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在小麦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发现了二十多种近亲植物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体系,其中 T 型不育系是小麦杂优育种的主要基础材料。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T 型不育系在普通小麦品种群体中恢复系极少,T.timopheevi 胞质与大多数小麦核基因型互作造成不育系种子皱缩,增加了研究的难度。70年代  相似文献   

2.
芥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芥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CMSS9010、CMSJL44及其保持系S9010、JL55不同发育同期小孢观察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在减数分裂期无可见差异,在单核期不育系小孢子呈现败育特征,细胞质内容物减少,花粉壁四周出现空隙,整个小孢子停止膨大。成熟花粉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不育系花粉粒较小、干瘪、形态不规则,畸形花粉粒78%~89%。说明芥菜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3.
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白菜核不育两用系与玻里马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植株性状、育性、花器结构和花粉扫描电镜形态等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玻里马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生长势强于核不育两用系,其中不育株的生长势强于可育株,且分枝数也较可育株多.两用系不育株的花蕾松软,花朵花冠较小,花丝短缩,花药戟形、褐色无粉,花粉粒空瘪畸形.玻里马不育系花蕾瘦瘪,花瓣皱缩,花色较淡,花粉粒多瘦瘪.两用系不育株花粉败育比玻里马不育系要明显,而花药败育则相反.两用系可育株与玻里马保持系花粉粒都比较饱满,保持系的网脊细,网眼大.实验还表明,该玻里马不育系转育容易,在大白菜、塌菜中可以找到恢复系.  相似文献   

4.
选用 6个 T型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 5个恢复系配制了 30个 T质杂种和 30个相应的 A质杂种、选用 4个 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 2个 K型恢复系配制了 8个 K质杂种和 8个相应的 A质杂种、选用 6个普通品种配制了 5个化杀组合 ,以研究杂种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面团流变特性在 F1和 F2 中的表现。结果表明 :1胞质杂种 F1和 F2 籽粒蛋白含量均呈近正态分布 ;78%的组合 F1籽粒以超高亲为主 ,12 %的组合表现倾高亲 ;F2 籽粒以超高亲和偏高亲为主 ,约有 2 5%的组合表现近中亲。普通品种间的化杀杂种 F1籽粒以偏高亲和超高亲为主 ,F2 籽粒以近中亲和偏高亲为主。 2 T质杂种和相应 A质杂种的蛋白含量在 F1代差异不显著 ,但在 F2 代 T型胞质可显著提高籽粒蛋白含量 ;K型胞质可显著提高杂种籽粒 F1和 F2 的蛋白质含量。 3T型胞质可提高杂种小麦的面团流变特性 ;K型胞质使面团流变特性变劣。普通品种间的化杀杂种 F1和 F2 的面团流变特性都介于双亲之间 ,某些组合如早优 50 4×核生 2号组合的 F2 杂种表现倾高亲早优 50 4。  相似文献   

5.
Q型、AL型和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Q型、AL型和T型的 6个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分别与两个Q型恢复系、3个T型恢复系、印度圆粒小麦、密穗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圆锥小麦 -节节麦双二倍体各 1份进行测交。结果发现 ,印度圆粒小麦、密穗小麦和圆锥小麦 -节节麦双二倍体是这 3种不育系的保持系 ,而其余 6份材料则能很好恢复这 3种不育系的育性。表明Q型、AL型和T型不育系的恢保特性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6.
小麦异源细胞质效应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4种同核异质不育系在花粉碘染、游离氨基酸种类、败育期上的差异及其所配F_1恢复度的异同,4种胞质被分为3种类型:即S型和Y型、T型、SP型。S型和Y型胞质具有容易恢复且恢复度高的特点。S型细胞质对种子重表现出明显正效应,因而在三系育种中具直接利用价值。不育系与同核保持系在花药游离氨基酸上的最明显差异首推脯氨酸和天门冬胺,前者保持系远高于不育系,后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为了鉴定F型与其他小麦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类型之间差异。以F型不育系(FA1-1,FA1-2,FA2-1)、F型保持系、T、K、V型同核异质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冀5418’等为试验材料,用23对叶绿体和21对线粒体SSR分子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A与T、K、V、B型不育系的细胞质分属不同类别。FA与中国春(CS)的细胞质遗传相似系数为1.00,FA与FB细胞质遗传相似系数为1.00,表明其可能为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经典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原理有差异,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可能由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粳稻在小孢子收缩期,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形态结构类似。多数不育系的小孢子都得到发育,不同程度地充实有淀粉粒的花粉。同核异质的四种不育系单核大液泡期的小孢子出现呈同心圆状的复合膜状结构。与保持系明显不同。在野败型和野栽型不育系中,这种复合膜状结构比在BT型和滇型不育系中出现早且多。对成熟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保持系花粉粒圆球形,而不育系显示出不同程度不规则,镀缩的花粉粒,野败型和野栽型不育系出现明显凹陷的花粉粒,BT和滇型不育系中仍有部分圆型饱满的花粉粒。  相似文献   

9.
小麦粘型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世界各国对雄性不育杂种小麦的研究以提型不育系为主,提型不育系的最大弱点是恢复源少,培育恢复系的时间长。常胁等(1978)报道粘果山羊草(Ae.kotsyi)的胞质除引起小麦雄性不育外,没有其他副作用,也容易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恢复,认为是很有希望的雄性不育胞质。 为了探索粘型不育系的价值,笔者1982年春用引自中科院遗传所的粘果山羊草作母本,普通  相似文献   

10.
1988~1991连续四年在黑龙江省对小麦K、Ven型不育系的回交转育,打破了黑龙江省春麦区只有“T”型胞质不育的局面.实现了新“三系”配套,开拓了小麦杂种优势“多胞质”利用的前景;经测恢表明:黑龙江春麦对新型不育系一般都有恢复能力,但品种间有差异,初测恢复度变化在52%~93%之间。说明K、Ven型新不育系具有恢复源广的特点。新“三系”的配套、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AL型小麦三系的选育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小麦育种家对T型小麦不育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于T型不育胞质对小麦某些农艺性状仍有不良负效应和恢复源难找,恢复力不够强,且受多基因遗传控制等缺点,使得T型三系一直没能在生产上应用推广。自70年代人们提出“新三系”的概念以来,国内外有许多新的小麦雄性不育胞质被发现。作者从1981年  相似文献   

12.
不育系异交习性的差异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制种过程已成为制约三系杂交水稻推广的关键环节。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目的】研究5种水稻不育胞质类型和肥料调控技术对杂交水稻不育系异交习性的影响,为提高繁殖、制种产量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择野败型(W)、爪哇型(JW)、冈型(G)、K型(K)和印水型(YS)核质互作不育胞质构建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同氮肥调控处理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和繁殖产量,探索胞质效应对不育系异交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肥料调控机制。【结果】各同核异质不育系繁殖产量的提高主要由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加共同控制;JW型和W型胞质不育系在10 kg/667m~2氮肥施用条件下繁殖产量达到最高,分别达到259.20、244.04 kg/667m~2,GA、KA和YSA则需要18 kg/667m~2氮肥施用量其繁殖产量才可以达到250 kg/667m~2,但又会存在病虫害高发的风险。【结论】胞质效应及其与氮肥的互作对不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异交习性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氮肥水平对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繁殖产量的影响大于胞质效应,胞质效应主要影响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等异交习性。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现阶段提高产量的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效途径。小麦中目前除Timopheevi不育胞质(以下简称T型胞质)外,小麦属其它种及其近缘属多种胞质也先后应用于杂种优势研究,但只有T型胞质杂交小麦进入小面积试种和小规模推广阶段。目前T型胞质应用于生产的主要障碍是杂种粒少、秆高、产量优势不。大Wilson认为T型胞质对成熟期、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无明显付作用,但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生理差异;但另一些人认为T型杂交小麦杂种优势主要表现是营养器官体积增加,主要经济性状不存在明显杂种优势,T型胞质抑制恢复基因表达,因而主张放弃T型胞质;常协的研究认为不同材料反应不同。Roi和Doig认为T型胞质杂种籽粒瘪瘦和穗发芽呈伴性遗传。综上所述,T型胞质的利用价值及前景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T型胞质对杂种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来估价其利用价值。其二是探讨T型胞质对杂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相关性的影响,进一步摸索T型杂交小麦的生育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小麦新的不育类型,从普通小麦(T.aestivum L.)种内的一些品种和变种中,选取了10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材料,以77(2)—1为共同亲本,进行了正反杂交和正反回交,并对其后代进行了考查。考查结果发现77(2)—1和印度矮生(T.sphaer-ococcum Perc.)的正反杂交后代和正反回交后代育性表现显著不同。当以77(2)—1做母本与印度矮生杂交时 F_1代表现为低不育,F_2代的育性发生分离,可育与不育的比例呈3:1。用印度矮生做父本与其 F_1代连续回交,则 BC_1、BC_2和 BC_3的后代全为不育株,从此便成为新的稳定的 AS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由于新不育系是由栽培普通小麦的细胞质和印度矮生的核组配而成,故用此二变种名的第一个字母结合而命名为 AS 型。然而,反交结果大不相同。当以印度矮生做母本与77(2)—1杂交,F_1代表现育性正常,F_2代育性无分离,仍为全育。用77(2)—1做父本与其 F_1代连续回交,BC_1和 BC_2的后代也为全育。令人惊异的是:用反交 F_2代分离出来的性状与77(2)—1相似的可育单株,也能保持先正交、再回交后代中分离出来的全不育株,得到了全保持系。从上述初步结果可以看出:①栽培普通小麦种内某些品种或某些变种的细胞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在特定的质核搭配组合中对育性能产生质的差异。②利用这种分化,为在普通小麦种内找到稳定的新不育质源以创造新型三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K型和T型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形态与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光镜、电镜和酶细胞化学定位技术 ,比较研究了T型和K型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ATP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反应变化。结果表明 ,T型不育系花粉粒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粒后期 ,败育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从液泡膜开始 ,花粉粒败育与单核花粉粒时期细胞核和核仁中ATP酶活性的缺乏有关。K型不育系花粉粒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后期和三细胞时期 ,败育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从线粒体开始 ,花粉粒败育与花粉粒内壁的结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3个水稻主栽品种,于水稻孕穗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T型胞质(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如G新A等)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目前推广的13个主栽品种中,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个粳稻品种表现为高抗,5个籼型品种和1个粳品种高感条斑病。根据调查,在病区种植高抗品种完全可以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用胞质线粒体DNA电泳分析对玉米YⅡ—1型不育胞质归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为材料(自交系B77为核背景),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不育胞质YⅡ-1型、S群、T群、C群和正常可育胞持(N)的线粒体DNA,并经 糖凝胶电泳。试验结果初步表明:YⅡ-1型不育胞质线粒体DNA电科谱与S群有显著差异,酶切电泳图谱与T群不育胞质也有较大差别,与C群不育胞质有微小差异。因此,有待应用RFLP和RAPD技术对YⅡ-1不育胞质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同核异质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对八个同核异质系及其保持系进行了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察,发现了四种方式的败育,多发生于减数分裂期。绒毡层对小孢子发育起重要作用。细胞学观察可作为不育胞质分类的补充指标,新选G胞质与CMS—C,T,S三大类型有差异。败育方式看来主要决定于胞质基因和核相对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9.
细胞骨架与小麦雄性不育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化学杂交剂(CHA)诱导的雄性不育及成熟可育的花粉粒为材料, 用考马斯亮蓝R250显示细胞内微丝的方法,观察分析了3种类型花粉粒内微丝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成熟可育 花粉粒内微丝多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呈连续排列的网状结构且充满整个花粉粒;而其他两种不育花粉粒内,连续 排列的网状结构被破坏而呈颗粒状或短棒状结构,收缩集中分布于花粉粒中部,花粉粒周缘缺乏,且T型细胞质雄 性不育系的内微丝含量较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花粉粒的少。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的缺陷及克服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摸清无瓣油菜生长势较差,冬季低温心叶严重缺绿的缺陷及找到相应的克服途径,以育成的甘蓝型、白菜型和埃芥胞质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除甘蓝型胞质的甘蓝型无瓣油菜材料外,白菜型胞质和埃芥胞质的甘蓝型无瓣油菜均有大量品系生长势较差,冬季低温心叶严重缺绿的重大缺陷。不同胞质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品系无瓣性状的稳定性以埃芥胞质无瓣系最好,甘蓝型次之,白菜型较差,但相同胞质的不同材料间存在差异。全部胞质的无瓣材料均存在有瓣花朵从花序基部由下至上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开花后期上部花序开放的有瓣花明显增多。其中,又以白菜型胞质的无瓣系最明显,甘蓝型胞质稍次,埃芥胞质再次。无瓣隐性核不育系和正常有瓣的隐性核不育系都存在花序基部特别是主序基部死蕾现象,其死蕾花率基本相近,但不同年度有明显差异。闭蕾现象却只有无瓣核不育系存在,且较重,其比例高达28.6%~33.4%。无瓣隐性核不育系的不育株结荚结实均很差,较正常有瓣隐性核不育系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