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6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鸭坦布苏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主要危害蛋种鸭的新发传染病,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因为该属的病毒多为人畜共患病,从病原学、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等方面介绍了该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肽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已经发现700多种肽类抗生素。这些肽类物质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核糖体合成的肽类抗生素,如短杆菌肽、多黏菌素和杆菌肽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另一类是由核糖体合成的肽类抗生素,是生物机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抗微生物与一些恶性细胞的短肽。  相似文献   
4.
胡增垒  刘秀梵 《中国家禽》2013,35(11):37-40
天然免疫已经成为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危害养禽业的一个重要病原,同时也是研究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一个重要的模型。NDV感染既可以激活模式识别受体来诱导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病毒本身也进化出独特的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效应的机制。此外,天然免疫反应也是影响NDV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对以上几个方面最新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并提出NDV和天然免疫相关研究中有待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防御素(defensin)是一族具有广谱抗微生物和细胞毒活性的多肽,是天然免疫的重要介质,属内源性抗生素肽(endogenous antibiotic peptides)家族.介绍了动物防御素的分布、结构、表达、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严重危害仔猪肠道健康的病原之一.用病毒感染复数(MOI)=1.0的PEDV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PEDV能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中增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发现Toll样受体3(TLR3)编码基因、视黄醇诱导基因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RIG-I/MDA5)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从感染后2 h、4 h开始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感染后12 h、24 h达到最高值;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从感染后6 h开始显著升高(P<0.05),随后基本保持不变.下游接头蛋白质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质(TRIF)、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3(TRAF3)、IκB激酶ε(IKK-ε)和TANK结合激酶1(TBK1)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4 h出现显著上升(P<0.05),随后IKK-ε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8 h达到最高值,TRIF、TRAF3和TBK1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感染后12 h达到最高值.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早期无显著变化,在感染后24 h达到最高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无法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IFN-β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但能有效抑制Poly(I:C)(聚肌胞苷酸)诱导的IFN-β产生.结果表明,PEDV能够在感染早期激活TLRs、RLRs介导的I型IFN产生通路中相关受体及接头蛋白质的基因表达,但最终能抑制干扰素产生,并能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中有效增殖.  相似文献   
7.
MAMPs又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在植物的抗病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充满潜在致病微生物的环境中,植物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主要功劳在于其具有强大的病原体识别体系和快速的免疫应答系统。植物可以从寄生病原菌和非寄生病原菌中识别几种通用的MAMPs。MAMPs对于病原菌微生物来说,经常是序列高度保守且组成结构不可缺少的。在植物中,MAMPs被其相对应的PRRs识别的过程称为微生物或病原菌引起的免疫。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MAMPs及其在植物天然免疫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Toll样受体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可选择性识别病原微生物而启动天然免疫,在宿主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多种动物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性疾病密切相关,说明通过Toll样受体基因的研究可为动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就Toll样受体家族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家畜繁殖病理中的主要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2012,(1):19-19
RIG—I样受体(RIG—Ilikereceptors,RLRs)是一类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G—I样受体包括3个成员,即视黄酸诱导基因I(RIG—I)、  相似文献   
10.
鱼虾类对外界环境种种物质的反应(回避、惊吓、追逐、偏爱等)受神经中枢(通过Ⅶ、Ⅸ、Ⅹ对脑神经)的神经递质及其神经物质内化学感受器所控制。鱼类化学感受器味蕾分布口腔上皮、唇、须、头部皮肤、鳍及侧线系统附近;虾类分布在外触角、肢节及附肢的感觉毛上(一根毛上就能有400多个化学感受器)。我们从千百种物质中筛选出具有独特吸诱、偏爱(Preference)的EZO生物活性物质,其偏爱率可达95%~98%(见表1)。使用本品投喂鱼、虾类仅2~3天便迅速促进食欲,增加食量。因本品含有核酸、多肽、配糖体及钙、锶等物质,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