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92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96篇
  290篇
综合类   912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708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传统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演化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依据食用菌产业实际情况,界定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引入投入产出方法,以此为基础,构建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以模型为工具,计算模型平衡点,并演化博弈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情况。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演化博弈模型相比,构建的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极大的提升了演化稳定性,表现出了良好的演化博弈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单旋翼无人机飞行速度对于其喷雾流场和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采用ANSYS FLUENT开展了单旋翼无人机喷雾作业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单旋翼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对于其喷雾流场的影响规律。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旋翼无人机下方的旋翼风场沿主旋翼的旋转方向具有一定的旋转分量,气流流速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单旋翼无人机飞行速度由3m/s增加至5m/s,雾滴轨迹与水平线的夹角由25°减小到17°,沉积采样带上的变异系数CV均值由0.95减小到0.3;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大,雾滴沉积均匀性随之提高,单旋翼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对于其雾滴沉积均匀性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了更为贴近于实际的CFD模拟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出实际的雾滴沉积情况,为单旋翼无人机实际作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罗斯肉鸡胚胎发育的11~21 d及胚后个体发育至成熟的过程中小肠绒毛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第12天及以前的小肠绒毛呈蜿蜒纵行排列的黏膜褶,13~15 d呈沿小肠纵轴为W型排列的板状黏膜嵴,胚胎发育至15 d小肠绒毛的形态开始向指状结构转变,在18 d后发育成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的指状绒毛,小肠以指状绒毛形态一直持续到胚胎孵化出壳,出壳后的鸡雏小肠绒毛仍然保持指状;随着雏鸡不断发育,在7 d以后绒毛逐渐由指状向板状发育,至孵出后第24天左右鸡雏翅膀长出第一排初级飞羽时,小肠绒毛发育成完全的"W"板状结构。本实验通过研究鸡个体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变化,为探讨其形态重演与鸟类食性演化及飞翔关系提供基础资料,孵出后鸡的发育早期小肠绒毛由指状转变成W板状这个全新的发现也为鸡的相关生理、营养等方面的生产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实践界与学术界注意力汇聚的焦点。本研究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作为数据来源,选取1999年到2016年环境治理领域的1185篇相关论文作为样本分析数据,综合运用聚类统计分析、多维尺度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等展示技术,构建出国内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与演化趋势图。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环境治理的多元协同模式;环境污染复杂化与区域治理差异化;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全球化视阙下的环境治理等环境治理领域的五大研究热点主题。研究进一步发现当前国内环境治理领域历经了研究肇始与探索、研究迅猛发展、研究深化等三大阶段性趋势。研究进一步预测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环境政策工具、吸纳公众参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球深化合作共治等方向将可能是未来环境治理领域潜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黄啟良 《农药学学报》2020,(2):I0002-I0002
农药对靶高效传递是一个复杂的剂量传递过程,期间受到农药药剂特性、环境气象因素、有害生物为害规律、靶标作物叶面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药的脱靶和流失,是农药过量使用的主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化学农药对靶高效传递与沉积机制及调控"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等靶标作物种植体系中典型有害生物防控为核心,重点开展了:①不同种植体系中环境因子影响农药对靶高效传递及飘移流失的规律,②不同作物界面结构特性影响农药对靶润湿铺展与沉积持留的规律及机制,③功能助剂调控农药对IB动态沉积及静态持留的作用原理,④基于不同粑标作物、施药场景与不同助剂协同作用下化翔药纖关键参数与流失酸途縫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阶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研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方法/过程]笔者基于CNKI检索京津冀地区211及省部共建的26所高校在2008年—2017年发表的合著论文数,运用定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绘制科研合作网络图谱,从而探讨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现状及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高校科研实力强劲是形成科研合作的基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地域聚集特性是影响科研合作关系强弱的主要因素;各类大学归属于不同的块模型,占据不同位置和角色,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合作经过10年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动态演化的网络。  相似文献   
7.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施药雾滴沉积飘移分布立体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植保无人机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植保无人机的沉积分布均匀性与雾滴飘移流失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目前,针对植保无人机施药雾滴沉积飘移的测试方法较少,且着重于从沉积或飘移中某一方面分析植保无人机雾滴沉积飘移规律,未对作业中全方位的雾滴的沉积飘失规律进行系统测试。该文基于国际标准ISO22866和ISO24253建了1套针对低空低量植保无人机的立体测试方法,分别在地面布置沉积和飘移收集器,在空中架设立体沉积和空中飘移收集器,结合航拍影像所获取的植保无人机准确作业参数,对4个型号植保无人机分别搭载德国Lechler公司的IDK120-015和TR80-0067喷头进行了测试,系统分析了无人机周边的总沉积以验证方法准确性,计算了总地面沉降以表征可利用部分和空中耗散以评估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各植保无人机地面沉积率在53.6%~76.6%,地面飘移率最高17.4%,空中飘移率可高达14.7%;该测试系统可收集62.4%~101.7%无人机喷洒出的雾滴。测试的4种植保无人机在搭载IDK喷头后均明显降低了雾滴飘移,但也同时降低地面沉积率;各植保无人机在搭载2种喷头时沉积规律不同,不同植保无人机设计需要选择不同喷头。该测试方法能够有效的收集并分析植保无人机在作业区域的雾滴立体分布状态,可为植保无人机综合评估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河口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采样调查,结合离子全组分和稳定同位素证据,分析了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与各水体补给来源,探讨了长期引黄灌溉对区域水循环、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的影响。结果显示:(1)河口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都具有较高的矿化度,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平均矿化度分别为27.96、23.17 g·L-1,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Mg2+、Na+、K+,阴离子Cl-、SO2-4是与总溶解固体(TDS)显著相关的主要离子成分;(2)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K,是典型的海水混合或者卤水;地表水由于工、农业和城市污染,水化学类型向Cl·SO4-Na·K·Ca变化,水化学类型变化复杂;(3) 地表水水体的盐分补给来源于海水混合以及城市及农业污染,而浅层地下水的输入则来自海水入侵以及降水、地表水的下渗补给;(4) 生态调水后地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田和近海湿地,补给比例48%~81%,而海岸滩涂带地下水的补给比例最低,这可能与海岸含水层渗透系数相对农田和湿地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温带海域普遍养殖仿刺参,仿刺参养殖塘中常有大型藻类爆发,进而影响仿刺参的生长和生存。通常用扑草净清除大型藻类,由于除草剂的生态毒性,可推断扑草净将影响仿刺参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本研究则要验证该假说。将仿刺参生物沉积物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扑草净7天,并测定生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正常使用的去除大型藻类的扑草净剂量之下,营养盐在仿刺参生物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不受扑草净的影响。按正常剂量使用扑草净并不影响仿刺参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与积聚,无需对扑草净对营养盐水平的影响而担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评估除草剂对海水中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