的指标因子,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结合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适宜性及其效益研究,得出风景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立旅游带风景道最优选线的普适性思路,为环巢湖风景道旅游空间的上位规划及其他相关环湖区域布局分析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3.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4.
乡镇作为微观行政单元,既包含城市职能又体现乡村特色.镇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适宜性评价是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以山东省探沂镇为例,基于多源数据信息提取,分析了沂蒙老区旅游资源类型,并综合运用RS、GIS和数理统计方法,评估其空间格局特征及适宜性.结果表明:(1)探沂镇旅游资源点28处,旅游资源种类包...  相似文献   

5.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能够综合利用城郊优质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游憩资源,为城镇居民闲暇休闲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线性游憩空间。绿道选线的科学性决定了绿道建设难度、投入和成效。运用适宜性分析和AHP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城郊特征,遴选出绿道选线基础指标因子,从游憩资源和游径两个层面构建评价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  相似文献   

6.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王满堂  韩笑  吴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04-11807
以枣庄市山亭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为6.7,等级为良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加大景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承受力和景区人员素质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综合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并结合障碍因子限制等级划定,有利于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产粮大县河南省濮阳县为例,采用生态位理论和熵权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构建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提出"综合适宜性-障碍因子"建设区划方法。结果表明,濮阳县建设适宜性指数在0.56~0.95,建设综合适宜度较高,一、二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5%;障碍度多处于低障碍和中等障碍度级别,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52%,主要障碍因子为自然质量、生态环境和田间基础设施。结合两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次优先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三部分,建设难度由易到难。该研究结果可为县域范围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与差别化整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县为典型案例,在县城定位优化、景区带动辐射功能优化、乡村旅游片区功能优化、基于旅游风景道构建县域经济廊道、发挥"旅游+"功能带动县域经济整合发展等方面,研究了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婺源油菜种植区域及交通、旅游景点的分布,划分观光农业重点布局区域,以期达到优化婺源旅游资源的目的.基于婺源耕地油菜种植适宜性评价之上,利用GIS软件,叠加分析旅游景点及县域境内公路,对县域内观光农业重点布局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将婺源划分为8个重点布局区域,将以上8个区域划分为森林公园、休闲茶园及民俗观光村3种类型,为婺源发展观光农业、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金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80-16082
采用国家标准资源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得知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且资源价值高,属优良级旅游资源。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提供科学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汪洁  李艳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83-12384
以石榴红村为依托,通过综合运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评判乡村旅游资源,从而得出石榴红村的旅游资源属于"较好"级别,说明石榴红村非常具有潜在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借鉴特尔菲法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性指数特征为5.89,属于中等乡村,开发乡村旅游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4.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以福建省莆田市滨海乡(镇)、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对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从旅游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消费水平与偏好、出游方式和频率、游客亲疏度和客源地等方面比较中小城市乡村旅游的游客行为轨迹机理,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目标定位、旅游营销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找出驱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以及驱动力,并构建目的地供给侧视角下的驱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制。根据驱动机制,结合苏北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诊断苏北乡村旅游业发展驱动力以及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苏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改革供给侧驱动源主体,提升驱动源动力水平;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提升其旅游吸引力;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拉力;树立整体营销理念,提升乡村旅游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研究目标,从乡村旅游开发条件、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和旅游环境效益4个方面设置了道路通畅度、旅游资源品位、旅游行业监管力度等2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可持续度指标值为0.832,乡村旅游发展尚可持续。同时提出仍存在诸多不利发展的因素,有待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范黎丽  陶卓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19-5520,5523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特色乡镇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南京市龙袍镇为例,通过对龙袍镇特色旅游资源的分析,从主题定位、品牌形象、产品开发、旅游促销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旅游特色乡镇塑造与开发的主要措施,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钟洁  范钛  马艳霞  刘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98-11802
以九甸峡旅游区为例,在科学评价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个性特色,并提出规划开发的战略构想,以期为探讨九甸峡旅游区、甘南地区乃至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优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