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FY-2C TBB资料与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08年8月28 ~ 30日湖北盛夏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2个强降水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夜间至清晨,有2个降水明显增强的时段,第2阶段的平均降水强度和极值降水强度更大;第1时段强降水是由暖切变与中低层暖湿气流影响造成,第2时段强降水主要是由东北冷气流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在中低层形成冷切,且伴随着副高北抬加强,制约切变线停滞少动,不断触发着对流的产生,形成强降水;强降水时段内中尺度环境场特征有利于降水的发生,但第2时段各物理量比第1时段强,因此造成的降水强度更大;雨团与云团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与此次暴雨过程关系密切;镶嵌在回波带中的对流回波单体与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夜晚至凌晨时段是对流单体发展的活跃期,往往能发展至最旺盛阶段且有明显的“列车效应”;但第2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相对第1时段组织结构更有序、生命史也更长.  相似文献   

2.
川渝盆地主汛期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h.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日本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分析发生在泰安地区的一次初春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发现:地面倒槽东移缓慢、较长的降水时间是形成这次强降水的关键,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气是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范君华  刘明 《农学学报》2016,6(10):16-23
海岛棉品种区域试验是进行生产试验和新品种审定的基础。为了克服传统品种评价的局限性,增强海岛棉新品种在筛选、推广、示范、利用方面的竞争力,为制定育种目标,挖掘高产优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同异分析法,对27 个海岛棉品种(系)的14 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H3549’的综合同一度最大,表明该品种综合性状表现最好,14 个性状中有96.79%的性状达到了育种目标的要求,其次为‘33687’,这2 个品种产量与其品质性状都具有相对优势,综合性状较好,为优先考虑推广品种。‘K-379’、‘X-038’、‘H5161’、‘TH-314’、‘DJ10149’、‘G-92’、‘JSH12-3’、‘元龙10 号’、‘塔09-164’等品种(系)的伸长率、比强度、产量、株铃数低,马克隆值略高,并提出今后改良的方向。‘DJ09-172’、‘长丰2 号’、‘塔08-362’、‘塔09-324’、‘塔10-280’、‘11-616’6 个品种(系)与理想品种的联系度较低,需进一步试验观察或给予淘汰。同异分析方法运算简便,易于掌握,在海岛棉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中应用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上海夏淡期间青菜受暴雨灾损的逆态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菜逆态试验应用正交设计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叶龄,受淹时间与指标之间,通过试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经回报检验结果,平均相对误差在2%左右,可用于市郊夏季暴雨对青菜受淹后的损失率预报。同时对淹水后青菜根系呼吸,以及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等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天福  刘鹏  唐燕  付显容 《农技服务》2012,29(4):482-48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等资料,对2010年8月15~16日贵州强降水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前24 h是由于位于盆地东北部低槽向南摆动诱发的对流云团、回波向南移动,形成贵州西北部区域对流性暴雨,具有突发性;后24 h是贵州典型的低槽、切变型暴雨,但588高压(312高压)体内低槽、切变完整南压影响贵州大部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28日至7月1日,呼和浩特市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降水量级普遍为小雨,其中,累计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和林格尔,为28.9 mm;此次过程是由于高空冷涡东移南下的冷空气与南风急流带来的暖湿空气交汇下沉产生的降水天气过程;文章利用FNL1°×1°资料分析了高低空、地面的主要环流形式,以及对个别物理量场的着重分析,从而得出此次降水过程造成和林格尔、清水河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余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9-1438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各种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针对2011年7月12~18日西藏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从环境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此次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降水是由高原低涡切变线、西太副高584 dagpm线西北部边缘的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向西藏地区输送水汽,与北部南下冷空气汇合造成西藏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海燕  杨晓峰  张骞  温荃 《北京农业》2014,(27):179-180
选取连云港地区两次强降水过程的探空资料,自动站信息等,研究基于V-3θ结构图的暴雨灾害性天气的结构特征,推动此方法在灾害性天气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结论如下:对流层顶有超低温,高度一般在100~300 hPa之间,超低温层呈薄层状,这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先兆信息;θ线出现多处折拐,大气垂直结构不均匀;低层θsed>340 k;θ*、θsed曲线左倾明显,两曲线间距离非常近,小于10 k,水汽接近饱和;整层大气风场结构表现为明显的顺滚流,水汽供应充沛;预报时效约为12~36 h。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9日小二沟地区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水天气,6h降水量64.8mm,达到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形成的前期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气旋东移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局地强降水天气。文章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雷达图、单站气象要素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夏葳  王蕾  刘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93-8294,8383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9~30日大连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空长波槽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大连地区位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后部和东移的高空槽槽前,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层的垂直运动旺盛是这次降水产生的关键动力因子;副高西伸是触发暴雨的热力因子;雨强最大阶段,500 hPa处于负变温,而850 hPa高度为正变温,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利于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对阿荣旗地区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涡及蒙古气旋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高低空影响系统;西南暖湿气流的建立与输送为阿荣旗地区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降水、大风实况数据及micaps输出资料,对2016年辽宁省朝阳地区5月上半月2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2次过程中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对5.02强风暴过程的大风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以后类似大风过程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1年-2021年南雄国家基准气候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韶关南雄地区短时强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南雄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6月最多,尤其在“龙舟水”期间频繁出现。南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日变化,上午甚少出现,前汛期集中出现在午夜和傍晚前后,后汛期集中出现在傍晚后至上半夜。南雄短时强降水在前汛期多为全境大范围多区域出现,而后汛期短时强降水多为局地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副热带高压北界588线在夏季频繁北抬到达40°N及以北,张家口地区受其影响,极易出现对本地而言相对少见的副高外围强降水过程.2018年7月19—22日在张家口地区出现了一次副高外围的对流性降水,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等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由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与中高纬弱...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城市积涝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南昌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以平面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为骨架,结合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方程算法的城市内涝仿真计算模型,结合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建立了南昌市城市积涝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并进行了业务试运行。系统以2003年6月南昌市特大暴雨引起的城市积涝过程为例,对系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对积水深度的定性预报基本准确,但对定量的积水深度预报有5~20cm误差,预报结果能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2014年7月15日~7月18日凌晨,吉林省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中西部地区影响较大,伴随降水出现冰雹天气,并产生山洪等次生灾害,多地出现灾情。吉林省气象局及时作出预报并上报省委、省政府。在省领导的部署下,省气象局展开气象服务工作,做到预报预警及时准确,发布传播快速广泛,气象服务专业高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肯定,在防灾抗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望谟县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状况,分析了该地洪水频发的原因,并从民生、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T639和EC数值模式资料对2012年6月27日乌海出现的大范围降雨过程进行模式检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气旋在副高外围西南急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是造成此次降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强降水出现在700h Pa低涡对称轴东侧,西南急流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对流层中低层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的变化是影响低涡发展和移动的主要因子,来自黄河以南的丰沛水汽输送是最大降水出现的主要原因。EC和T639模式对此次降水预报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乌海夏季中到大雨降水过程数值检验诊断分析,总结乌海天气预报局地强降水的有效方法和模式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