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拟澳洲赤眼蜂、短管赤眼锋和碧岭赤眼蜂对菜粉蝶、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卵的功能反应试验,测定了3种赤眼锋对十字花科蔬菜非目标害虫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菜粉蝶卵上,短管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都能产卵寄生,短管赤眼蜂的寄生能力远大于拟澳洲赤眼锋,但两者都不能发育成功和正常羽化;在甜菜夜蛾卵上,3种赤眼峰都有较强的产卵寄生能力,且寄生能力差异不大,但碧岭赤眼蜂却不能发育成功和正常羽化;这3种赤眼蜂都能在斜纹夜蛾卵上发育成功并繁殖出下一代,以短管赤眼锋对斜纹夜蛾卵的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和开发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而对菜青虫有活性的行为物质,本研究对番茄植株中的生物碱类进行提取、分离和部分纯化,得到了极性和非极性生物碱类以及番茄苷(tomatine)纯品,与标样对照薄层试验吻合。将提取物对5龄菜青虫进行试验表明:生物碱类及其中的番茄苷对菜青虫有明显拒食作用;番茄苷对菜青虫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大田试验对收集自我国民间的土农药——南瓜叶榨取液防治芥蓝菜粉蝶幼虫的药效进行验证和经济方面的分析评价。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叶榨取液防治菜粉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其取食,在12h和24h的取食抑制中浓度FRC50(Feeding Restrain Content)分别为511.3214和484.3441mg·L^-1;12h和24h菜粉蝶幼虫对浸渍过榨取液芥蓝叶片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和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6.00%、57.75%和56.04%、56.5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5、7d,榨取液对于芥蓝的保叶效果分别达到了48.17%、65.82%和70.46%;对虫害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7.58%、86.98%和90.72%。经济分析结果显示:用土农药防治菜粉蝶,亩产芥蓝利润值最高,比不进行防治生产方式增加116.35元。  相似文献   
4.
菜粉蝶绒茧蜂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予州  任顺祥 《昆虫天敌》1989,11(3):130-135
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Iwao法,Taylor幂法则以及其它聚集指标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菜粉蝶绒茧蜂种群(茧块)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菜粉蝶绒茧蜂茧块在甘蓝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之间是随机的,茧块的聚集是由寄主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5.
应用CT—43双毒乳剂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豆荚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500倍稀释液防治菜青虫的平均防效为93.9%,防治小菜蛾的平均防效为84.8%,防治豆荚螟的平均防效为83.2%,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为86.5%。防治效果受虫龄和气温的影响较大。CT—43双毒乳剂对斜纹夜蛾高龄幼虫防治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6.
两种化合物对菜粉蝶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试了菜粉蝶 Pieris rapae 4 龄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就 α -三噻吩( α -terthienyl)和化合物5[1-苯基-4-(3,4-亚甲基 二氧)苯基-丁二炔]两种化合物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 (300~400 nm)可增强对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活体活力( in vivo )和离体活力( in vitro )。经光敏化合物处理后,在紫外光照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体活力基本不受化合物 5的影响,但能被 α -三噻吩抑制;离体情况下,无论光照与否,化 合物5均不影响其活力, α -三噻吩在低剂量下有抑制作用,而在高剂量下则可使其活力 增强,显示了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表明无论在离体还是活体的情况下,幼虫对 α -三噻吩的光敏性优于化合物5。对两种化合物光敏作用的可能机理进行 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系统观察了黑纹粉蝶PierismeleteMenetries在室外养虫网室中8个世代的滞育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和长日照明显抑制了滞育的发生,在日平均气温为27℃的6月份,仅有15.9%的个体进入夏季滞育,在日平均气温29.5℃的7月份,夏季滞育则完全消失。!春季逐渐上升的日长(13h24min~14h21min)配合较温暖的气温(日平均19.1℃),诱导了99.6%的个体进入夏季滞育;秋后逐渐缩短的日长(11h53min~11h20min)配合较低的气温(日平均16.5℃),诱导了100%个体进入越冬滞育。秋季逐渐缩短的日长(14h12min~11h53min)配合较高的气温(日平均27.7℃)和较温暖的气温(日平均22.9℃和18.7℃),能满足大部分个体非滞育的发育。试验结果亦表明,黑纹粉蝶具有在夏季繁殖的潜在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在自然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来。文章最后讨论了该虫夏季带育诱导的光、温机制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菜青虫细胞检测几种有机溶剂和有机磷农药的毒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MTT法研究了5种有机溶剂对菜青虫细胞生长的影响及3种有机磷农药对细胞的毒力。并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3种农药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5种有机溶剂除二甲苯外,其余4种二甲亚砜、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对菜青虫细胞低浓度处理时均无很大毒性。1%浓度处理16小时后细胞存活率仍分别可达99.8%、98%、97.2%、91%。分别用菜青虫细胞测得3种有机磷农药的LC_(50)为:甲基对硫磷,106μs/ml;克线磷,147μg/ml;水胺硫磷,183μg/ml。用微量点滴法测得3种有机磷农药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LD_(50)分别为:甲基对硫磷,0.458μg/头,克线磷,45.012μg/头;水胺硫磷,0.505μg/头。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苦楝根皮、树皮和果实中分离出多种四环三萜类杀虫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对菜青虫和亚洲玉米螟均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川楝素对菜肯虫还有明显的胃毒活性。从苦楝中分离出的几种非四环三萜类物质对昆虫的生物活性均较低,仅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另外对几种三萜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与比较。  相似文献   
10.
The efficacy of esfenvalerate (84 g litre-1 EC; Asana XL) at 7.0 g AI ha-1 on broccoli was tested against the flea beetle, Phyllotreta cruciferae Goeze (Chrysomelidae: Coleoptera) and the imported cabbage worm, Pieris rapae L (Pieridae: Lepidopter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sect populations were monito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eriodic sweep-net collection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leaves in treated and untreated broccoli plots revealed mean reductions of P cruciferae levels of nearly 98% 1 week post-application compared with untreated plots. The residual toxicity of esfenvalerate was also effective for 2 weeks in reducing population density of P rapae by 69% on broccoli leaves. The impact of esfenvalerate on feeding damage to broccoli leaves was established by counting the number of feeding holes made by P cruciferae on spring broccoli and P rapae on fall broccoli. As the leaf area ingested increas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seen between the number of holes and number of insec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age destruction by the two pest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esfenvalerate application. Esfenvalerate was extracted from broccoli at 1 h and 1, 3, 7, 10, and 14 days post-application for residue analysis. Residues on spring broccoli were 12.2, 5.2 and 2.9 micrograms cm-2 on the leaves and 0.13, 0.05 and 0.02 microgram g-1 on the heads at 1 h, 1 and 3 days, respectively. Only trace levels (0.001 microgram g-1) were detected in/on the heads 14 days after spraying. On the basis of half-life (T1/2) values, persistence of esfenvalerate on spring broccoli leaves (T1/2 = 1 day) was shorter than on fall broccoli (T1/2 = 1.6 days). T1/2 values were 2.1 and 3.6 days on spring and fall broccoli heads, respective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idue levels on re-entry times into treated fiel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