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广西甘蔗研究所经国年试验结果,争试品系新植和宿根的表现不尽相同,以下对新植和宿根均表现较好的三个品系进行综合评述。 一、桂糖89/5,亲本为桂糖11号×崖城62/40。 经4年培育选择,新宿平均株高达286.6厘米,茎径2.63厘米,亩有效茎4059条,比桂糖11号分别高24.8厘米,多365条,新宿平均亩产蔗量为5468公斤,比桂11  相似文献   

2.
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广西甘蔗主产区的甘蔗新品种(系),为广西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实现良种化提供参考,以广西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在崇左蔗区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状评价。结果 13个品种(系)中,桂糖42号、桂糖07/94、桂糖08/120、桂糖08/1533、桂糖47号等品种表现出分蘖好、有效茎多、产量高等优势,适宜在崇左蔗区双高糖料蔗基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目的是以广西培育的甘蔗优良新品种为重点,引进广西区内外的甘蔗新品种进行试种、观察,评定生产性能和生态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宁明不同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高产高糖优良新品种,进行扩繁和示范,并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方法是采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方差分析.试验结果:综合表现好的品种有桂糖29号和桂糖42号,可以看出桂糖系列在甘蔗良种推广的道路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柳城05/136、柳城05/129、福农39号个别性状表现优良.其中,桂糖29号、桂糖42号、柳城05/136达到广西甘蔗品种审定的标准,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其他品种表现欠佳,在本蔗区可能难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2012—2013年在南宁对参加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的13个品系进行2年新植1年宿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桂糖04-1545和柳糖07-95表现早熟高产高糖,蔗茎产量、含糖量和平均蔗糖分均高于对照,综合表现较好;桂糖03-591表现中熟高产高糖,平均蔗糖分略低于对照,枯心率、梢腐病发病率较高;桂糖05-1141和桂糖04-1045表现早熟高糖,产量表现一般;其它品系表现不突出。  相似文献   

5.
调查广西农垦蔗区11个品比试验点共21个甘蔗品种宿根中期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理论产量、糖分、发株率、黑穗病发病率和枯心苗率等重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桂糖44号、桂糖47号、桂糖49号、桂糖55号、桂糖57号、桂糖58号和柳城07-150在大部分试验点的理论产量、锤度、宿根发株率、宿根黑穗病率和宿根枯心苗率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尤其是桂糖44号和桂糖58号高产、高糖、宿根性强,适宜机械化收获,桂糖55号抗黑穗病,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可在广西农垦各蔗区开展一定规模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08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自育恢复系桂227(七桂占)为父本,油占8号为母本杂交,经过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感温型中熟优质恢复系,具有株叶型好、分蘖力强、花粉量大、抗性较好、配合力强、恢复力高、米质优、中熟等特点,所配组合绮优08(绮A/08)表现中熟、优质和高产,2006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区内普遍栽种的新台糖22号为对照,通过对桂糖31号、桂糖07/108、云蔗05/49、桂糖32号、粤甘43号、福农41号、桂糖42号进行一年新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糖42号综合性状表现不错,产量、产糖量等方面均优于其它参试品种;桂糖32号、桂糖31号在株高方面表现不足,但出苗、分蘖能力表现强劲,产量、产糖量方面表现优于对照;桂糖07/108蔗糖分高,但其它方面表现一般;云蔗05/49、粤甘43号在株高、茎径方面表现不错,但出苗、分蘖方面表现较差,蔗糖分低,产量及产糖量均低于对照;福农41号蔗糖分较高,但分蘖、株高、茎径均表现不足,产量及产糖量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甘蔗研究所内进行广西第一轮甘蔗品种筛选试验,经过两年新植一年宿根的试验,结果:巴西45号、桂糖92/27、桂辐90/10、粤糖92/373和粤糖91/976均比对照品种桂糖11号增产增糖,其中,中早熟品种桂糖92/27表现突出,其蔗茎产量比桂糖11号增加28.1%,居参试品种第二位;11月中旬的平均蔗糖分为13.92%,与桂糖11号相仿,成熟高峰期为17.49%,比桂糖11号高1.04个百分点,含糖量增产29.1%,跃居第一位,从蔗茎产量、蔗糖分、抗逆性等性状综合分析结果,建议将巴西45号、桂糖92/27和粤糖92/373提升进入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2009-2010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合浦试点结果表明:桂糖02/281宿根性好,蔗茎产量高,比新台糖22号(CK1)和新台糖16号(CK2)增产显著,公顷含糖量最高,但平均蔗糖分(13.80%)最低,分别比CK1和CK2减少1.59和0.66个百分点。园林17、柳城04/12、桂糖03/2357、桂糖02/1156、桂糖02/649、桂糖03/1403、桂糖03/963和桂糖03/2625的蔗茎产量及平均蔗糖分表现均不突出。  相似文献   

10.
对2020~2021年参加广西甘蔗品种(系)区域试验的6个甘蔗品系(以ROC22、GT42为对照)在龙州点一年宿根的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系)有:桂糖11-2211、桂糖11-2011、桂糖08-56、桂糖10-612。其中桂糖11-2211、桂糖11-2011的产量远高于两个对照,病虫害率较低,属高产品种;但是桂糖11-2211的蔗糖分太低,不易被糖厂接受;表现较差的品种有:桂糖11-2320、河糖11-109,低产且病虫害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邓旭  董晨  张广明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6):1034-1039
以龙州和显脉两种金花茶幼苗为材料,通过缺水方式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以探讨金花茶幼苗抗氧化能力以及渗透含量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金花茶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但相对电导率、H202、MDA、可溶性总糖、脯氨酸的含量却逐渐升高;叶片的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干旱胁迫下,与显脉金花茶相比,龙州金花茶的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较高,其叶片的相对电导率、H202和MDA积累量低于显脉金花茶.说明叶片的高活性的抗氧化能力和渗透物质含量的增加促进龙州金花茶叶片的保水能力,减轻干旱胁迫伤害.  相似文献   

12.
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甘蔗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研究甘蔗的抗旱机理,选育具备较强抗旱性的甘蔗品种,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甘蔗产量的有效途径。为探讨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性,以桂南亚08-186、桂糖05-3846等7个甘蔗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控水桶栽法研究其抗旱性。测定甘蔗+1叶脯氨酸含量、叶片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4个生理指标的变化,根据抗旱隶属函数加权值大小对其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所有甘蔗品种抗旱能力的强弱与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呈正相关;与叶片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根据隶属函数分析结果,参试甘蔗品种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糖05-3864>桂南亚08-186>柳城06/241>柳城03/1137>桂糖06-400>ROC22(CK)>桂热2号(凉蔗02-6)。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不同香蕉品种在广西的表现,对广西崇左市龙州县 10 月秋植的 6 个香蕉品种(桂蕉 6 号、中蕉3 号、中蕉 4 号、中蕉 6 号、巴西蕉、南天黄)的生长发育、结果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旨在为广西香蕉生产的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同一时期,生长最旺的是中蕉 3 号,最弱的是南天黄,中等的是桂蕉 6 号、中蕉 4 号、中蕉 6 号和巴西蕉。生育期最长的是桂蕉 6 号和巴西蕉,比生育期最短的中蕉 3 号和中蕉 4 号多 17.8 d,南天黄和中蕉 4 号居中。产量最高的是桂蕉 6 号、中蕉 3 号、中蕉 4 号和中蕉 6 号,但 4 个品种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其次是巴西蕉,最低是南天黄。果实综合性状较好的是中蕉 4 号、桂蕉 6 号、中蕉 3 号和中蕉 6 号,南天黄和巴西蕉较差。从综合表现看,中蕉 3 号、桂蕉 6 号、中蕉 4 号和中蕉6 号表现较好,适合在广西种植并获得较高产量,南天黄和巴西蕉表现较差。香蕉不同品种的假茎高度、假茎和叶片数的月增长量与月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低温则抑制香蕉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4年生结果始期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无性系为材料,比较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修剪(T3)以及不修剪(CK)处理下无患子新梢萌发、生长与开花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修剪强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无患子无性系的新梢数量、新梢枝长和新梢基径。主成分分析显示,新梢数量(-0.3426)和新梢基径(0.7035)是影响无患子果实产量的主要因素,新梢数量和新梢基径影响了新梢的营养分布。经不同强度修剪后,无患子的新梢总数、开花枝数、开花枝率、结果枝数、结果枝率和果实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1、T2和T3的无患子无性系平均单株果实产量分别高出CK的4.99倍、7.28倍和1.54倍。可见,修剪可以有效调节无患子新梢的数量和质量并控制新梢营养的分布,对无患子幼林采用中度修剪,可提高无患子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12月期间,通过对南岭山地东部赣粤边境九连山地区的植物调查,新增4种江西省蕨类分布新记录,即针毛新月蕨(Pronephrium hirsutum Ching ex Y. X. Lin)、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 Rosenst.)、车前蕨(Antrophyum henryi Hieron.)、团羽鳞盖蕨(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新增5种广东省蕨类植物新记录,即无盖耳蕨(Polystichum gymnocarpium Ching ex W. M. Chu & Z. R. He)、东京鳞毛蕨[Dryopteris tokyoensis (Matsum. ex Makino) C. Chr.]、半岛鳞毛蕨(Dryopteris peninsulae Kitag.)、尾叶稀子蕨[Monachosorum flagellare (Maxim. ex Makino) Hayata]、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 (Luerss.) Nakai]。新增1个中国大陆蕨类新记录种,即台湾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castanea (Tagawa) Ching]。新增1个广东省蕨类新分布科,即冷蕨科(Cystopteridaceae Schmakov),新增1个广东省新记录属,即亮毛蕨属(Acystopteris Nakai),其中东京鳞毛蕨和车前蕨分别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为濒危种(EN)和易危种(VU),新记录的凭证标本存放于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馆(JNR)内,本文分别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采集地点、生长环境、分布地及与近缘种的主要形态区别;讨论冷蕨科和亮毛蕨属在广东省内被发现的地理区系意义,台湾金星蕨、团羽鳞盖蕨、针毛新月蕨、半岛鳞毛蕨、蓝色鳞毛蕨、无盖耳蕨、尾叶稀子蕨、针毛新月蕨、东京鳞毛蕨等新记录被发现的地理区系意义;提出分布于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蓝色鳞毛蕨在江西省被发现,更新了其在中国分布的最高纬度记录;提出新记录的发现可为研究该类物种的起源、扩散机制、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提供参考;提出中国特有种无盖耳蕨同时也为华南地区的蕨类新记录;提出上述新记录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大陆、江西省和广东省的蕨类生物多样性,建议当地对各种蕨类新记录,尢其是珍稀濒危蕨类新记录的生境状况、种群和群落特征进一步调查并进行动态监测,必要时采取适当的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良食味半糯粳稻由于食味品质优良,在长三角地区受到广大农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该地区优质稻米品牌打造的主力品种。为了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我们尝试通过生育期不同的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姊妹系间杂交的方法培育半糯粳稻新品种。【方法】以来源于武香粳14/关东194的中熟晚粳稻南粳46(全生育期165~170 d)与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全生育期150~155 d)互交,通过F2单株选择和F3~F5的优系选择,在F6获得了38个生育期不同(全生育期140~170 d)的半糯新品系。以亲本南粳46和南粳9108为对照,对新品系进行多年多点的比较试验及产量和抗性鉴定,分析新品系的淀粉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结果】绝大多数性状有超亲表现,且多数入选新品系农艺性状稳定快,食味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产量较高。其中,南粳9036、南粳9308、南粳9008已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5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各级区域试验。【结论】通过食味品质和综合性状优良、生态类型不同的半糯粳稻姊妹系间杂交,可以快速培育优良食味半糯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多数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其多样化的花朵、叶片和植株形态使其具有开发为极具我国特色的新花卉的潜力。近年来,国产苦苣苔科植物,尤其是报春苣苔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种登录权威——世界苦苣苔协会(The Gesneriad Society, GS)进行登录的报春苣苔属新品种日渐增多,而该属也有望得以被我国农业农村部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列入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但是目前报春苣苔属植物在国内外均无相关的DUS测试指南与标准,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开展。因此,本研究根据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DUS)测试的原理和技术规则,参考UPOV关于同科不同属的、源自不同国家的测试指南,结合资源现状,研制适用于我国报春苣苔属植物新品种测试的指南,对其适用对象、性状的选择与确定、性状分级、标准品种的选用和DUS判定标准进行详细研讨,为报春苣苔属植物新品种的授权提供测试技术的支撑,为极具我国特色的该类植物测试技术规程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考,为将这一类群的新品种培育、园艺化、产业化和新品种保护提供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8.
A perennial ryegrass/white clover sward, which had been grazed for over 2 years, was cut at 1-, 2-, 3- or 6-week intervals from 18 April to 28 November 1986. Two rates of fertilizer N application in spring, 0 and 66 kg N ha−1, were compared. Perennial ryegrass growth was studied in three 6-week periods, beginning on 18 April, 18 July and 17 October. Clover growth was studied in the same three periods and described by Fisher and Wilman (1995)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 50 , 162–171.
Applied N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ryegrass tillers m−2, the rate of leaf extension and the weight of new leaf produced tiller−1 and m−2per week. Increas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cuts reduced the number of ryegrass tillers m−2 and increased the rate of leaf extension, weight tiller−1and the weight of new leaf produced tiller−1week−1. Increas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cuts increased the weight of new ryegrass leaf produced m−2 where N had recently been applied, but otherwise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weight of new leaf produced m−2. Applying N favoured the grass in competition with the clover in every respect, whereas increas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cuts only favoured the grass, compared with clover, where N had recently been applied; where N had not been applied, the ratio of ryegrass tillers to clover growing points in the sward was very little affected by the interval between cuts.  相似文献   

19.
苎麻新品种“赣苎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井命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创制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种质,探索水稻育种改良新途径,助力广东丝苗米品牌建设。【方法】以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粤农丝苗(YNSM)与优质稻粤王丝苗(YWSM)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点编辑上述品种的香味基因Badh2,创制香稻新品系,随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定向导入GW7/GL7位点,系谱选育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种质。【结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两个香稻新品系yn-kobadh2与yw-kobadh2,其2-AP含量均极显著提高,达到239.39~440.79μg/kg,而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糙米外观品质、千粒重与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未受到显著影响;MAS技术结合系谱选育的方法成功选育两个丰产性好、籽粒长宽比超过4.3的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品系NWbadh2GW7-1与NWbadh2GW7-2,达到广东丝苗米品种关于香味与外观粒型的认定标准。【结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可精准、高效地创制新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