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孔子《论语》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伦语》全书四百多段文字基本上都田绕仁爱思想展开。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目标,《伦语》中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规定了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要求。《伦语》中主张成为君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加强道德修养。《论语》中把道德建设和为政治国结合起来,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把正直有德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位者要率先垂范。孔子《伦语》中的道德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道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有些道德内容规范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教师的魅力指数越大,影响也越大。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一定是有着丰厚学识、高尚人格、热爱生活、求真追美、有大爱之心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善良与关爱,宽容与公正,正直与敬业,丰富与博大。  相似文献   
3.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儒家学说的起点。孟子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人性善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理解孟子的人性善说对中国现代社会和我们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性"字的含义、以"心"为基础论性善、性善的内容及怎样实现性善这四方面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主要对儒家的仁爱学说与墨家的兼爱学说进行了异同比较,以期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从中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就是儒家、道家文化。儒、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智慧。探讨儒、道家生态观,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的今天,对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实现思维范式的根本转变,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期刊编辑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者和组织者,责任重大本文选取儒家文化主流的“仁、义、礼”三方面,分述探讨了“仁、义、礼”对期刊编辑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提高编辑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二程虽出入老、释,却辟佛而较不辟老。二程的形上学、心性修养工夫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启发,吸收了不少道家所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概念范畴、思辨方法,转化成儒家思想而创造出其理学思想的新面貌。例如:二程常说的“天理”一辞源出于《庄子》,庄子视“天理”为事物存在和活动所依循的内在理律、自然之理,二程更进一步地转折成人性所天赋的道德原理,建构出仁爱的道德形上学,程明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述,显然受庄子“道通为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命题所启发。程伊川“物物皆有理”的形上思想受庄子“万物殊理”的启发。然而,二程也有和道家不同处,例如庄子教人安时处顺来安命,程伊川认为义命或德命优位于自然的运命,二程以道德人格之培义为教育目标,与道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稳 《河南农业》2013,(4):51+53
作为明朝著名的将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对中华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戚继光军事思想和中国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军事改革促进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实战应用,同时也促进了武术器械的发展和演变。作为"儒将"的戚继光,在军事思想中蕴涵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色彩,以"仁爱"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戚继光在军事思想中体现出的武德。  相似文献   
9.
雪一般的衣裳,火一般的热肠;比云朵更圣洁,比火焰更炽热。你用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每一个受伤的孩子,你用火热的胸膛温暖着每一颗惧怕的心灵。一双双忧伤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那么,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的核心道德应当是孟子的“仁爱”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思想的孟子“仁爱”思想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家庭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孟子的这种社会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积极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