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开阔型港湾紫菜养殖埕地空闲季节,进行小型试验并指标大面积轮养菲律宾蛤仔,选择含沙星80%-90%的沙泥稳定底质,海水比重1.016-1.022,大潮干露2-4小时,流速80-100厘米/秒,饵料丰富的海区,1-2月份播种壳长2.0-2.2厘米的一龄大蛤苗,密度1000个/米^2。  相似文献   
2.
不同保活方法对菲律宾蛤仔保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低温、真空、麻醉3种方法对菲律宾蛤仔(下称蛤仔)的保活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温度是蛤仔保活的重要条件;低温法优于真空和麻醉法;乙醇、盐酸氯丙嗪均对蛤仔有促死作用。  相似文献   
3.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hatchery production of the venerid clam, Tapes dorsatus, diploid and triploid clams were produced and ongrown until the spat reached 5–8 mm in size. Triploidy percentages at metamorphosis that ranged from 56 to 85% were induced using a 15-min exposure to 1 mg/l cytochalasin B.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growth rate of sibling diploid and triploid T. dorsatus larvae. Survival of diploid clams to pediveliger stage was however higher. Post-metamorphic growth and survival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clams remained the same until the clams were removed from the hatchery to outdoor nurseries. Throughout the larval and early spat phases of production, T. dorsatus growth was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for the Manila clam, Tapes philippinarum. Based upon its ease of culture, rapid growth and marketability, T. dorsatus are thought to have considerable aquacultur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4.
象山港、三门湾菲律宾蛤仔重金属含量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象山港和三门湾采集菲律宾蛤仔样品30份和20份,测定其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以平均值计,Hg为0.0440和未检出、Cd0.0722和0.0624、As1.1048和1.7045、Pb0.1245和1.0577、Zn10.7410和11.5000、Cu1.4322和1.0577、Cr0.2357和0.1119。对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象山港的菲律宾蛤仔的Hg、Cu、Cr含量比三门湾高,而As却相反,其它Zn、Cd、Pb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污染动力学和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食用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动力学富集实验方法,探讨双壳贝类对石油烃的污染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经过4d石油烃在贝体和水环境之间达到稳态平衡;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45;浓度为0.068 mg/L的石油烃水体组,富集平衡后贝体内的石油烃含量高于贝体内的石油烃异味阈值(25~30mg/kg)。参考USEPA、GB18421-2001等关于双壳贝类中石油烃限量的规定,根据石油多环芳烃的毒力机理,把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污染的安全阈值定为0.03~0.05mg/L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用紫外线法消毒的海水对文蛤、花蛤、缢蛏进行净化的中试生产工艺技术及其净化效果。通过对该三种净化贝净化前后的各种安全指标以及其净化过程中大肠菌群数和砂份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检测,认为原料符合SC/T 3013-2002规范的文蛤、缢蛏、花蛤经24小时的净化其大肠菌群都能达到DB35/575-2004净化海水贝类标准的要求(≤300MPN/100g贝肉),同时大肠群菌数较低的贝类可以缩短净化时间;根据其含砂量的不同净化时间可控制在8~16小时;要通过净化来大量降低贝类的重金属、农药及贝毒的含量似乎是不可能的;根据贝类品种的不同,其净化过程的死亡率在1.1~3.5%,产品得率90~98%;其净化产品在8℃~10℃贮存与流通可贮藏7天。  相似文献   
8.
3种滩涂贝类稚贝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3~8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青蛤Cyclinasinensis和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3种滩涂贝类的变态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附着基分别采用黑色波纹板、透明波纹板、筛绢、塑料薄膜、扇贝养成笼托盘、扇贝网片和细砂7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间的贝类幼虫附着变态效果差异极显著(p<0 01),波纹板(黑色和透明)和塑料薄膜是3种滩涂贝类的适宜附着基,幼虫的变态率最高。采用多层结构的附着基附苗(多层附苗技术)效果均优于细砂(p<0 05),用多层附着基可以提高单位水体附着面积和出苗量,单位水体附着面积扩大了2 17~2 75倍,单位水体出苗量提高了1 19~4 30倍。此外,于7月8日至8月24日以透明波纹板为附着基,采用多层附苗技术对硬壳蛤幼虫附着变态进行了中试,稚贝的变态率达66 7%,生长速度为90 09μm/d,变态后49d的成活率达90%以上,室内培育的稚贝平均壳长达4 62mm,数量约1000万枚。  相似文献   
9.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s w×z=20.59±0.98, 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杂交有效地提高了变态率,缩短了变态时间;变态率的杂种优势为Hm=15.84,平均缩短变态时间2d.室内培育期间,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很快表现出生长优势,而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存活优势,其值分别为Hg=8.98±2.91,Hs=8.11±8.18;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为Hg w×z=15.93±6.47、Hs w×z=8.78±8.76,Hg w×z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Hs w×z与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养成期间,幼贝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12.77±1.20,Hs=49.85±1.93;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 w×z=20.92±1.98,Hs w×z=61.60±1.38,与其它杂交组的显著性差异程度与稚贝期相同.从总体水平上分析,幼虫、稚贝、幼贝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5.06、17.40、15.77,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综合各阶段的杂种优势,3个杂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次为:W×Z>R×Z>W×R.R×Z、W×Z、W×R的子一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红斑马、白斑马(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中红(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且正反交的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表现形式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元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