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在不同饲喂方式和温度条件下,观察我国北方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甘肃株的生活史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试验蜱分组后置于不同饲喂方式和温度下,待其发育到下一阶段,叮咬实验动物,连续调查其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完成一个世代需101 d~148 d。成年饥饿雌蜱吸血期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缓慢吸血和快速吸血;经兔体叮咬的成年雌蜱其饱血体重小于羊体。不同饲喂条件下长角血蜱饱血体重、产卵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幼蜱、若蜱的蜕变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饱血雌蜱处于发育阶段时,产卵前期、产卵期及卵的孵化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6℃~30℃条件下长角血蜱产卵量没有变化,利于蜱的存活;4℃以下和45℃以上饱血蜱及其后代不能存活;16℃以下蜱的发育周期延长。结果表明,长角血蜱为三宿主蜱;雄蜱可以帮助雌蜱吸血;在羊体上的吸血能力优于在兔体上的吸血能力;温度对长角血蜱的发育繁殖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草原革蜱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在20℃~25℃室温条件下,饱血雌蜱卵前期为3~8天,产卵期为35~40天,日均产卵量为240枚,总产卵数达8000~9200枚。蜱卵经18~20天孵化为幼蜱,幼蜱活动力较强,能积极寻代宿主;幼蜱在小白鼠体表因3~5天离开,在隐蔽处不动,经7~10天蜕变为若蜱,若蜱不吸同一宿主的血液,另找其他幼物吸血。  相似文献   

3.
麻点璃眼蜱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幼蜱至若蜱置于牛体或兔体、成蜱置于羊体摄食;若蜱蜕化、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在28℃、相对湿度约80%的培养箱中完成。在此条件下,对从甘肃省永靖县羊体获得的麻点璃眼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研究。试验证实,该种蜱为二宿主蜱,一个生活周期需要经过幼蜱、若蜱、成蜱和卵4个发育阶段。幼蜱5-7d饱血,蜕化为若蜱后不离开前一变态期蜱的寄生部位,继续在宿主体上叮咬吸血,经14-24d若蜱饱血脱落。若蜱蜕化期为18-63d,平均40.5d。雌蜱饱血需8-16d,平均12.0d。雌蜱产卵前静止期6-43d,产卵期16-29d,平均22.5d。卵经20-41d孵出幼蜱,平均31.5d。该种蜱在实验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91-226d。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褐黄血蜱的带菌情况及其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褐黄血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细菌16S r DNA V3区,经DGGE电泳回收DGGE 16个优势条带,并选取其中13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选取条带分别与立克次氏体属、柯克斯氏体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大肠杆菌属等高度相似。采用传统细菌学方法,从中肠内容物培养分离到2株细菌,经鉴定其中1株为蜡样芽胞杆菌。对各地区褐黄血蜱半饱血雌成蜱和吸血雄成蜱中肠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带菌情况基本相同,但饱血雌成蜱3个地区间具有较大的差异;而饱血雌蜱和其它两种状态下的蜱肠道菌群也有差异。贝纳柯克斯氏体、菊欧文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软腐果胶杆菌是褐黄血蜱中肠内的优势菌。本研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褐黄血蜱中肠内容物,为蜱传播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实验室内,在相对湿度基本相同(90—94%)、温度不同(14.8—17.4℃、25℃、30℃)的条件下,对采自自然草场上的青海血蜱饥饿成虫,在羊体上吸饱血后,进行了:产卵前期及产卵期、卵期、幼虫吸血期、幼虫蜕变期、若虫吸血期、若虫蜕变期、雌虫吸血期等的试验观察。结果得出其生活史较长,一个世代平均需要525.9—265.9—211.8天。并对性别比例、各期饥饿虫体的寿命和量度,做了观察记载。青海血蜱除邓国藩描述的与日本血蜱在形态上不同外,在生物学特性上也有差异,前者较后者产卵数少而各期虫体的吸血和蜕变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明褐黄血蜱卵内蛋白组分,揭示蜱胚胎发育中的关键营养物质,为筛选可干扰胚胎发育的抗原分子奠定基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新鲜褐黄血蜱的卵蛋白成分进行分析,基于该蜱的唾液腺转录组翻译文库、中肠转录组翻译文库和Uniprot数据库对各蛋白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褐黄血蜱卵黄蛋白提取液中检出特异性肽段221条,由此鉴定蛋白53种,其中高可信蛋白12种,能够确定的功能蛋白有肌动蛋白(actin)和卵黄蛋白原Ⅱ(vitellogenin 2,Vg-2),且Vg-2与卵黄蛋白(vitellins, Vn)一级结构相同。蜱卵原生质所含蛋白较少;Vg-2是蜱卵内存在的唯一一种卵黄蛋白原。  相似文献   

7.
将实验室培育的“洁净”长角血蜱的幼虫、若虫、成虫及微小牛蜱的幼虫,先后分别释放到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牛体上不同部位事先粘贴好的布袋中,使其自行叮咬吸血。待饱血脱落后亦分别收集,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蜕皮或产卵孵化。而后用不同世代和各变态期的蜱,分别叮咬感染除脾和非除脾健康易感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当代若虫和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没有传播能力,幼虫和若虫吸入的病原亦不能经卵传递;饱血雌虫吸入的病原可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都具有传播能力。次代感染幼虫经兔体后的若虫和成虫也具有感染力。 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该种病原。  相似文献   

8.
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的敏感度和对雌蜱产卵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1~1992年在福建省研究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各变态期的敏感度和对饱血雌蜱产卵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蜱对溴氰菊酯最敏感,当施用浓度为5ppm时,幼蜱平均死亡率为100%;若蜱其次,死亡率28.9%;未吸虫成蜱敏感度最低,死亡率仅10%。据X2检验,微小牛蜱在不同变态期间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差异极显著(P<0.01)。饱血雌蜱接触溴氰菊酯10μg/虫后,其产卵前期比对照蜱延长6天,产卵期缩短6天,产卵量减少2188粒。  相似文献   

9.
草原革蜱各发育阶段对驽巴贝斯虫传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实验室培育好的“清洁”草原革蜱成,释放到驽巴贝斯虫单一种人工感染的驴体上,使其自行叮咬吸血,俊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温箱中产卵孵化,而后用次代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蜱,分别叮咬除脾或非除脾健康易感驴。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在成虫阶段被驽巴贝斯虫感染,并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传播该种病的能力。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革蜱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对易感宿主动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0.
王建荣  邹洁建  苏力  陈武 《野生动物》2009,30(4):207-209
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孵化介质及黄喉拟水龟受精卵的排列方式,研究黄喉拟水龟受精卵人工孵化所需的条件.结果表明:黄喉拟水龟受精卵的孵化积温为49 896~55660℃,最适孵化温度为25~30℃,孵化介质的含水量以8%~10%较适宜.用1:1的沙土混合物作为孵化介质孵化率最高.卵的大小及排列方式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明显.25℃恒温孵化时,雄性稚龟的比例为77.8%,33℃恒温孵化,雌性稚龟的比例为92.9%.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褐黄血蜱体内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ystatin)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情况,试验基于褐黄血蜱唾液腺转录组数据库中搜索的注释为cystatin的contig_43533序列设计引物,RACE扩增其5′端和3′端,拼接获得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以饱血褐黄血蜱雌成虫全蜱总cDNA为模板,扩增cystatin-ORF,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原核表达、纯化制备cystatin重组蛋白。结果表明:褐黄血蜱cystatin cDNA全长635 bp,包含396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一个含13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原核表达可获得褐黄血蜱cystatin重组蛋白。说明褐黄血蜱cystatin蛋白能在大肠杆菌内以可溶性形式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1994~1997年在广西全州县国营咸水林场的哈姆林甜橙园对柑桔褐圆蚧进行了连续观测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1 发生规律 褐圆蚧活动型虫态出现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有4次若虫孵化高峰期。各次若虫初见期与始盛期相距6~10天,初见期到上果(叶)固定取食为10~12天。褐圆蚧以受精雌成虫和二龄若蚧在被害枝、叶上越冬。雌成蚧产卵前固定不动,卵产于母体下。产卵结束,待大部或全部幼蚧孵化后,成虫身体便干缩死亡。产卵量与虫体大小及寄生部位不同有明显关系,虫体较大或寄生于果上的雌成  相似文献   

13.
侯方晖  苏力  邹洁建 《野生动物》2009,30(5):260-262
2004~2005年,对人工饲养的长鬣蜥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7月为长鬣蜥的繁殖期,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情求偶、交配和产卵,5~6月为产卵高峰期,每条成熟的雌蜥年产卵2~3窝,平均窝卵数12(7~18)枚;雌蜥每窝产卵间隔33~45 d不等;平均单卵重3.06(2.80~3.50)g;卵径2.63 cm×1.18cm。在自然孵化温度和90%~95%的湿度下孵化期为60~98 d,孵化率52.34%,长鬣蜥幼体初生个体重2.50 g,体全长(头体+尾)14(4+10)cm。  相似文献   

14.
以云蚕7、云蚕8为试验材料,调查在不同温度下雌雄蛾的不同交配时间对雌蛾产卵数和卵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温度24~25℃,交配时间是4 h左右时,雌蛾的产卵量最多,良卵率最高。在其它温度下,交配时间少于3 h或超过5 h都影响雌蛾产卵数和卵质。  相似文献   

15.
1.控温法:把乌龟孵化温度控制在18℃~23℃之间,孵化出的雄龟占全窝的50%~100%;温度控制在23℃~34℃之间,孵化出的雌龟占全窝的50%~100%。研究证明,乌龟的性别受孵化时温度影响极大。2.塑料容器饲喂:每天用无毒塑料容器调配并饲喂雄龟,一星期后放人雌龟池中交配,所产卵孵化出的雌龟较多。3.喂药法:将雄龟单独喂含镉的食物或药物后,交配产卵孵化出的雌性龟较多。多生雌龟三法@张洪钦  相似文献   

16.
夏国麟  韩似钢  陈志兵  李清 《野生动物》2013,34(1):37-39,45
缅甸蟒是重要的观赏动物,但是在高纬度地区人工饲养缅甸蟒成功例子较少。我们在上海动物园,模仿自然环境设计笼舍,以活鸡为主要饲料,试验研究在人工条件下缅甸蟒的饲养与繁殖。结果表明,缅甸蟒在28~32℃时(5~9月),食欲旺盛,活动频繁;温度低于23℃时(10月~翌年1月)就停止进食,减少活动;温度在20℃左右时,开始进入冬眠。交配可在水中和陆地发生,持续时间从35 min到180 min。每胎产卵39枚,产卵后雌蟒抱卵孵化,不断收缩身体以产生热量,卵的温度维持在31±1℃,湿度为(80±5)%时,孵化期为56 d左右。最终孵出30条幼蟒,孵化率为76.9%。  相似文献   

17.
徐义葳  李丹  程天印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11):4410-4419
【目的】 探明褐黄血蜱卵蛋白成分及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筛选抗蜱生殖疫苗分子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褐黄血蜱孵化0、7、14、21 d的卵蛋白,以过滤器辅助样品制备(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FASP)法酶解卵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离、检测酶解特异性肽段,搜索该蜱中肠转录组文库鉴定卵原生质中的蛋白,登录NCBI对各蛋白进行注释;以Maxquant计算各蛋白的iBAQ (intensity-base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和非标记定量(Label-free quantification,LFQ),分析各蛋白在不同孵化时间的相对丰度及其增减,并对高可信蛋白序列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检出特异性肽段1 044条,由此鉴定多肽291种,其中高可信的(unique peptides≥2)112种,但仅39种有相关文献。基于文献,按照功能将39种蛋白归类于酶、酶抑制剂、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及未知蛋白6类;酶、酶抑制剂、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都有家族蛋白共存的情况。定量分析显示,在新产褐黄血蜱卵中,丰度最高的是Contig14782,其次为Contig6575。至孵化结束时,在20种高丰度蛋白中,1种(Contig2242)显著升高(P<0.05),14种显著下降(P<0.05),5种增减不显著。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本次鉴定的高可信蛋白主要定位于胞外区域,参与免疫调节过程,发挥结合蛋白质和RNA的作用。【结论】 褐黄血蜱卵蛋白成分复杂、种类众多,包括酶、酶抑制剂、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等,其中酶是最多的一类。在孵化期间,绝大多数蛋白酶和酶抑制剂丰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麻点璃眼蜱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亲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毛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和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d,产卵期平均22.5d,卵孵化平均27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d,饱和血若虫蜕皮约37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19.
蚕蚕非滞育卵用25℃连续保护或者在产卵24小时后用15℃、5℃及1℃保护,研究了在这些温度下给予多元醇量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和15℃保护的糖元(GLY)减少,山梨醇(S)、甘油(G)的蓄积量却甚微,平均每克卵约10—20μmles(微克分子,下同)。与此相反,5℃和1℃保护卵,随着GLY的减少而S和G蓄积。5℃保护卵,到产卵50日后,S和G各自增加到30μmoles、40μmoles,之后到产卵100日后再行减少。而且伴随着S和G的减少而GLY增加。但是,1℃保护卵的S和G并不像5℃保护卵那样减少,到产卵100日后分别达到70μmoles和30μmoles。由此推测,低温保护的非滞育卵,糖元与多元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区域褐黄血蜱的基因变异情况及其遗传进化关系,试验以采集自湖南、河南省的20只褐黄血蜱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其内转录间隔区Ⅱ(ITS-2)和烟酰胺脱氢酶亚基Ⅰ(nad1)基因序列,并对所获序列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在所获ITS-2和nad1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褐黄血蜱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ITS-2和nad1基因序列分别构建褐黄血蜱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褐黄血蜱ITS-2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 160 bp,nad1基因序列长度均为285 bp;两省褐黄血蜱ITS-2及nad1基因的种内差异分别为0~1.9%和0~0.4%;湖南省褐黄血蜱的种内差异分别为0~1.4%和0~0.4%,而河南省的种内差异分别为0~1.2%和0~0.4%;两省褐黄血蜱ITS-2及nad1基因的种间差异分别为37.0%~52.0%和13.6%~24.8%。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来自于两省的褐黄血蜱共处于同一分支上。结果表明,来自于两省的褐黄血蜱之间均存在基因变异的现象,但湖南省褐黄血蜱的基因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均高于河南省;两省褐黄血蜱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暗示两省褐黄血蜱之间有基因交流,未出现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