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6篇
  9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系统研究了吸附剂(活性炭、PVP) 与柠檬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硫代硫酸钠5种抗氧化剂对蝴蝶兰组培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促进生长, 但不利于分化; 谷胱甘肽控制褐化的效果虽不及活性炭, 但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的蝴蝶兰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柴明良  金斗焕 《园艺学报》2004,31(4):537-540
 针刺后的蝴蝶兰‘White Hikaru’的类原球茎(PLB),与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p£)的pCAMBIA 1300一SmGFP的根瘤农杆菌LBA4404 共培养,培育出了转基因的蝴蝶兰。经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和Southern印迹,证实了再生植株中含cop基因和hpt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便于推广的蝴蝶兰水培方法。[方法]通过研究A字型、水槽型、立柱型不同水培模式对水培蝴蝶兰产量的影响,来确定最佳的水培蝴蝶兰生产方式。[结果]3种模式培养的蝴蝶兰成活率差距不大,其中水槽培养模式下成活率最高,为98.1%,立柱培养模式下成活率最低,为96.1%。[结论]企业应根据自己所需培养的植物特征来选择最佳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蝴蝶兰鲜切花为试材,对切花花被不同生理阶段3种酶活性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以期为蝴蝶兰切花寿命的延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萼片和花瓣中的过氧化物酶(POD)从花苞期到半开期酶活性变化不明显,从半开期到衰老期酶活性显著升高。花瓣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从花苞期到半开期酶活性升高,从半开期到衰老期酶活性显著降低;萼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但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花瓣中的中性蛋白酶(NP)从花苞期到半开期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半开期到盛开期呈下降趋势,盛开期到衰老期呈上升趋势;花萼中的中性蛋白酶从花苞期到盛开期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从盛开期到衰老期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性蛋白酶的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蝴蝶兰"光芒四射"增殖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的土豆添加量对其增殖倍率及转接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6培养基中加入土豆40g/L对"光芒四射"的增殖效果最好,使其转接周期从60d缩至50d,增殖倍率从1.80增至2.52。  相似文献   
6.
许申平  张燕  袁秀云  崔波 《园艺学报》2020,47(7):1359-1368
以蝴蝶兰‘大辣椒’为试验材料,对花芽分化进程及期间光合特性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及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芽长度为0、2、4、8、16和24 cm时,分别处于花芽分化初始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瓣原基分化期(16和24 cm)。蝴蝶兰叶片的净CO2吸收速率在花芽发育前期(0 ~ 4 cm)没有显著变化,花芽8 cm时显著降低。花芽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片,碳水化合物在花芽长度为4 cm时达到稳定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芽8 cm时达到叶片与花芽的平衡;赤霉素(GA)的含量在花芽2 cm时达到最大值,生长素(IAA)含量在花芽4 cm时显著升高,玉米素(ZT)含量在花芽8 cm时显著降低,而ABA含量在花芽发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知,当蝴蝶兰花芽开始分化萼片原基(8 cm)时,光合生理及生化物质基本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此阶段的蝴蝶兰花芽已彻底完成成花分化。  相似文献   
7.
蝴蝶兰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喻兰  李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1):54-58
蝴蝶兰花粉和柱头具有较高的活性,是确保其杂交成功的关键。为获得蝴蝶兰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参数,通过电镜扫描和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蝴蝶兰品种‘天香公主’的花粉活力进行研究,并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蝴蝶兰花粉块随着开放时间的延长,体积减小,颜色加深,质地变硬,活力减弱。TTC染色法检测表明,花粉活力率(染色率)大小为:开放1 天<花蕾期<花蕾展开期。柱头可授性测定显示,蝴蝶兰开花10~30 天内进行人工杂交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其中10~15天授粉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蝴蝶兰27个品种观赏性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蝴蝶兰27个品种的12个观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指标可以分为6个主成分.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全部性状信息的86.61%;通过计算各品种的重要主成分值.得出10个观赏性状优良的品种.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近.  相似文献   
9.
酚类物质与蝴蝶兰褐变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褐化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A1 (大白花红心) 、B3 (迷你型白花黄心) 和R4 (深红花红心) 进行了9种酚酸定性定量分析, 并研究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初代培养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及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可能与蝴蝶兰褐变相关, 苯甲酸对蝴蝶兰褐变影响很小; 在褐变过程中, 总酚含量越高, 褐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蝴蝶兰组培中pH和温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蝴蝶兰R4品种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pH 培养基、培养温度对褐化率、多酚氧化酶( PPO) 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以及褐化率与PPO、总酚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培养基pH 6.5或培养温度20℃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在相同温度(25℃) 下, PPO活性、总酚含量高低并不与pH值大小成正比, 且褐化率与PPO无显著相关性, pH 5.0时, 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在相同pH (6.0) 下, 温度越高, 褐化率越高, PPO活性越强, 总酚含量越高, 且20℃下, 褐化率与PPO、总酚含量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相关, 30℃下, 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