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黑钙土为供试土壤,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对黑钙土微生物数量及种群丰富度、种群更替的影响。180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大于对细菌数量的影响,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B/F)由1.42降低到1.25。微生物种群丰富度下降,具有使土壤微生物区系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运行实践基础上,探讨了襄阳市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的必要性,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对旅游集散中心构建及其功能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旅游集散中心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与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窦森  李凯  崔俊涛  关松  张晋京 《土壤学报》2008,45(6):1148-1158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壤HS,本文对HS及其组分的形成转化及稳定性(包括形成顺序、相互转化、驱动因素、同位素分异、热力学稳定性等),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HS组分的提取、分组、纯化、结构表征等),人为措施响应规律(包括耕作、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今后HS研究中要进一步应用先进技术、重新重视HS化学分组研究、进一步认识HS结构特征,以及探索HS形成转化机制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白浆土为供试材料,利用混皿法对白浆土土样进行筛菌,将筛选得到的优势菌种进行发酵,设置1%,3%,5%三种不同比例的菌体接种量,在相同条件下与培养好的白浆土进行共培养,探究细菌菌体对白浆土中水溶性腐殖质转化的影响,为土壤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和土壤有机培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各处理WSS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其中添加1%细菌菌体的处理有机质含量波动最为平缓,先降低后增加,添加3%细菌菌体的处理在30d开始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而添加5%细菌菌体,有机质含量在30d开始增加,在60d开始下降,各处理的土样中,有机质含量在120d内始终高于对照水平。(3)各处理的土壤当中的HE含量都是在加入细菌菌体后明显增加,然后下降,其中添加3%细菌菌体处理中的HE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各处理的HA含量都是不断降低,其中添加1%和3%菌体的处理中HA含量降低速度快。培养结束后,各处理FA含量变化不明显。(4)培养初期,细菌菌体的繁殖促使各处理土样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大,然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缓。微生物量碳的相对含量在添加不同比例的细菌菌体后均高于对照组,且添加1%细菌菌体的处理组微生物量碳的相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新立城水库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纯培养体系中温度、光照、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铜绿微囊藻在28℃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在3 000 lx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15∶1是铜绿微囊藻生长较为理想的氮磷比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挖掘土壤"磷库"资源,减少化学磷肥的施用量,减轻磷肥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PVK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溶磷菌XS2,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利用L25(53)正交设计试验,从碳源、氮源及p H对菌株XS2溶磷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PVK培养基测定了菌株XS2对多种难溶性磷源的溶解特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菌株XS2发酵液中有机酸的变化,对其溶磷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溶磷菌株XS2为巨大芽孢杆菌(Bucillus megateriu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p H 5条件下溶磷量最高,为401.33 mg/L;菌株XS2对Ca3(PO4)2、Al3(PO4)2、Fe PO4和磷矿粉均有较好的溶解能力;发酵液中含有草酸、苹果酸、柠檬酸、乳酸、乙酸、琥珀酸和几种未知酸,其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柠檬酸、乳酸、乙酸和草酸可能是影响菌株溶磷的重要有机酸,试验获得了1株溶解难溶性磷的巨大芽孢杆菌XS2,它能够将多种难溶性磷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有效磷,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物产量,为从源头上解决磷肥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
从多年施用阿特拉津的栽参土壤中分离出3株放线菌,对其在可控条件下在土壤中降解阿特拉津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阿特拉津生物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c=c0e-k.t,拟合曲线的相关指数为0.81~0.99。在土著微生物的作用下,阿特拉津的降解半衰期为26.6~28.4 d,土壤中接入放线菌后,降解半衰期为2~20 d。  相似文献   
8.
油水淹地土壤的性质和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油水淹地土壤的性质和污染机理,对吉林油田的油水淹地土壤及邻近作物生长良好的正常土壤进行了土样采集和对比分析,研究了油水淹地土壤的石油含量、离子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等性质,最终得出关于污染机理的结论。结果表明,油水淹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 H值、电导率、钠离子吸附比、总碱度和全盐量均比正常土壤高,污染土壤盐碱性特征显著。与正常土壤相比,污染土壤的石油含量显著升高,超过了清洁土壤的标准;污染土壤盐分组成中Na2CO3和Na HCO3的比例升高,土壤中Na+、K+、Ca2+、Mg2+的含量显著不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添加死亡的放线菌细胞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碱提取物及组分形成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灰色链霉菌和黑钙土为供试材料,设置添加死亡菌体组和对照组(ck)2个处理,相同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期间,添加组微生物量碳、"碱提取物质-C"(类似于胡敏酸和富里酸总和)及"碱溶酸溶组分-C(类似于富里酸)"含量一直明显高于对照。培养后期(50 d),添加组和ck中的微生物量碳相对含量分别为0.98%、0.71%;添加组"碱提取物质-C"、"碱溶酸不溶组分-C"(类似于胡敏酸)以及"碱溶酸溶组分-C"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2.89%、4.10%、28.79%;而对照组分别为26.38%、7.39%、18.99%。同时,"碱溶酸不溶组分"2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死亡放线菌细胞能促进微生物量碳、碱提取物质以及"碱溶酸溶组分"的形成但对"碱溶酸不溶组分"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网柄菌对细菌的捕食作用,对毛霉状网柄菌去除鸡粪中肠道细菌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0℃振荡培养36h,粪便中的细菌总数下降至9.8×104cfu/mL,大肠菌群、葡萄球菌、梭菌总数分别下降至4.5×104cfu/mL、2.6×104cfu/mL、5.0×101cfu/mL,去除率分别达到99.99%、99.97%、99.69%、73.68%。培养72h,粪便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葡萄球菌、梭菌总数分别下降至8.0×103cfu/mL、8.0cfu/mL、5.0cfu/mL、5.0cfu/mL,其处理效果优于其他生物处理。网柄菌处理前后鸡粪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网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