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检测猪红细胞类补体受体I型(Complement receptor 1-like,CR1-like)与C3b活性片段能否发生结合,以期为阐明猪红细胞发挥免疫粘附功能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前期已构建的CR1-like(3-6)CR1-like(8-11)功能域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酵母双杂交检测体系,运用酵母共转化的方法将诱饵质粒(重组pGBKT7-CR1-like)与捕获质粒(重组pGADT7-C3b)共同转入Y2HGold酵母细胞中,分别利用一缺平板SD/-Leu、SD/-Trp和二缺平板SD/-Leu/-Trp(DDO)严格筛选共转化成功的酵母细胞,再根据报告因子是否表达来鉴别转化子在SD/-Leu/-Trp/X-α-Gal(DDO/X)、SD/-Leu/-Trp/X-α-Gal/Aba(DDO/X/A)二缺培养板上的生长情况,并结合菌落的颜色变化现象综合判定CR1-like活性片段与补体C3b在酵母细胞中是否发生相互结合;然后运用免疫沉淀技术分离酵母细胞中CR1-like与C3b结合复合物,并对该复合物的特异性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试验成功将pGBKT7-CR1-like与pGADT7-C3b基因共转入Y2HGold酵母细胞。共转化的酵母克隆在SD/-Leu、SD/-Trp、DDO平板上能够正常生长,在DDO/X、DDO/X/A平板上正常生长且菌落呈现蓝色,由此表明,试验中酵母双杂交系统建立成功,并通过试验获得了阳性酵母克隆。共同转化了pGBKT7-CR1-like和pGADT7-C3b质粒的酵母菌落PCR反向鉴定结果显示,在共转化的酵母菌中含有目的基因CR1-like(3-6)CR1-like(8-11),共转化组的质粒酶切后出现C3b基因片段,与设计大小一致,说明重组质粒成功共转化入酵母细胞中。免疫沉淀试验中应用pGBKT7载体的标签抗体c-Myc沉淀酵母细胞中的融合蛋白,以c-Myc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单独转化了pGBKT7-CR1-like(3-6)和pGBKT7-CR1-like(8-11)的融合蛋白在50 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共转化pGBKT7-CR1-like(3-6) + pGADT7-C3b和共转化pGBKT7-CR1-like(8-11) + pGADT7-C3b的酵母融合蛋白在83 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以HA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时,在pGBKT7-CR1-like(3-6)和pGBKT7-CR1-like(8-11)融合蛋白中没有出现特异性条带,只有3、4泳道中共转化的酵母融合蛋白在83 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表明在Y2HGold酵母细胞中存在CR1-like与C3b识别结合的复合物。使用CR1-like单克隆抗体沉淀酵母细胞中的融合蛋白,以CR1-like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单独转化了pGBKT7-CR1-like(3-6)和pGBKT7-CR1-like(8-11)的融合蛋白在50 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共转化pGBKT7-CR1-like(3-6) + pGADT7-C3b和共转化pGBKT7-CR1-like(8-11) + pGADT7-C3b的酵母融合蛋白在83 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以C3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pGBKT7-CR1-like(3-6)和pGBKT7-CR1-like(8-11)融合蛋白中没有出现特异性条带,泳道3、4所示只有共转化的酵母融合蛋白在83 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表明在Y2HGold酵母细胞中存在具有生物活性的CR1-like与C3b识别结合的复合物。通过多个单克隆抗体杂交结果,可看出诱饵质粒的表达产物CR1-like(3-6)CR1-like(8-11)片段与捕获质粒的表达产物C3b片段可在酵母细胞内发生结合。【结论】猪红细胞CR1-like发挥免疫粘附功能的识别配体为C3b,为猪红细胞CR1-like功能域分子结构的进一步解析提供了重要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酵母展示表达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筛选诱导条件获得高表达的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酵母用于研究该三聚体诱导NOD鼠CD8+T细胞活化的作用。结果表明:转染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的真核表达载体的酵母,在含2%D-半乳糖的酵母培养基中,20℃诱导18h,有77.1%的酵母能稳定表达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蛋白。展示酵母与NOD鼠脾脏细胞共培养24hCD69+表达量最高,占CD8+T细胞的1.89%,共培养96h,CD25+表达量最高,占CD8+T细胞的4.25%,说明酵母展示获得的酵母能稳定表达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蛋白对NOD鼠CD8+T细胞具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证明丛枝菌根(AM)真菌在增强植物抗旱性方面的直接作用,克隆了AM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DAOM 197198中的14-3-3蛋白基因Ri14-3-3;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在AM真菌中扩增到了该基因的全长片段。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77 w异源表达实验验证了Ri14-3-3的功能。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和干旱胁迫下,Ri14-3-3均提高了酵母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量。正常水分条件下,Ri14-3-3上调了钙调蛋白基因(MAC1)、下调了水孔蛋白基因(AQY3)的表达;干旱胁迫下,Ri14-3-3上调了质膜H+-ATP酶基因(PMA1)、水孔蛋白基因(AQY1)、钙调蛋白基因(CMP)的表达。Ri14-3-3基因能够上调酵母质膜H+-ATP酶基因和水孔蛋白基因,说明干旱胁迫下AM真菌14-3-3蛋白可以调控干旱胁迫响应基因,促进真菌向植物运输水分,从而增强植物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标记硫酸铵和元素硫在稻田土壤中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标记硫酸铵{[(NH#-4)#-2]#+(35)SO#-4}和元素硫(#+(35)S#+0)在稻田土壤中的转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在密闭嫌气介质中,施用的#+(35)SO#+(2-)#-4迅速转化为还原态的#+(35)S#+(2-),进而生成挥发态的(H#-2)#+(35)S。在整个培养期间,硫酸盐的硫[S#+(+6)]的还原速率变化在0.1~32.5μg·kg#+(-1)·d#+(-1)·#+(35)S#+(2-)的生成速率随施用田菁和稻草以及淹水而增加。Banauang砂壤土中的还原速率低于San Pablo粘土。San Juan粘土在半开放体系中淹水培养,施用的#+(35)SO#+(2-)#-4的消失先缓后快。试验结束时,在连续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硫(S)、HI还原硫(S)和碳键硫(S)的生成率比在8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分别增加33.2%、43.4%和38.0%,但对于微生物同化硫(S),两种水分状况下的生成率相当。#+(35)S#+0的氧化受水分状况、土壤类型以及硫肥施用量的影响。在80%田间持水量的条件下,#+(35)SO#+(2-)#-4从#+(35)S#+0的释放速率在Banauang砂壤土和San Pablo 粘土中分别为2.9和1.5mg·kg#+(-1)·Week#+(-1)。在连续淹水条件下,其速率下降到0.6mg·kg#+(-1)·Week#+(-1)左右。#+(35)S#+0施用量以12.5增加至25mg·kg#+(-1) 土,硫的平均氧化数量由1.1增加至4.6mg·kg#+(-1) 。由此,水稻植株对施用的#+(35)S#+0平均利用率由6.9%增加至10.8%。  相似文献   

5.
【目的】表达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非结构蛋白VPg1-2、VPg2-3、VPg3,用于FMDV感染与灭活疫苗动物鉴别诊断和其蛋白功能研究。【方法】对O 型口蹄疫病毒太保毒株3ABC 基因片段中的 VPg1-2 (3B1-2)、VPg2-3 (3B2-3)、VPg3 (3B3)基因进行扩增和亚克隆,并将它们分别插入pGEX-4T-1 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 分析。以纯化的VPg1-2表达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对背景清楚的实验牛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达的VPg1-2、VPg2-3蛋白可与FM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达的VPg3蛋白没有反应。VPg1-2表达蛋白与对照组(C组)和灭活疫苗反复免疫组(CI组)牛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未免疫直接攻毒组(D组)血清均发生反应,与部分免疫后攻毒组(I组)(4/7)血清发生反应,与部分I组(3/7)血清不发生反应;D组和I组VPg1-2表达蛋白抗体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0 d以上,最早检出相应抗体的时间为攻毒后第10天。【结论】表达的VPg1-2抗原用于健康牛群、免疫后未感染牛群以及未免疫感染牛群的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达到100%,对免疫后感染牛群进行检测时可能有一定的漏检现象。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素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5 kg左右湖羊1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活酵母3 g·(只·d)-1,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添加复合益生素1 g·(只·d)-1,试验共60 d。结果表明:试验Ⅱ组湖羊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较对照组高17.06%(P<0.05)和8.42%(P>0.05),料重比降低7.47%(P>0.05);试验Ⅱ组总蛋白和白蛋白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1%和4.67%(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较对照组降低了3.19%和2.67%(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了2.08%(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了20.93%(P<0.05);试验Ⅱ组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77%、10.72%、8.89%和7.26%(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19.49%(P...  相似文献   

7.
甜菜碱与酵母铬对4~7周龄肉仔鸡胴体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21日龄AA肉仔鸡288只,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32只,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采用3×3(酵母铬×甜菜碱)二因子三水平有重复试验设计。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铬(以铬计0、400、600 ?g·kg-1)与甜菜碱(0、800、1 000 mg·kg-1)以饲喂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用以研究二者对肉仔鸡胴体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者的互作效应。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甜菜碱与酵母铬对肉仔鸡的屠宰率、腹脂率、全净膛率均有互作效应(P<0.01),半净膛率无互作效应。屠宰率、全净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腹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甜菜碱和酵母铬对肝脏、胸肌、腿肌TG、TC均有互作效应(P<0.01)。8个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分析,效果最佳的为1 000 mg·kg-1甜菜碱+400 ?g·kg-1酵母铬组。(3)第7周末,各试验组血清总胆固醇(TC)、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游离脂肪酸(FF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装袋栽培法,设100%稻草(CK1)、100%玉米秸秆(CK2)、100%艾草秸秆(CK3)、稻草60%+玉米秸秆20%+艾草秸秆20%(T1)、稻草20%+玉米秸秆60%+艾草秸秆20%(T2)、稻草20%+玉米秸秆20%+艾草秸秆60%(T3)、33%稻草+33%玉米秸秆+33%艾草秸秆(T4)共7个处理,研究稻草、玉米秸秆和艾草秸秆的基料化利用对平菇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0%稻草(CK1)或100%玉米秸秆(CK2)处理限制平菇菌丝体生长,现蕾出菇所需时间较长,平菇生物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最低,而3种秸秆混合基料则有利于提升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学效率,且生物量较CK1和CK2分别增加112%~188%和38.9%~88.9%;适量(20%、33%)添加艾草秸秆较单一艾草秸秆处理(CK3)平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32.2%~52.9%,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总酚含量有所提升;混合基料各处理(T1~T4)可一定程度增加平菇多酚氧化酶活性,还原糖含量较CK1、CK2和CK3处理分别提升10.0%~103.3%、26.9%~134.6%和32.0%~14...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米蛾饲料匮乏和研究基础狭窄的现状,开展了米蛾的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进行了5种不同饲料配方对于米蛾生长以及产卵量的调查。配方E(70%玉米面+20%米糠+7%白砂糖+3%酵母)繁育的米蛾生长周期(35d)明显短于配方A(94%米糠+3%白砂糖+3%酵母)、B(97%米糠+3%白砂糖)、C(100%米糠)和D(70%玉米面+24%米糠+3%白砂糖+3%酵母),平均出蛾数量(4 969只)显著高于配方A、B、C和D;配方E饲喂的雌蛾、雄蛾平均质量分别为40.47和16.70mg,明显高于其它配方。配方E繁育米蛾的产卵量最高(503粒)。筛选出配方E最适合米蛾繁育。  相似文献   

10.
γ-亚麻酸在人类的健康与营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其产量是满足其需求日益增大的途径之一。Δ6脂肪酸脱饱和酶是γ-亚麻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催化亚油酸(C18∶2 Δ9,12)到γ-亚麻酸(C18∶2 Δ6,9,12)的反应。通过克隆三角褐指藻的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并连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3.5K中,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表达,结果表明:重组酵母经甲醇诱导后表达转入的外源基因,气-质联用分析显示重组毕赤酵母中含有γ-亚麻酸和SDA(18∶4 Δ6,9,12,15),其含量分别为2.5%和0.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拟南芥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基因MPK3、MPK4、MPK6的功能,明确其在渗透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拟南芥MPK3、MPK4、MPK6的酿酒酵母表达载体,遗传转化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的hog1?突变体,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并分析其在渗透胁迫下的表型特征。【结果】扩增得到了拟南芥MPK3、MPK4、MPK6的全长cDNA序列,构建了上述3个基因的表达载体,并筛选得到了3个基因的阳性转化子。在1 mol•L-1 KCl、0.3 mol•L-1 LiCl、1 mol•L-1 NaCl、1 mol•L-1 Sorbitol的盐胁迫处理下,阳性转化子生长状态良好,与野生型的表型基本一致,均恢复了hog1?对盐胁迫的抗性。在盐胁迫处理下,hog1?细胞形态异常且体内甘油含量较野生型低,而转化子的形态和体内甘油含量均恢复到正常的表型。【结论】MPK3、MPK4、MPK6均能够使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突变体hog1?恢复对盐胁迫的抗性,具有渗透调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The enzymemyo-inositol-1-phosphate synthase (MIPS EC 5.5.1.4) catalyzes the first step ofmyo-inositol biosynthesis, a product that plays crucial roles in plants as an osmoprotectant, transduction molecule, cell wall constituent and production of stress related molecule. Previous reports highlighted an important role of MIPS family genes in abiotic stresses particularly under salt stress tolerance in several plant spec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ellular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MIPS2 genes under abiotic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a novel salt stress responsive gene designatedGsMIPS2 from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07256 was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d contained a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of 1 533 bp coding a peptide sequence of 510 amino acids along with mass of 56 445 ku.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nalysis revealed its 92%-99% similarity with other MIPS family members in legume protein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GsMIPS2 was induced by salt stress and expressed in roots of soybean.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GsMIPS2 under salt respons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ransgenicArabidopsis was also elucid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GsMIPS2 transgenic lines displayed increased tolerance as compared to WT andatmips2 mutant lines under salt stress.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ome salt stress responsive marker genes, including KIN1,RD29A, RD29B,P5CsandCOR47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GsMIPS2 overexpression lines than wild type andatmips2 mutant.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GsMIPS2 gene w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plant tolerance to salt stress. This was the first report to demonstrate that overexpression ofGsMIPS2 gene from wild soybean improved sal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Arabidop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耐盐栽培大豆和盐敏感栽培大豆对盐胁迫的响应,特别是盐胁迫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离子含量及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比较盐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的响应差异,揭示不同基因型大豆耐盐机制,为大豆栽培管理、耐盐品种的选育及人工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耐盐栽培大豆(Y8D6008、Y8D6013)和盐敏感栽培大豆(Y8D6132、Y8D6136)为材料,选取长势一致的大豆幼苗于1/2×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待第一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营养液中加入Na Cl,每天递增50 mmol·L~(-1)到达处理浓度150 mmol·L~(-1),处理持续7 d。以不加Na Cl的1/2×Hoagland营养液作为对照,研究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光合特性、离子含量及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50 mmol·L~(-1) Na Cl不同程度地抑制了4种大豆幼苗生长,同时显著降低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是Na Cl胁迫对盐敏感大豆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耐盐品种;盐胁迫显著降低耐盐大豆的胞间CO2浓度,而盐敏感大豆与之相反,说明150 mmol·L~(-1) Na Cl处理下气孔限制是引起耐盐品种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因素,而盐敏感品种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因素是非气孔限制。对大豆植株的不同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盐胁迫下4种大豆叶片中Na~+积累均显著升高,盐敏感品种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耐盐品种,而K~+含量与Na~+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盐敏感大豆叶片中磷含量(P)均受盐胁迫显著下降,而耐盐大豆叶片P在胁迫后略有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变化幅度与叶片中Na~+、K~+和P含量变化幅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6个参与大豆植株体内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Gm SOS1、Gm Ncl1、Gm SALT3、Gm NHX1(离子通道基因)、Gm CIPK1(信号转导基因)和Gm AVP1(能量运输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盐胁迫后4种大豆的Gm Ncl1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盐敏感品种上调倍数高于耐盐大豆品种,这种表达变化与大豆的耐盐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其他5个基因表达量与大豆的耐盐性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与盐敏感大豆相比,耐盐大豆在盐胁迫环境条件下减少Na~+在叶片中的积累,保持相对较高的K~+和P含量,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这是耐盐大豆比盐敏感大豆具有较强耐盐特性的因素之一,另外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GmNcl1可能与大豆耐盐特性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土壤盐渍化是制约作物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高粱耐盐性强,进行高粱耐盐基因挖掘及分子机制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盐渍土壤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与高粱耐盐相关的基因调控机制和代谢通路,挖掘高粱耐盐潜力。【方法】 通过以筛选出的极耐盐品种八叶齐和盐极敏感品种PL21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沙培,在播种后20 d(5叶期)采用180 mmol·L -1的 NaCl 溶液漫灌模拟盐逆境,盐胁迫48 h后取幼叶,并连同对照(未经过盐处理)的同期幼苗共4个样品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qRT-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耐盐和盐敏感材料分别在盐渍和非盐渍处理下的4个样品间共检测到1 33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819个上调基因和519个下调基因。聚类分析发现在应答盐渍胁迫逆境时,5个依赖性氧合酶超家族蛋白、4个富含半胱氨酸的激酶、3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3个重金属运输/解毒超家族蛋白相关基因表现出明显的上调表达和下调表达,还发现1个K +转运蛋白基因在耐盐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GO分析发现在15 418个基因中获得4 528个有效GO注释条目,同时耐盐和盐敏感材料在遭受盐逆境时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生物过程中代谢过程、细胞过程耐盐材料明显高于盐敏感材料,耐盐材料的生理过程中较盐敏感材料增加了多生物过程和定位这两个过程,很可能与耐盐材料盐抗性较强密切相关。差异基因KEGG分析结果显示耐盐和盐敏感材料在对照和盐渍胁迫条件下的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3个途径中差异基因表达较多,可能是造成耐盐和盐敏感材料耐盐性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 【结论】 高粱耐盐调控基因表达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多个方面,生物过程和定位这两个过程是提高高粱耐盐性的关键;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3个途径的基因表达很可能是造成盐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珠眉海棠盐胁迫微列阵分析,从盐胁迫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盐诱导的水通道蛋白基因MzPIP1;1 cDNA序列全长1 135bp,开放阅读框共870bp,5′-UTR和3′-UTR的长度分别是91和174bp。MzPIP1;1编码289个氨基酸,有6个跨膜结构和2个NPA(Asp-Pro-Ala)保守区。聚类分析表明:MzPIP1;1和其他4个物种PIP1类同源性在80%以上,属于质膜水通道蛋白PIP1类。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结果表明MzPIP1;1定位在质膜上。半定量RT-PCR表明MzPIP1;1基因受到盐和低温诱导。推断MzPIP1;1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调控与珠眉海棠耐盐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不同杜梨株系根中响应盐胁迫信号的相关转录因子,分析盐胁迫下基因序列DNA甲基化变化与基因表达改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参与调控不同杜梨株系耐盐能力的转录因子成员。【方法】以杜梨耐盐株系和普通株系为试材,在苗期使用200 mmol·L-1 NaCl对90日龄组培生根苗进行水培处理,以Hoagland营养液为对照。利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钠离子含量;利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测序技术从表观遗传修饰和转录调控水平对盐胁迫下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用McrBC-PCR和qPCR对差异转录因子进行验证。【结果】外源NaCl处理24 h后,杜梨植株中钠离子含量显著增加,其中耐盐株系的增加幅度比普通株系小,为普通株系钠含量的73.1%,但根中积累的钠是普通株系含量的1.1倍;杜梨根中检测到69类共2 682个转录因子的表达,盐胁迫后243个转录因子在两个株系中都发生了差异表达,包括AP2/ERF(37个)、bHLH(19个)、bZIP(7个)、HD-Zip(10个)、MYB(30个)、NAC(18个)、WRKY(8个)和ZFP(23个)等家族成员;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茉莉酰氨基酸结合物合成酶(jasmonoyl amino acid conjugate synthase,JAR1)可以催化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形成茉莉酸的活性形式茉莉酸异亮氨基酸复合体(jasmonic acid-isoleucine,JA-Ile),从而激活JA信号途径。JA信号途径在介导植物盐胁迫的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AtJAR1在植物耐盐性中的功能对于研究JA信号途径影响植物耐盐性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方法  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建了2个不同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AtJAR1基因突变体,并对这2个突变体进行地上部生物量的统计分析和JA信号标记基因的表达分析,以确定AtJAR1基因功能缺失。之后,观察分析不同浓度氯化钠和脱落酸(ABA)处理对jar1突变体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的影响,明确AtJAR1基因对拟南芥耐盐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盐处理前后野生型和突变体的钾离子(K+)和钠离子(Na+)质量摩尔浓度,以及高亲和力K+转运蛋白基因AtHAK5的表达变化情况,初步探究AtJAR1基因在拟南芥耐盐性中的功能。  结果  JA信号标记基因AtVSP1和AtVSP2的表达量大幅下调,表明AtJAR1基因功能丧失。与点突变产生的jar1-1突变体不同的是,这2个突变体表现为前3周生长加快,之后逐渐减缓并出现叶片萎蔫的表型。同时,AtJAR1突变可以缓解盐胁迫和ABA对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此外,盐胁迫下AtJAR1突变可以促进AtHAK5的表达和根系对K+的吸收转运。  结论  JA信号途径可能通过与ABA交互作用影响AtHAK5的表达量,以调节植物根系对K+的吸收转运,进而改变细胞内K+/Na+平衡,最终影响植物耐盐性。图8表2参52  相似文献   

20.
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耐盐变异体发生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同一植株不同分蘖进行幼穗、花药培养,分别诱导双、单倍体愈伤组织。继代选出生长好的无性系用于耐盐变异体筛选,测定各无性系出现耐盐变异体的频率。计算单、双倍体无性系的变异体频率之比值(H/D)。据变异体发生机制的不同会导致单、双倍体愈伤组织出现变异体频率的不同,将几种可能机制的理论H/D值与实测H/D值比较分析,发现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耐盐变异体的发生机制是具有显性作用的基因扩增,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基因显性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