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日本逐渐流行以茶养猪,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以茶养猪,猪肉的味道更佳。日本有些专家指出,人们喝茶有益健康。如果让猪也喝茶,是不是可以生产出更健康、美味的猪肉呢?于是,以茶养猪的试验开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卵母细胞成熟液中单独添加卵母细胞核成熟抑制剂--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异丁基甲基黄嘌呤(isobutylmethylxantihine,IBMX),研究其对卵母细胞卵丘扩散程度、极体形态以及后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剂(HX、IBMX)组卵母细胞卵丘扩散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抑制剂组第一极体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抑制剂组囊胚发育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最终结果提示,虽然HX和IBMX并未明显提高卵母细胞发育潜力,但仍为两种行之有效的核成熟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冷藏期间淡水鱼新鲜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冷藏期间鲫鱼和罗非鱼肉中三甲胺、次黄嘌呤含量及鱼新鲜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鲜活的鲫鱼和罗非鱼肉中均不含三甲胺,次黄嘌呤含量也不同。冷藏期间三甲胺,次黄嘌呤含量随着冷藏时间延长而升高,三甲胺含量<20μg/g,次黄嘌呤含量增加在50%以内鱼肉保持新鲜;三甲胺含量超过35μg/g,次黄嘌呤增加至100%,鱼肉开始腐败变质,不具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沈莲清 《水产学报》1995,19(2):151-158
检测鱼类新鲜度的常规方法是测定其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或细菌菌落总数,手续繁琐且代价较高,本文提出的方法是一种新颖的快速检测法。实验表明,在鱼的腐败过程中,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国标)、细菌落落总数和次黄嘌呤(Hx)的量之间皆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因此,鱼腐烂而累积于组织的次黄嘌呤量可以指示鱼类的新鲜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法将取代现有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5.
《宁波农业科技》2006,(1):14-14
日本鹿儿岛地区的养猪户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猪饲料中添加茶叶,能够明显改善猪肉的品质。他们以白猪为实验对象,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茶叶长期饲养,到成猪宰杀后,分析猪肉的成份,结果发现猪肉中的维生素E含量是一般猪肉的3倍,决定猪肉口感的物质次黄嘌呤核苷酸含量改变,肉味更佳,从而大大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嘌呤氧化酶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对鱼鲜度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黄嘌呤氧化酶以共价连接法固定于二醋酸纤维素薄膜上,制成的酶膜与极谱式氧电极共同组成对次黄嘌呤进行定量测定的黄嘌呤氧化酶传感器。该传感器测定范围为10~120mg/L,响应时间10s,不同浓度次黄嘌呤标准溶液对传感器10s响应值的相关系数为γ=-0.9966,次黄嘌呤标准溶液重复测定60次(10s响应值)的变异系数为CV=0.303%。应用该传感器与分光光度法对鱼体次黄嘌呤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锥—46抑制[^3H]次黄嘌呤掺入伊氏锥虫核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液体闪烁计数法对锥—46的抗锥虫作用的机理做了初步研究。发现T-46与Berenil很相似,均可显著抑制[~3H]次黄嘌呤掺入伊氏锥虫,抑制作用与浓度及时间呈正相关。T-46和Berenil对DNA合成的IC_(60)分别为1.33和1.73μg·ml~(-1)。本实验还提示T-46抗锥虫作用可能与损伤DNA模板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通常还是用测定氨、挥发性还原物质和挥发性盐基氮(VBN)等含量的方法来测定鱼类鲜度等级和规定保鲜期限。但是,这类测定法均需一定的操作条件,而且不适合现场使用。一些国家正在研究以核甙酸分解后的产物生成量作为鱼的鲜度指标。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即是核酸的降解产物。在活鱼体中,核酸不断进行它的代谢功能,一旦鱼停止生命活动,核酸即开始分解,次黄嘌呤也就不断积累。因此新鲜鱼中次黄嘌呤的含量几乎没有。随着鱼的鲜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 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 - 鸟嘌呤 - 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PCR方法从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05ZYH33分离株基因组中扩增出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基因(inosine 5-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长度1 064 bp.PCR产物和pET28a载体分别经过EcoR Ⅰ和Xho Ⅰ双酶切,连接,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impah,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经过1 mmol/L IPTG诱导获得表达,蛋白大小35kD.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酶活性.蛋白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后,在37℃,pH7.0~9.0表现出较强酶活性,NADH A_(340)介于0.662~0.816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