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心果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心果花药由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4层)、绒毡层(1层)和造孢子细胞组成,药壁发育双子叶型,花药四室。雄配子体发育经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该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型,小孢子再经有丝分裂形成2-细胞花粉,成熟花粉为2-核花粉。花药壁层的变化是表皮在单核小孢子产生期消失,中层在四分体时消失,药室内壁在单核小孢子期径向延长成柱状纤维层;绒毡层在四分体期开始解体,为单核腺质绒毡层。花粉活力测定表明95.02%有活力;人工萌发实验表明花粉萌发率很低;同时观察花粉在柱头上自然萌发。  相似文献   

2.
土沉香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土沉香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土沉香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均正常;花药4室,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组成,分别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的类型为腺质绒毡层,药壁形成方式为双子叶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大多为四面体型,少数为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还利用扫描电镜对土沉香的成熟花粉进行了观察,发现成熟花粉呈球形,表面为具钝三角形投影的基柱所组成。萌发孔小,边缘不清晰,不易被观察到。  相似文献   

3.
以党参不同大小花蕾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党参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以期为党参生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党参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花粉母细胞分布为半圆形,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近圆形,花粉粒表面有6~7条萌发沟;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细胞组成;花药成熟后仅留表皮和药室内壁,中层与绒毡层细胞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番红-固绿染色方法,观察研究毛茛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毛茛每个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后期花粉囊变为2室;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属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属2-细胞型;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1层)、绒毡层(1层);绒毡层发育属分泌型。  相似文献   

5.
徐静  秦天才  张友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95-1197,1237
观察了盾叶薯蓣小孢子发生以及雄配子体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盾叶薯蓣雄蕊6枚,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基本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多为四面体形,偶为交叉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粒。在盾叶薯蓣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形成及花药壁发育过程中未见败育或其他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详细报导了金花茶小孢子囊、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幼嫩花药的横切显示花药的外侧由一层表皮,一层药室内壁,1-2层中层和一层绒毡层细胞组成,内为5-8个由孢原细胞转化成的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的发育具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绒毡层腺质;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在成熟时具二细胞。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粒为拟三孔沟的,小孔子壁形成时开始在绒毡层内切线壁出现的球状体到花粉粒成熟时仍有一部分附着于花粉粒表面。由小孢子母细胞到小孢子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花药,同一花药的不同花粉囊,甚至在同一个花粉囊内部显示不同步现象。在偏光显微镜下证实小孢子形成后细胞内开始有淀粉累积,生殖细胞形成时累积最多,到生殖细胞向营养细胞内移动时逐渐消失而转化为其它的贮藏物。染色体数目为h=x=15。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石蒜(Lycoris radiataHerb.)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花药由4个花粉囊组成,花粉囊壁包括表皮、药室内壁、中层与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片段和微核等现象。成熟花粉粒具有二核、三核和营养细胞中存在二核等异常现象。减数分裂异常和绒毡层细胞延迟退化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十字花科植物花旗竿的花药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旗竿每朵花6枚雄蕊,每个花药4个花粉囊;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近球形,属3-细胞型花粉粒并有3个萌发沟;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1层~数层)和绒毡层(1层);绒毡层发育属分泌型。  相似文献   

9.
详细报导了金花茶小孢子囊、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幼嫩花药的横切显示花药的外侧由一层表良、一层药室内壁、 1—2层中层和一层绒毡层细胞组成;内为5—8个由孢原细胞转化成的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的发育具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绒毡层腺质;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在成熟时具二细胞。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粒为拟三孔沟的;小孢子壁形成时开始在绒毡层内切线壁出现的球状体到花粉粒成熟时仍有一部分附着于花粉粒表面。 由小孢子母细胞到小孢子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花药,同一花药的不同花粉囊,甚至在同一个花粉囊内都显示不同步现象。 在偏光显微镜下证实小孢子形成后细胞内开始有淀粉累积,生殖细胞形成时累积最多。到生殖细胞向营养细胞内移动时逐渐消失而转化为其它的贮藏物。 染色体数目为n=x=15,  相似文献   

10.
选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红掌品种Pandola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红掌子房为二心皮、二心室,每个子房有2个直生胚珠,胚珠为双珠被,厚珠心,胚囊发育为廖型胚囊,成熟胚囊为八核七细胞胚囊,包括2个助细胞、1个卵细胞、2个极核、3个反足细胞,其中反足细胞有退化趋势;红掌花药4室,每侧有2个花粉囊,花药壁从外至内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变形绒毡层类型,小孢子减数分裂类型为连续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粒;红掌大小孢子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状态可以由花梗与叶柄的长度比、苞片与花梗的夹角和苞片的颜色来辅助判断。  相似文献   

11.
金银花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彦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241-3242
在5种食用油脂中添加适量的金银花乙醇提取物,测定不同时间的油脂过氧(POV),研究了金银花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金银花对菜籽油、花生油、酥油、色拉油、羊油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蚬壳花椒组培苗的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及不同的培养条件对蚬壳花椒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为最适培养基;单独使用6-BA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配合生长素使用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诱导蚬壳花椒愈伤组织的较优激素组合为6-BA 0.5 mg/L NAA 1.5 mg/L 2,4-D 0.1 mg/L,诱导率达65.72%.在蚬壳花椒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2,4-D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培养过程中,以暗培养14 d为最适暗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蚬壳花椒组培苗增殖的最优培养方案,对影响组培苗增殖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1.0mg/L6-BA,0.05~0.1mg/LNAA和使用添加物D对增殖影响显著,但不同浓度差异不显著.对各单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MS 0.5mg/L6-BA 0.05mg/LNAA 添加物D1.0mg/L为蚬壳花椒增殖的最适培养基,增殖系数可达到4.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建立‘黄花倒水莲’离体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黄花倒水莲’嫩茎为外植体,经不同方法消毒后,接种于MS+6-BA 2.0mg/L+NAA 0.05mg/L的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发生,继而将不定芽接种在附加不同种类及浓度外源激素的培养基进行培养,根据增殖和生根情况,筛选适宜的‘黄花倒水莲’增殖及生根培养基;然后将生根试管苗移栽于不同的基质中,依据成活率,确定其最佳炼苗基质.【结果】用75%酒精消毒10s,0.1%升汞消毒15min获得了较好的消毒效果,污染率低至3.15%;适宜‘黄花倒水莲’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 0.05mg/L,增殖系数为5.50;在1/2MS+IBA 0.1mg/L+NAA 0.3mg/L+0.2g/L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中,其生根率可达96%;‘黄花倒水莲’试管苗炼苗的最佳基质为红壤∶腐殖土∶珍珠岩=1∶1∶1,成活率为94.5%.【结论】成功建立了‘黄花倒水莲’离体快繁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解除蚬壳花椒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有效方法,提高蚬壳花椒种子萌发率。方法:以恒温4益、恒温25益、变温(先4益层积35 d,后25益层积35 d)湿沙层积70 d处理蚬壳花椒种子,每隔7 d进行1次取样,测定种子内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分析各处理解休眠效果,探索最佳层积温度。以层积处理后的种子用不同发芽基质(湿沙、草炭、珍珠岩、土壤)进行拌种处理,探索最适宜发芽基质。结果:变温层积可以有效解除蚬壳花椒种子休眠;草炭拌种可以大幅提高种子萌发率到68%。结论:变温层积可以加速蚬壳花椒种子内营养物质的水解,提高种子内酶活性,促进种子内生理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来舟林业试验场24年生伯乐树人工林的样地调查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伯乐树人工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在6、8年时达到最大值,而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20年;胸径与树高的连年生长量曲线和平均生长量曲线分别相交于7-8和8-10年,树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晚于胸径,...  相似文献   

17.
清香木为阳性树种,萌发力强,生长缓慢,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抗性较强,是石漠化地区进行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嫩叶呈红色,光亮,叶形精致,树形优美,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工程中。  相似文献   

18.
玄参光合日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玄参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特性,为玄参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不同时段、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下的净光合速率,以及环境因子对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结果]玄参的光响应曲线为一单峰曲线,玄参光饱和点为1 624μmol/(m2.s);光补偿点为21.16μmol/(m2.s)。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典型的"午休"现象。经相关性分析,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温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玄参为阳生植物,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和蒸腾速率是影响玄参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红豆树老林分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物种种类相对较少,红豆树、榕冬青、青冈栎、苦槠4个树种在乔木层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四者是红豆树群落的主要共建种;木荷、朴树、樟树、米槠、广东润楠、南岭黄檀6个树种的重要值分别为4.0、6.1、6.1、3.2、3.1、3.0,在红豆树群落中的生态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相差不大。红豆树在群落中处于乔木上层,为林中霸王木,具有较显著的相对优势度,成林后对光照条件的竞争具有绝对优势。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的垂直层次结构中,上层木为红豆树和米槠,中层木为榕冬青和青冈栎,苦槠、木荷、朴树、樟树、广东润楠、南岭黄檀为下层木。红豆树在群落中的水平层次地位最高,榕冬青、青冈栎、米槠次之。乔木层中处于上层地位的4个树种在灌木层中,其幼树的重要值仍然位居前列,红豆树、青冈栎、苦槠、榕冬青的重要值分别为7.94、5.94、2.57、2.48。可见红豆树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仍然以红豆树、青冈栎、榕冬青、苦槠为主要共生结构,在无干扰状态下红豆树群落能够实现自然更替。  相似文献   

20.
檫树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檫树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表明,檫树在2年生前生长较为缓慢,2年生后生长迅速,其树高、胸径、材积连年生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第四年、第三年和第八年,数量成熟期为20年。在现行造林密度条件下,6-8年、16年生时进行适当的间伐是非常必要的,而16年左右需再次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以满足林木对营养空间的充分利用。如在培育过程中,未采取任何调节林分密度措施,则16年生后可采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