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吉林农业科学》2017,(6):45-48
为安全疏散蝌蚪至变态池,通过对变态幼蛙进行辅助喂养,提高幼蛙存活率以实现增产的目的,利用增氧试验对不同变态期蝌蚪的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了幼蛙耐饥饿极限,用2日龄蝇蛆对幼蛙进行辅助喂养试验,观察辅助喂养效果。研究表明双氧水配制的增氧液能够提高水中溶解氧浓度,有利于蝌蚪安全运送;疏散变态蝌蚪的有利时机是进入变态期后未长出前肢时进行;完成变态的幼蛙耐饥饿极限天数是6~8 d,利用2日龄蝇蛆辅助喂养能够提高幼蛙存活率并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2.
3.蝌蚪饲养 (1)蝌蚪池。池形不拘,但要规整,面积以10-30平方米为宜。池壁用水泥抹光,池中央建3~4个面积1平方米、高出水面1-3厘米的露水平台(又称幼蛙岛),供蝌蚪变态后登陆栖息,以防刚变态的幼蛙因长时间溺水而死亡。池水水深20~30厘米,以不淹没幼蛙岛为准。进、排水口安装防逃栅。为适应蝌蚪喜阴怕光的生活习性,可在池顶加罩黑色遮阳布。  相似文献   

3.
4.幼蛙的饲养幼蛙饲养是指蝌蚪完全脱尾变态后(体重约5~6克)饲养至体重达20克左右幼蛙的这一时段。(1)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为长方形,面积以5平方米左右为好。池内水陆各半,一端是幼蛙栖息的水体部分,水深20厘米,面积占全池面积的50%左右,池内常年保持微流水,进、排水口安装防  相似文献   

4.
利用塑料大棚缩短牛蛙冬眠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北地区,将牛蛙的幼蛙及蝌蚪放养在塑料大棚内的池塘里与在自然条件下越冬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幼蛙生长期延长了82d,成活率提高了17.5%,整个越冬期内净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净增重率为274%;蝌蚪的生长期延长了95d,成活率提高了8.9%,净增重差异也极显著(P〈0.01),净增重率为230%;有12.6%的蝌蚪在越冬后期发生了变态。  相似文献   

5.
陈瑜 《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40+343
介绍了虎纹蛙健康养殖技术,包括环境条件要求、种蛙选择与培育、蝌蚪孵化与培育、幼蛙及成蛙养殖、越冬期管理、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虎纹蛙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多疣狭口蛙的两性异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和比较采白昆明东北郊的131只成年多疣狭口蛙Kuloula verrucosa标本(72059旱),同时野外观察雌雄蛙的伏卧姿势、运动方式和繁殖行为.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吻长、鼓胰直径、内脏突长、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7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对与体长相关的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雄蛙前臂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雌蛙,雌蛙后肢全长和足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雄蛙.雄蛙的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均大于相同体长雌蛙的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繁殖期雄蛙前肢内侧及胸腹部布满分泌物,雌蛙元.雄蛙为2/3蹼,雌蛙约为1/3蹼.雄蛙具单咽外声囊,雌蛙元.雄蛙肛郝疣粒大而光滑,雌蛙肛部疣粒细长而尖.  相似文献   

7.
三、蝌蚪饲养1.蝌蚪池池形不拘,但要规整,面积10 ̄30平方米。池壁用水泥抹光,池中建3 ̄4个面积为1平方米、高出水面1 ̄3厘米的露水平台(又称幼蛙岛),供蝌蚪变态后登陆栖息,以防变态的幼蛙长时间溺水死亡。池水深20 ̄30厘米,以不淹没幼蛙岛为准。进、排水口安装防逃栅。池顶加罩黑色遮阳布。2.放养前的准备蝌蚪池建成后,清除池底淤泥,铺上干净的河沙,灌水浸泡2周左右,期间灌、排水冲洗3 ̄4次。放养前7 ̄10天,用生石灰(120毫克/升)、高锰酸钾(20毫克/升)或漂白粉(10毫克/升)进行带水消毒。3.蝌蚪放养蝌蚪孵出4~5天后,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此…  相似文献   

8.
<正>黑斑蛙俗称"青蛙""田鸡"。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雄性略小,雄蛙体长62厘米,雌蛙体长74.4厘米。成蛙体重一般60~100克,雌蛙身体显著大于雄蛙。黑斑蛙成蛙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洞穴中,深10~17厘米。次年3月中旬出蛰,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每个卵块有卵2000~3500粒,多浮于水面,卵径1.7~2.0毫米。蝌蚪体笨重,尾肌弱,尾鳍发达,尾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桑植趾沟蛙(Rana sangzhiensis)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雌、雄蛙间的主要性状比值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雌、雄蛙间头长/头宽差异极显著,头长/吻长差异显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鲜重含量分别为80.09%,18.1%,0.5%和1.1%,与牛蛙、青蛙等相近,粗蛋白含量明显高于中华鳖、鳜鱼等名贵水产品,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中华鳖、带鱼、猪肉和鸡蛋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蛙种,具有较好的养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黑斑蛙繁殖期血液中性激素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繁殖期血液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排精、排卵的关系,赤斑蛙每年清明前后产卵,产卵季节雄蛙血液中睾酮和雌蛙血液中雌二醇含量匀较高,四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繁殖季节过后,性激素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大蟾蜍幼体的热适应特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应用温度梯度槽对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进行了研究。大蟾蜍蝌蚪期的最适温度为(15.77±2.21)℃,变态期为(24.26±2.88)℃,幼体期为(27.62±2.58)℃。在每一个发育期,幼体都有2个最适温度峰值,这一结果与最适性模型的预测完全一致。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282.521,P<0.001,df=2,N=150)。蝌蚪期的最高逃避温度为(32.45±1.25)℃,变态期为(35.11±1.29)℃,幼体期为(37.83±1.72)℃。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逃避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F=119.585,P<0.001,df=2,N=90)。蝌蚪期的最高致死温度为(36.56±1.3)℃,变态期为(38.45±1.53)℃,幼体期为(39.96±1.39)℃。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致死温度存在显著差异(F=35.372,P<0.001,df=2;N=60)。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抗虫棉Bt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转Bt基因抗虫棉 33B为材料 ,利用ELISA检测方法 ,通过对棉株不同发育时期和同一时期的不同组织或器官Bt晶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Bt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棉株生育进程的推进和株体的老化 ,Bt晶体蛋白含量随着植株体内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逐渐降低而降低 ,而Bt基因的表达强度从苗期到蕾期随着棉株营养生长的加快而呈上升趋势 ,至蕾期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减弱。不同组织或器官Bt晶体蛋白的含量也有较大差异 ,表现在幼嫩组织或器官的含量较高 ,成熟组织或器官次之 ,衰老组织最低。这说明Bt基因表达强度的减弱和Bt晶体蛋白含量的降低是转Bt基因抗虫棉生育后期抗虫性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油棕雌、雄花序的发育规律及在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水平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油棕花序性别分化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取油棕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测量其长度和质量,制作石蜡切片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组织学特点。【结果】油棕花序的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雌雄未显性期和雌雄显性期,且雌雄未显性期发育时间比雌雄显性期长得多,约占总时期的80%。雌雄未显性期与雌雄显性期间存在一个花序长度和质量呈指数式迅速增长的时期,即花序发育指数增长期(EGSI)。油棕花性别分化之初,花序开始迅速发育,进入EGSI。油棕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雌花有一个两性期阶段,由一个有功能的雌花及两侧的伴随雄花组成,伴随雄花选择性败育,雌花成为单性花;而性别分化后,雄花不存在两性期阶段,直接进入单性期阶段。油棕雌、雄花序每个小穗轴上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明显不同,雄花花原基的数量远多于雌花花原基,具有数量级差别。【结论】油棕花序发育过程中存在EGSI。幼嫩雌、雄花序的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显著不同,根据花原基分生组织的数量可判断尚未从叶片基部露出的幼嫩花序性别。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养殖实验和摄食过程摄像技术,首先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幼蟹、早期成蟹,亚成体和成体的摄食行为差异,评价了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河蟹的摄食行为、摄食响应时间和摄食率差异,然后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河蟹对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和螺蛳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1)河蟹的摄食行为可分为探索、定位、试探和摄食这4个阶段,其中探索和摄食耗时较长。(2)就探索阶段的耗时和摄食响应时间而言,幼蟹和早期成蟹的雌体显著短于雄体,而亚成体和成体阶段雄体显著短于雌体。(3)就摄食而言,各发育阶段雌体的摄食耗时均高于雄体。(4)就摄食率而言,河蟹摄食率随着发育阶段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雌雄蟹间无显著差异。(5)就不同饵料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蟹对不同饵料的首次摄食频率从高到低顺序均是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螺蛳。(6)雌、雄成蟹对冰鲜鱼和配合饲料的摄食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玉米和螺蛳。综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河蟹的摄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亚成体阶段是雌、雄河蟹摄食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成蟹优先摄食冰鲜鱼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温度对福寿螺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的影响,找出其种群繁衍的最适宜温度,为研究福寿螺成灾机理及灾害预警积累基础材料。【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不同发育阶段的福寿螺,考查其存活率、生长发育速度、产卵量及摄食量。【结果】幼螺及成螺在15~20℃中存活率最高,达90%以上;幼螺体重增加率、成螺产卵量、卵孵化率均以30℃饲养的最高;幼螺的平均最大摄食率在30℃时最高,成螺则在35℃时最高;福寿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9℃,有效积温为137.41℃·d。【结论】30℃为福寿螺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由于个体小、繁殖快等特点,极易产生抗药性,论文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讨二斑叶螨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旨在明确二斑叶螨对混剂的多重抗性机制,为该螨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度(25±l)℃,相对湿度60%±5%,光周期L﹕D=16 h﹕8 h的室内条件下,于盆栽豇豆苗上饲养不接触任何药剂的二斑叶螨敏感品系(SS)和用螺螨酯、甲氰菊酯、阿维菌素以其单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汰选浓度混合连续汰选的多重抗性品系(Mp-R);Mp-R品系用药4-5次待其种群扩增后,参照FAO推荐的叶片残毒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一次,计算其LC50,求出抗性倍数(RR),并记为一个汰选周期;连续汰选3个周期后,逐渐增加汰选浓度,用PoloPlus软件求其毒力回归方程、LC50、抗性指数及卡方值;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选育50代的二斑叶螨SS与Mp-R品系卵、幼螨、若螨、雄成螨、雌成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s)、多功能氧化酶(MFOs)的活性,以ELFn为内参基因,采用RT-qPCR技术以比较Ct值的方法计算二斑叶螨Mp-R品系中10个与抗性相关的解毒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在室内经50代抗性选育,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及螺螨酯的LC50分别达到1 103.55、5 993.33和2 345.62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603.03、167.65和51.77倍。卵中Mp-R品系MFOs比活力显著高于SS品系,GSTs、CarEs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其他发育阶段Mp-R品系的GSTs、CarEs比活力显著高于SS品系,MFOs比活力则差异不显著;Mp-R品系雌成螨的GSTs、CarEs比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卵的MFOs比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与敏感品系相比,二斑叶螨TuGSTd05、TuGSTd06与TuGSTd09基因表达量在Mp-R品系各发育阶段显著上调1.80倍以上,TuGSTd01表达量在若螨期显著上调1.63倍,其他发育阶段差异不显著;CYP392E10表达量在卵中极显著上调5.87倍,幼螨、若螨阶段显著上调2.15倍和2.09倍,成螨阶段表达量差异不显著;CYP392A6在卵、幼螨与若螨阶段表达量均显著上调1.89、1.64和1.59倍,在成螨阶段表达量差异不显著。CYP392A16在各发育阶段均极显著上调,卵中上调6.97倍,幼螨中上调8.20倍,若螨中上调8.88倍,雄成螨上调7.34倍,雌成螨上调8.59倍。CYP392D 8在卵、幼螨和雄、雌成螨中表达量均显著上调2.18、2.00、2.03和2.41倍,在若螨阶段表达量差异不显著;TuCCE35在若螨及雄、雌成螨中表达量显著上调1.58、1.86和2.65倍;TuCCE36在卵和雄、雌成螨中表达量显著上调1.73、1.89和2.14倍。【结论】与敏感品系相比,二斑叶螨Mp-R品系10个与抗性相关的解毒酶基因表达量在其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CYP392A16表达量在各发育阶段上调较大,可能参与了二斑叶螨多重抗性的形成;其余基因表达量均未见大幅度上调,这些基因是否参与了对3种药剂的代谢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机体生长主要受到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GHRH-GH-IGFs)生长轴调控,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是生长激素(GH)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传导因子。实验特异性扩增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IGFⅠa基因的5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内含子1、内含子3和内含子4)。通过比对10尾建鲤的序列,共找到SNPs位点8个。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5个家系共372尾建鲤的内含子1_C175G,12个家系共987尾的内含子1_A993G和内含子4_A511C 3个位点。内含子1_C175G雌雄个体均以GG型频率为最高,分别是0.44和0.43;此位点在幼鱼和成鱼时期与雌、雄建鲤增重均无相关性;内含子1_A993G雌雄个体均以AG型频率最高,分别是0.76和0.72;此位点在成鱼阶段与雄性建鲤增重呈显著相关(P<0.05);内含子4_A511C在雌雄个体中均以CC型频率最高,分别是0.48和0.47;其在幼鱼和成鱼阶段均与增重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本次试验表明在建鲤体内,IGFⅠ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量不同,且处于同一生长阶段的雌雄个体间的表达也存在差异。内含子1_A993G、内含子4_A511C均与建鲤增重存在相关性,可以考虑作为建鲤分子育种的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洲大蠊耐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由低到高依次为:20日龄卵、高龄若虫、雌虫、雄虫、低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不同发育阶段冰点由低到高依次为:低龄若虫、20日龄卵、雄虫、雌虫、高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随其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在0、2、5、8℃亚致死低温下,低高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存活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延长,不同虫期存活时间为: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虫>雄虫.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寒力为:高日龄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虫>雄虫.可见,卵、若虫期可能是温带地区越冬虫态.  相似文献   

19.
以原鸡滇南亚种(父本)与原鸡(母本)、茶花鸡(母本)、绿耳乌骨鸡(母本)、楚雄麻鸡(母本)不同组合F1代为研究素材,分析比较了其常规肉质性状和基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宰后45 min,原鸡杂交F1代胸、腿肌pH值显著低于纯种原鸡(P<0.05),宰后24 h pH值与宰后45 min相比呈下降趋势,纯种原鸡下降最为明显;胸、腿肌系水力、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肌纤维直径(密度)等指标在不同组合间多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就营养成分而言,胸、腿肌水分含量及胸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合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原鸡(父本)与茶花鸡(母本)杂交F1代、纯种原鸡腿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胸肌及腿肌的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不同组合间存在差异,且多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总体而言,原鸡(父本)与茶花鸡(母本)肉质特性杂种优势较大,原鸡(父本)与楚雄麻鸡(母本)杂种优势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