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3.
4.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向的右前方。通过热力成像图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在峰值切线上,其动力热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较为特殊,其蜗度分布层较浅,在500hPa附近较为密集,其中心强度较弱,最中心部位的压力值大概在1X10~(-5)S~(-1),同时,从涡度图像上能够清晰的看出在高原上通过宽阔的负涡区(400hPa的位置大概在-1. 2X10~(-5)S~(-1));其周围的符合强度也相对较弱,在符合地区存在有较厚的辐射层,而在冷空气部分的侵入下,该地区的垂直奉献加剧了当地的大气层的不稳定行,为降雨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降水分布图,天气形势图,结合卫星云图和气象资料,对青藏高原一次由冷锋引起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冷锋可以到达高原,并引起较大的降水。地面有冷锋,而高层表现为一南亚高压;卫星云图上有一片与冷锋相联的云区,卷云特征明显,冷锋入侵时,后界向南凹,并有对流性云系发生,给高原带来离散分布的降水;高原降水是在各种有利物理条件下形成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6.
余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53-5455,5514
[目的]研究2012年西藏地区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夏季(6~9月)降水与西太副高的关系。[方法]利用西藏地区2012年39个测站1~12月的降水资料以及常规的各种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统计分析西太副高脊线、北界位置与西藏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西太副高脊线、北界位置与西藏夏季降水之间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当西太副高脊线南北移动时高原上的降水随之产生差异,脊线位置偏北、偏西时西藏夏季降水偏少,除西藏中部和南部有降水外,其余地区基本无降水;脊线位置偏南、偏东时,降水偏多,此时高原上除阿里地区和那曲西部降水过程较少,其余地区均处于降水过程较频繁时期。在西藏夏季降水过程中,52%的区域性强降水是直接受西太副高位置影响,西太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造成了降水的落区和强度不同。[结论]该研究为西藏夏季降水的相关预报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余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9-1438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各种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针对2011年7月12~18日西藏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从环境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此次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降水是由高原低涡切变线、西太副高584 dagpm线西北部边缘的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向西藏地区输送水汽,与北部南下冷空气汇合造成西藏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藏北强降雪天气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8-2018年西藏藏北1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 M-K 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其强降雪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8年藏北强降雪天气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1997年强降雪天气次数最多,出现27次,2011年出现次数最少,仅5次;强降雪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10月至翌年5月;藏北的强降雪天气主要以大雪和暴雪天气为主,其中大雪天气占62%,暴雪天气>30%;中东部各站强降雪天气初日最早出现在9月上旬,偏西的各站较东部各站偏晚20 d;强降雪终日主要集中在5月和6月下旬;藏北强降雪天气的雪量和空间分布区域性差异很明显,呈西部少东部多的变化趋势;强降雪天气的次数存在准3 a、6a、和20 a的周期变化,准6 a的周期变化一直存在;藏北强降雪天气环流主要分为南部印度低压型、西风槽型、低涡-切变型和伊朗高压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