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麦加倍单倍体(DH)品系有助于育种者鉴定控制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此外,由于所生产的DH植株在单一步骤就产生出完全纯合性,因此DH品系能促进理想基因型的选择,加速品种的释放。培育DH品系必不可少的步骤是单倍体的生产。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都能生产出小麦单倍体;然而,采用玉米授粉的远缘杂交和单倍体生产  相似文献   
2.
桑蚕单性生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桑蚕的自然单性生殖、人工单性生殖、减数分裂和非减数分裂的单性生殖发育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地阐述;并指出在遗传学研究和育种中利用完全纯合的品系以及在蚕种生产中应用孤雄生殖技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座子又称跳跃因子.其实质是基因组上不必借助于同源序列就可移动的DNA片段.它们可以直接从基因组内的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自1951年美国McClintock在玉米中首先发现了DNA转座子以来.转座子已成为各种生物基因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不仅可利用转座子诱变找到原核生物的单性生殖基因.而且在真核生物中.P-转座子的发现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果蝇遗传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鱼类雌核发育是在雌核控制下发育的一种重要的单性生殖方式,本文概述了鱼类雌核发育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雌核发育鱼类的特征、染色体组成、细胞学、异精生物学效应及人工诱导鱼类的雌核发育等方面的内容。并对雌核发育在鱼类育种和水产养殖上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刘绍权 《种子》2001,(5):13-14
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植物激素能有效的诱导出杂交水稻第一代(F1)单性生殖种子。诱导时宜在早造杀雄后3-4d,采用6-BA(50mg/L)或NAA(25mg/L) 2,4-D(25mg/L)作诱导剂可提高诱导效果,增加单性生殖种子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6.
7.
多胚水稻品系APⅣ发育进度异常胚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MA半薄切片技术对多胚品系APⅣ受精前和受精后胚囊内发育进度异常胚肿的观察表明,APⅣ在开花后1.5h到5d,存在低频率发育进度较正常受精发育形成的胚提早或推迟的胚胎。这些胚胎可能是早期8核胚囊珠孔端某个细胞单性生殖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吕继业  刘隽彦 《蚕业科学》1995,21(4):261-262
柞蚕卵巢卵冷热处理成胚率吕继业,刘隽彦,郝志权,赵姝华(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蚕的人工单性生殖技术是对蚕的未受精卵进行特殊技术处理,使其激活,获得发育卵,进一步使之孵化为雌蚕或雄蚕。此项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生物人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培养条件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强、温度和N/P比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单性生殖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当光强为10~40μmol/(m2·s)时,藻体生长缓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晚;光强增至60~80μmol/(m2·s)时,藻体生长加快,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同时提前。温度为17~20°C时,藻体生长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推迟;23°C时藻体生长最快;而29°C组的藻体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得到促进。N/P比为16∶1处理组的叶状体比其他处理组(1∶1、4∶1、32∶1和64∶1)均生长变快,N/P比为64∶1时叶状体生长最慢,但易成熟、易发生单性生殖。因此,在高光强、高温和高N/P比下,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均提早,说明这些因素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化学药剂诱导苎麻孤雌生殖后代染色体组成和倍性的观察结果表明:苎麻孤雌生殖后代染色体数目变化很大,有单倍性、混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单倍体细胞在52.5% ̄62.5%之间,并伴有不均等分裂、落后染色体、小染色体等有丝分裂异常现象。另外对天然雄性不育孤雌生殖的结实率及其后代植株倍性进行了观察,并对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