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中国南方果树》2020年第4期《金艳猕猴桃果实生长规律及不同采收期对其品质的影响》作者李小艳等报道,在四川西昌以金艳猕猴桃为材料,研究其果实生长动态及不同采收期(谢花后153、168、183和198 d采摘,分别记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果实软熟后品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金果’猕猴桃为材料,研究自然生长果与CPPU处理果生长动态规律及不同采收期软果品质(盛花后162d、172d、182d、192d、202d和212d采摘,分别记为Ⅰ、Ⅱ、Ⅲ、Ⅳ、Ⅴ、Ⅵ)。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膨大剂(CPPU)处理使金果猕猴桃单果重平均提高1.40倍,膨果组单果重平均为102.98 g。膨大剂可提高糖酸比,口感由酸甜味转为甜味;可使采收期提前;可提高维生素C含量,降低总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金果’猕猴桃攀西引种栽培生长期可分为快速膨大期(盛花后60d内)、缓慢增长期(盛花后60~123d)和生长停滞期(盛花后123~193d)。建议自然生长组盛花后192 d(Ⅳ期)左右采摘,膨果组盛花后182~192 d(Ⅲ~Ⅳ期)采摘。‘金果’猕猴桃采摘时可结合可溶性固形物(9~10%)和果肉颜色(黄色)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3.
以“金魁”猕猴桃为试材,对6个不同采收期“金魁”猕猴桃在常温下后熟果实品质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金魁”猕猴桃最适采收期。结果表明,采收期不同猕猴桃果实后熟品质差异较大。早期采收(18/10、23/10、30/10,相应果实发育期分别为168 d、175 d、182 d)时,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TA)较高, 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较低(﹤6.5%),干物质含量(DM)亦较低(﹤19%);果实后熟品质较差,SSC偏低,TA偏高,固酸比偏低。晚期采收(20/11,相应果实发育期分别为203 d)的果实硬度和TA含量明显降低,固酸比较高,果实硬度下降较快,失重与腐烂严重,后熟软化期明显缩短。谢花后189-196 d采收的“金魁”猕猴桃果实,SSC达6.6%以上,DM 为19%以上;后熟果实固酸比较高,失重与腐烂较低,果实硬度下降平缓,后熟期较长。后熟软化后其果实仍保持较高的SSC、Vc与DM含量,表明此期为“金魁”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4.
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提出,将采收时果实中干物质含量作为海沃德猕猴桃的一个世界性的质量指标,因为这个参数包括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和不溶性固体(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在采后处理过程中不改变等优点。采收时测量的猕猴桃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相似文献   

5.
‘金艳’猕猴桃是江西省近年广泛引种的一个黄肉猕猴桃品种,为了解其引种表现及合理科学地进行栽培管理,本研究从江西省宜春市、赣州市、上饶市等几个‘金艳’猕猴桃栽培面积较大的产区采集样品,对其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金艳’猕猴桃的外观品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果形指数差异相对较小,果实均呈长圆柱形。内在品质同样具有较大差异,产自寻乌县的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为所有产区中最大;产自奉新县的果实具有较高的果实硬度与糖酸比,其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为所有产区中最小。综上可知,产自寻乌县的‘金艳’猕猴桃果实品质综合表现相对较好,表明‘金艳’猕猴桃比较适宜在江西省赣南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果袋颜色对种间杂交黄肉新品种‘金艳’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提供可选的果袋,从而达到提质增效。选取5种不同颜色果袋对黄肉猕猴桃品种‘金艳’果实进行套袋,对采收与软熟时果实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套袋处理较对CK均能显著提高果实光洁度、商品果率;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是JY-5处理,达到了17.15%,套袋能显著降低果实硬度,促进果实提前成熟,所有处理的硬度和可滴定酸在后熟阶段呈连续下降趋势;可溶性总糖在后熟过程中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颜色套袋对果实的维生素C影响较大。综合果实品质及采后贮藏期间果实腐烂情况等因素,JY-5处理对‘金艳’猕猴桃果实套袋品质最好,JY-4处理果实品质最差,JY-2处理对果实在常温贮藏性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确定瓯柑合适的采摘期,为瓯柑的采收、贮藏和销售提供参考。设置了三个采收期,测定了不同采收期的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率、失重率、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指标。结果表明,采收期Ⅰ的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较低,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含量高;采收期Ⅲ的果实品质较好,但在贮藏中果实腐烂率高,果实容易失水干枯;采收期Ⅱ的果实,贮藏结束后果实腐烂率低,无干枯果,总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高,总酸含量低,果实外观品质和口感好,并在常温贮藏中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耐贮性以及商品价值,因此认为采收期2(11月下旬)为瓯柑最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常规与有机‘脐红’猕猴桃,从刚采收的鲜果(可溶性固形物>6.5)在常温条件下贮存到腐烂,每间隔7天测定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固酸比和Vc含量,分析‘脐红’猕猴桃在后熟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动态,有利于指导人们在果实营养品质最佳时食用。结果显示,猕猴桃果实在从采收成熟度向生理成熟度过渡时,果实硬度和总酸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Vc含量先升高再降低;有机栽培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贮藏品质都优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9.
奉黄1号’猕猴桃为江西本土选育的四倍体黄肉品种,其果实口感细腻、酸甜适中、果型均匀、抗溃疡病。为明确‘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横纵径、单果重、果实体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果实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发育呈双“S”规律变化,盛花后60 d内‘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迅速膨大,是其快速生长期;果形指数于盛花后30 d即无明显变化,基本稳定在1.35;干物质含量坐果后持续上升,在盛花后135 d达最大值19.52%;可溶性固形物在果实发育前期保持较低的值,盛花后135d开始迅速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总体呈上升趋势;维生素C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含量最高,接着开始下降,在果实发育后期再上升,采收期维生素C含量为最高期(盛花后15d)含量的81.29%;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呈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叶绿素含量前后变化大,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前后变化小。综合考虑,‘奉黄1号’猕猴桃于盛花后60 d内为果实迅速膨大期,果实单果重形成的重要时期,盛花后155-160 d开始为适宜采收期。本研究为‘奉黄1号’猕猴桃制定科学的配套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采收期对中熟苹果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采收期,为生产上适时采收苹果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熟品种‘乔纳金’、‘金冠’和‘华红’苹果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成熟期间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糖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并对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综合性评价。随着果实不断成熟,各品种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不断降低,采收时期对果形指数和果心大小并无明显影响;‘乔纳金’、‘华红’在第三采收期总糖含量达到最高,总酸含量最低,而‘金冠’在第二采收期总糖含量达到最高,总酸含量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采收期与‘乔纳金’、‘金冠’、‘华红’果实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性,表明随着采摘期的增加,果实品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对不同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后期采摘苹果应按照品种特性,决定适宜采摘期。综合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含量等指标,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确定‘乔纳金’、‘华红’苹果最佳采收期为9月30日左右,‘金冠’采收期为9月18~2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CPPU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品质的影响,以猕猴桃黄肉品种‘金艳’为试验材料,于盛花后30 d采用10 mg/L CPPU进行幼果浸果处理,自然生长果实为对照,测定生长发育期、常温处理(20℃)与低温贮藏(1℃)的果实品质指标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10 mg/L CPPU处理在采收时明显提高了果实内外品质指标,促进了果实提早成熟。其中单果重与纵横侧径分别提高了11.35%、7.20%、6.21%与7.08%;蔗糖含量提高了12.93%;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与果糖含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2)在20℃常温处理下,经CPPU处理的果实采后达到可食状态时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蔗糖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0.74%、3.34%、4.42%;同时促进了呼吸高峰的提前,缩短了货架期。(3)在1℃低温贮藏末期,经CPPU处理的果实采后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葡萄糖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3.11%、7.23%、11.11%,且果实硬度下降加快,缩短了采后贮藏保鲜期。综上所述,10 mg/L CPPU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单果重,提升果实内在品质,同时加快了果实成熟进程,缩短了果实成熟期及采后贮藏保鲜期。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安宁市‘彩云红’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果实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期2(盛花后165 d)果实着色较好,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相对较高,果实酸度低,品质较佳。因此,云南安宁地区‘彩云红’梨适宜采期为8月20日前后,即果实生长发育期约为165 d左右采收为宜,其采收成熟度指标为:果皮底色为黄绿色,果实硬度不低于5.0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13.00%。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猕猴桃营养价值,改善果实品质和贮藏性。以“贵长”猕猴桃为试验材料,采收前对叶面喷施不同钙,比较不同处理果实钙含量、品质及贮藏性指标。结果表明,叶面施钙能提高猕猴桃果实钙含量,提升猕猴桃综合品质,其中Ca(NO3)2 处理的猕猴桃平均单果重、果形指数和维生素C均大于其它处理,分别达87.49g、 1.72和213.54mg/100g;叶面喷施Ca(C6H11O7)2 的果实糖酸比达11.42;叶面施钙能降低猕猴桃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速度,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峰值期,延缓猕猴桃软化。试验表明,叶面施钙能提高猕猴桃营养价值,提高品质和贮藏性,提升商品性。  相似文献   

14.
<正>据《中国果树》2015年第4期《无纺布果袋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刘辉等)报道,以浙江地区栽培的红阳猕猴桃为试材,测定采收当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部分果实于室温下充分软化后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研究了无纺布果袋与黄纸袋套袋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果实套袋在不影响单果重的前提下,能使红阳猕猴桃  相似文献   

15.
以‘黄金’黄果西番莲为材料,研究黄果西番莲冬果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黄果西番莲冬果果实生长发育时间共计84d,质量增长曲线呈单“S”型,果实质量快速增长时期为谢花后14-21 d;果实纵径和横径增长曲线基本相同,均呈单峰曲线,果实迅速膨大时期为谢花后21 d,果实横径生长稍大于纵径生长,果实由椭圆形逐渐变为近圆形;谢花后35 d,果腔内产生果汁,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曲线呈单“S”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迅速增加时期为谢花后56-63 d。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金艳’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为‘金艳’猕猴桃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金艳’猕猴桃果实为试材,采用1 μL/L 1-MCP熏蒸处理12 h,将果实置于常温(20±1℃)贮藏,不做处理为对照组,比较分析1-MCP处理对‘金艳’猕猴桃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呼吸强度,延缓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降低,延缓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同时1-MCP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H2O2含量的上升,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从而维持果实较好的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在金艳猕猴桃果实贮藏期间,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果实后熟软化,同时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维持较高果实品质,从而达到较好的贮藏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摸清留树沃柑果实品质的变化,掌握其成熟期,探讨在桂林的适宜采收期,笔者于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对不同采收期留树沃柑果实进行了理化性状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果实的成熟,沃柑果实1月下旬开始退酸,2月中旬前,果皮呈橙黄色,风味甜脆,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全糖含量和糖酸比均较低;2月下旬至4月上旬,果皮呈橙红色,甜脆、化渣,风味浓,可滴定酸含量降至较低稳定水平,可溶性固形物、全糖含量和糖酸比呈现递增或先增后降的趋势,但三者在这期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V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4月中下旬以后,果皮呈橙黄色,味甜偏淡,部分汁胞出现粒化现象,不化渣。正常年份,建议桂林沃柑的采收期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较为适宜,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分期、分批采收。  相似文献   

18.
以10年生美味猕猴桃良种‘金魁’(Actinidia deliciosa ‘Jinkui’)为试材,分别于盛花期和幼果发育期(盛花后20d)对其结果枝进行不同环剥宽度(被剥结果枝直径的1 /1、1 /2、1 /3、1 /5和1 /6)处理,以探讨不同环剥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可为猕猴桃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环剥处理的‘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差异较大。同一时期进行不同宽度环剥处理时,以宽度为结果枝直径1/2和1 /1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Vc、干物质、固酸比和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而同一环剥宽度不同时期处理时,结果枝直径1/6的处理盛花期能显著提高果实单果质量和糖酸比,幼果发育期处理效果却不明显。综合考虑环剥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大小、产量、果实品质和营养回流等方面的影响,生产上可以在盛花期或盛花后20d左右对‘金魁’猕猴桃进行结果枝直径1 /2宽度的环剥处理以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适于翠冠梨常温货架期的合理采收期,以翠冠梨为试验材料,在常温贮藏条件下模拟货架期,研究在常温货架条件下不同采收期对翠冠梨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货架初期,采收期Ⅰ的翠冠梨果实Vc和TSS含量显著低于采收期Ⅱ与采收期Ⅲ;货架中期,采收期Ⅲ的翠冠梨其果实失重率、腐烂率、呼吸强度以及Vc和TSS含量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的;在货架后期 ,失重率、腐烂率和呼吸速率和均为采收期Ⅲ>采收期Ⅱ>采收期Ⅰ,色差指数和硬度三者无显著差异,Vc含量采收期Ⅲ和采收期Ⅱ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采收期Ⅰ,TSS和TA含量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显著高于采收期Ⅲ。综合各项指标,采收期Ⅱ的果实货架期品质优于采收期Ⅰ、Ⅲ的果实,为较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东红、金艳、翠玉和寻猕196猕猴桃品种在云南省西畴县石漠化地区的综合表现,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猕猴桃品种。以引进的4个猕猴桃品种为材料,考察了这些品种的物候期、生长特性、果实性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进的不同猕猴桃品种果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4个品种的果实成熟期差异较大,以东红最早,金艳最晚,早晚差异达42 d;萌芽率以翠玉最高,为86.00%;果枝率及座果率均以金艳最高,分别为82.00%和79.00%;翠玉及寻猕196的单株产量分别达到41.57 kg及42.53 kg,显著高于东红及金艳;单果最重的为金艳,达到了116.97 g,最小的为东红,为92.99 g;可溶固形物以金艳及东红较高,分别为17.5%及17.17%,显著高于翠玉和寻猕196;可滴定酸寻猕196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为15.19 g/kg;维生素以翠玉最高,为159.00 mg/100g。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序为东红、金艳、翠玉及寻猕196。引进的这4个猕猴桃品种均适合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石漠化地区种植,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优先考虑东红及金艳猕猴桃品种,考虑到成熟期及果肉颜色等因素,也可同时发展东红、金艳、翠玉和寻猕196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