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曾甜 《乡村科技》2019,(4):26-27
近年来,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全域旅游标准发展乡村旅游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全力发展升级重庆旅游业,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地。重庆市乡村旅游在提质增效上存在较大突破空间,在政策保障、产品供给、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本文尝试以这些问题为研究点,对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对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中心地体系、交通网络布局结构等方面对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主城乡村旅游中心地位、构建"巴渝乡村旅游成长三角"、培育乡村旅游发展轴线、打造3大特色乡村旅游区和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等5条整合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新兴的热点。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全面分析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归纳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竞争、自主经营比重高、产业链尚不完整、营销推广力度弱等问题;基于创新视角提出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创新乡村旅游经营形式、创新完整乡村旅游链条和创新多元旅游营销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资源与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文以滁州市腰铺镇范桥村和滁州市大柳镇皇甫村为例,选取2006年与2016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化两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业影响下的空间演变规律,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皇甫村土地利用扩张规模速度快,土地流转程度大,乡村风貌格局变化大,土地利用规模由43679m~2扩展到81624m~2,容积率由0.23提高到0.45,高于依托生态园发展的范桥村,其容积率仅由0.28提高到0.31;在具体空间形态上,两个村落也呈现由传统村落向现代城镇转变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和"飞地开发"两种空间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未来发展的高级形式之一,它对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百里杜鹃仁和村作为一个山地型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乡村旅游发展难度大,乡村振兴难度高。以生态为根基、以生产为核心、以生活为归属构建起适合该村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一谷三区"的空间格局,通过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和管控,助推该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与海洋旅游的互动发展是滨海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本文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在分析滨海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指出象山县滨海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与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及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即划分为沿黄河、平原、丘陵和山地四个乡村旅游带.试图构建出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单一型和组合式两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以期有利于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奉化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奉化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提出一个中心核、两条发展轴、五个乡村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并根据奉化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给奉化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春  邵晓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57-7960
综合考察了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从分析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资源概况入手,分别介绍了9个城市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的测量,指出其交通连接度属于中等水平,各主要乡村旅游城镇均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的模式,即"一核、一带、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南宁市1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定量测度南宁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识别其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及机制。结果表明: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呈中部强,南北两端较弱的空间格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子,农业资源是主导因素,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较低。并提出优化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及建设与扶持并举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新时期南宁市发展休闲农业和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有别于以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属性为数据来源的研究,从乡村旅游客流量的角度出发,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探索基于客流量视角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情况和影响江苏省整体和不同次区域乡村旅游的因素。①江苏省乡村旅游呈现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苏南地区,已形成客流连片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而在苏中和苏北地区仍表现为散点分布的状态。②基于客流量和基于星级乡村旅游区为数据来源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偏差,仅用乡村旅游区(点)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水平。③影响乡村旅游的因子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次区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本研究以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POI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利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结果表明,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三大特性,即景区依赖性、集聚性和向心性,以“一片区,两个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格局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北部密度高、南部密度低。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于蓟州区西部与北部,以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形成集聚格局,并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在集聚区内进一步增加;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蓟州区中部与西部,呈现出以增长极为主的空间集聚格局。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格局是基于自然本底因素形成,并受到社会经济和客源吸引潜力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因素按解释能力从高到低分别为海拔高度(0.81)、A级旅游景区数量(0.68)、旅游发展政策(0.55)、旅游收入(0.53)。自然本底奠定了空间集聚的资源基...  相似文献   

13.
乡村节庆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乡村节庆旅游作为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乡村节庆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弥补了乡村旅游"淡季"需求的不足,提升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而且拓宽了乡村旅游的产品线,为乡村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提炼乡村旅游创新的关键要素,包括产品创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供应链创新和组织创新.基于系统原则,以乡村旅游创新要素为横轴,以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为纵轴,构建乡村旅游创新路径矩阵模型.以重庆作为实证案例,在分析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庆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组合,包括创新乡村旅游品牌,创新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经营体系,创新三级区域市场与多元关联业务市场,创新集团化、连锁化、网络化组织.  相似文献   

15.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6.
重庆乡村旅游满意度调查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25-19027
以重庆乡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从其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入手,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带动效应的景区、城市、道路等为依托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态.本文运用核心一边缘理论以及“点一轴”理论,总结出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圈、带、群”分布规律,并应用该规律对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集聚方面符合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圈、带、群”分布规律,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即以昆明、玉溪等为代表的大型或中型城市周边形成的城郊乡村旅游圈;沿交通要道、黄金水道和边境口岸等,形成“沿路、沿江、沿边”的乡村旅游带;伴随著名景区景点并依托大型旅游区而兴起的乡村旅游群.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有耦合互动关系,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好更快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是维护乡村社会稳态延续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结果表明,在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正朝着丧失"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旅游开发破坏着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与技术良莠不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充分是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来指导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来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方法】以 4 类 539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 0.8129,显示省域显著聚集,不均衡指数为 0.169,说明市域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 , 示范点在济南、泰安、威海、潍坊、滨州呈现多中心组团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示范点聚集中心与分布形态各异;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全局自相关指数为 -0.4243,空间关联格局不明显,冷热点差异不显著;鲁中地区示范点分布区位熵值为 1.14,显示集中连片分布,鲁西北区位熵值为 0.77,说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显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中心城市圈层递减效应、交通便捷性带动效应、高级别景区辐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化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省域全域布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市域突出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竞合发展,不同片区功能互补、梯级推进;村域优化乡村“物质 - 文化 - 社会”三维空间系统,完善基础节点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