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178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46篇
  31篇
综合类   1605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1614篇
畜牧兽医   2403篇
园艺   126篇
植物保护   23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6篇
  1975年   24篇
  1974年   17篇
  1973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榕树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对果蔬和园林植物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为满足开展检疫处理、防控、生物学和生理学等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南瓜为饲养材料,在室温条件下(26±1℃,RH 65%±5%)观察榕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与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榕树粉蚧具有典型的雌雄二型现象。雄虫主要经历卵、12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阶段;雌虫经历卵、13龄若虫、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阶段,其发育历期(mean±SE)分别为8.51±0.03 d、9.79±0.09 d、7.46±0.10 d、6.52±0.11 d、12.13±0.11 d、8.16±0.11 d,世代发育历期54.4±0.25 d。雌成虫产卵量483651粒,平均550.87±51.07粒,卵期711 d,孵化率95.19%±0.75%。该研究结果表明榕树粉蚧繁殖能力强,应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控制稻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高温是制约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了解35℃高温驯化获得的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NR品系)的生防潜力,对不同温度下该品系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主卵选择、产卵量以及极端高温胁迫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与未经高温驯化的稻虱缨小蜂品系(HZ品系)相比,20℃时,NR品系雄蜂的发育速率显著高于HZ品系,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卵-幼虫中期和蛹期的发育时间明显缩短。NR品系在高温下能维持正常的产卵能力,35℃下NR品系产卵量仍能达到18.80粒/雌。NR品系有更强的耐极端温度的能力,50℃下NR品系雄蜂的热击倒时间为15.19 min,比HZ品系雄蜂长3.03 min。补充不同营养对NR品系的产卵量存在影响,35℃条件下补充10%蔗糖既能延长其寿命,也能提高产卵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驯化得到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在35℃高温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寄生能力,具备适应稻田夏季高温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褐黄血蜱是我国中东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优势蜱种,其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于该蜱偏好于侵袭野生动物,尤其是刺猬,故长期被忽视。该论文对褐黄血蜱产卵和孵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褐黄血蜱卵呈椭圆形,其大小约535.63μm×361.56μm,重量0.064 mg。26℃~30℃均是褐黄血蜱产卵的适宜温度,在这些温度下,雌蜱产卵量与体重有正相关关系;产卵过程受培养温度、雌蜱体重影响较大。在26℃~30℃下,孵化温度升高则孵化时间缩短。32℃不是孵化褐黄血蜱卵的最适温度。研究温度对黄血蜱产卵和孵化的影响,对建立实验种群、开展试验研究和防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种蛙选择优选种蛙是做好棘胸蛙人工繁殖的关键。种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把握好时机,棘胸蛙种蛙的选择和运输一般在冬季冬眠之后进行最好,保证种蛙有足够时间适应新环境,减少应激反应,如果在春季选种和运输,将会影响当年的产卵率和受精率.  相似文献   
5.
1克伦生葡萄优点1.1卫生一般葡萄汁多,一旦一个果破裂,果汁就会沾染很多果,在存放过程中果汁会招引很多喜食甜食的小虫如果蝇、苍蝇等,特别是放置时间一长,这些小虫会在葡萄内大量繁殖,极大地影响果实品质。不仅如此,这些多汁的葡萄在果园中生长时会招引大量雌果蝇在成熟破裂的葡萄果上产卵,一旦买回家,在适宜条件下,虫卵孵化变成果蝇。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实蝇在同一生境中能为害同一寄主,为明确南瓜实蝇和瓜实蝇成虫种间互作关系。实验室条件下,在4种寄主植物上以不同的种群数量单独或混合饲养南瓜实蝇和瓜实蝇成虫,研究2种实蝇种群单雌产卵次数的变化情况,分析2种实蝇的生殖能力竞争。结果表明:在南瓜实蝇和瓜实蝇混合种群中,南瓜实蝇和瓜实蝇雌成虫在4∶12、6∶10和8∶8的种群比例下,南瓜实蝇在4种寄主上的产卵次数均大于瓜实蝇;在南瓜实蝇单一种群和两种实蝇混合种群中,南瓜实蝇雌成虫数在南瓜上为6和8头、在苦瓜上为8头、在冬瓜上为4和8头、在黄瓜上为4头时,单一种群中南瓜实蝇单雌产卵次数显著小于相同个体数的混合种群;在瓜实蝇单一种群和两种实蝇混合种群中,瓜实蝇雌成虫数分别为4、6、8、10和12头时,4种寄主上单一种群瓜实蝇单雌产卵次数与相同个体数的混合种群无显著差异。混合种群中南瓜实蝇在4种寄主上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竞争优势,而瓜实蝇则无明显影响;南瓜实蝇和瓜实蝇分别对南瓜和黄瓜有明显的嗜好。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南瓜实蝇与瓜实蝇成虫的产卵选择性及种间竞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家禽种蛋孵化出苗后蛋壳(不含内外壳膜)循环再利用效果,将孵化出苗后蛋壳与壳膜进行了高效消毒与粉碎分离,通过蛋壳不同比例替代常用饲粮生产使用的石粉,应用于土杂三黄鸡生产。结果表明,在45 d、60 d、75 d各组的总体重及不同期间各组的增重率、料肉比、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蛋壳可完全替代基础饲粮中石粉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蛋壳质量对鸡蛋的运输、贮存及孵化等过程至关重要。为深入探讨孵化前、后种蛋蛋壳的微观结构变化,寻找提高绿壳鸡蛋出雏率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10枚绿壳鸡蛋种蛋,分别采集孵化前(A组)、常规孵化后(B组)、孵化后期5%醋酸喷洒处理(C组)的蛋壳各5枚,用扫描电镜分析蛋壳超微结构。结果显示,B、C组孵化后蛋壳的内表面已无网状结构的壳膜蛋白纤维,可见裸露的蜂窝状乳突椎体。在蛋壳横断面上,B、C组孵化后蛋壳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76.3、275.4 μm,均显著低于A组。其中,有效层厚度3组间差异不显著;而乳突层厚度B、C组显著低于A组,乳突单元比较松散,椎体顶部几乎崩解消失。与孵化前A组蛋壳相比,B、C组孵化后蛋壳的晶体层变得疏松,表层角质层已不见。常规孵化(B组)蛋壳的外表面粗糙,裂隙宽而浅;喷醋处理(C组)蛋壳的外表面有层状醋酸钙堆积,凹凸感明显。本研究表明,孵化后蛋壳厚度变薄并显疏松,特别是乳突层厚度显著减小。孵化后期喷醋处理使种蛋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对提高绿壳鸡蛋的出雏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相同浓度PEG对不同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了研究相同浓度PEG-6000在23℃时对不同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种子引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浓度为40%的PEG-6000分别对甜菜种子TD701(2017年)、TD703(2016年)、TD801(2015年)、TD301(2014年)进行处理,浸泡时间为24h、48h、72h,对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进行测定。[结果]结果显示,处理24h时,萌发效果较好的材料为TD701(2017年)和TD801(2015年)。处理48h时,萌发效果较好的材料为TD701(2017年)和TD703(2016年)。处理72h时,TD701(2017年)、TD703(2016年)和TD801(2015年)的萌发效果较好。综合比对,24h处理后的TD801(2015年)的发芽势最高,24h处理后的TD801(2015年)的发芽率最高,48h处理后的TD703(2016年)的发芽指数最高,48h处理后的TD703(2016年)的活力指数最高。[结论] 结果表明处理时间不同,种子贮藏年限不同对甜菜种子的萌发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弄清其入侵生物学特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内设置6个温度(17、22、27、32、37、42℃)饲养草地贪夜蛾,测定其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及繁殖力等,探究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2℃条件下仅能短暂存活,在17~32℃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其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条件下世代历期和幼虫期分别为(58.73±1.46)d和(21.79±1.03)d,37℃条件下则分别仅为(22.57±0.84)d和(11.12±0.31)d。成虫寿命在17~27℃范围内差异不大,之后随温度升高而缩短,37℃下成虫寿命仅为27℃下的1/4左右,且在该温度下成虫无法正常羽化,雌成虫不产卵。17~32℃下雌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期则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延长,平均单雌产卵量在27℃下最高,为(565.50±143.40)粒。说明温度升高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缩短,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幼虫取食量增大,对作物的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