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9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桦木沟林场不同地貌野生花卉资源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桦木沟林场地形地貌类型广泛,野花资源丰富,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为了解野生花卉资源习性和生物学特征,开发利用野花资源,在路径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调查分析了其野花资源分布。共调查野花资源177种,隶属于40科129属,菊科、豆科、毛茛科等种类和种群数量较丰富。不同地貌Margalef丰富度指数1.35~8.28,Shannon-Wiener指数变异范围1.42~2.59,Simpson指数为0.59~0.96,湿地草甸、疏林草地物种多样性丰富,沙地多样性最低。湿度、光照等是影响野花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因素。林场分布着丰富而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喜光、耐荫、耐涝、喜湿、耐旱等不同生态型野生花卉。部分野生花卉资源濒危,亟需保护。  相似文献   
2.
北京八达岭人工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多少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基础。调查八达岭林场不同地形条件下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和林分因子,取得42块样地资料;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对各因子与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进行分析,平均树高、坡度和海拔与对应负荷量有显著线性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剔除法,建立了估测模型,除平均胸径外,平均树高、密度、郁闭度、海拔、坡度被引入,经检验回归显著,该估测模型可用于其它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估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槐生长规律和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我们对中槐片林和散生木采用了标准的地和优势木调查。其生长规律是前5年高生长快,但径生长慢,5年后高生长减缓,而径生长较快,材积15年后生长加快;中槐生长一般随海拔增高而减缓;不同地形部位生长以原面和川道为好,其次为沟底,沟坡中部生长最差;不同土壤生长以塿土和黄墡土为最好,其次为黄绵土,绵沙土最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喀斯特山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对地形地貌的响应,助力区域石漠化治理和大型调水工程的科学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为例,采用像元二分模型,选取MODIS-NDVI数据对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并以分级数据为基础,运用植被覆盖变化类型的提取模型和分布指数,探究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及其对地形与地貌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以高和较高为主,20年来,植被覆盖面积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0.46%,植被覆盖情况总体较好;(2)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型和稳定型为主,28个区(县)中,白云区、观山湖区、修文县的植被退化面积超过了植被改善面积,有生态退化风险,需加强生态保护;(3)从地貌上看,非喀区植被覆盖改善比纯喀和亚喀区显著;(4)从地形上看,随着高程和坡度上升,植被覆盖退化型分布优势降低,稳定型占优; 从坡向变化看,平地植被覆盖退化显著,其余区域不明显。因此,黔中水利枢纽植被覆盖的优势范围和变化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黄土地貌分区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了递加侵蚀规律。认为,现代加速侵蚀量等于现代自然侵蚀量与递加侵蚀量之和。同时从理论上阐述了控制土壤侵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Farmers account for yield and soil variability to optimize their production under mainly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precision farming.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crop yield and crop yield development within arable fields is important for spatially variable management. Our aim was to classify landform units based on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to identify their impact on biomass development. Yield components were measured by harvesting spr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in 1999, and winter rye (Secale cereale, L.) in 2000 and 2001, respectively, at 192 sampling points in a field in Saxony, Germany. The field was stratified into four landform units, i.e., shoulder, backslope, footslope and level. At each landform unit, a characteristic yield development could be observed. Spring barley grain yields were highest at the level positions with 6.7 t ha−1 and approximately 0.15 t ha−1 below that at shoulder and footslope positions in 1999. In 2000, winter rye harvest exhibited a reduction at backslope positions of around 0.2 t ha−1 as compared to the highest yield obtained again at level positions with 11.1 t ha−1. The distribution of winter rye grain yield across the different landforms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2001 from that observed in 2000. Winter rye showed the highest yields at shoulder positions with 11.1 t ha−1, followed by the level position with 0.5 t ha−1 less grain yield. Different developments throughout the years were assumed to be due to soil water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management history. Generally, crop yield differences of up to 0.7 t ha−1 were found between landform elements with appropri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pective seasonal weather conditions. Landform analysis proved to be helpful in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grain yield within the field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相似文献   
7.
黄丘五副区降雨和地形因素与坡面水土流失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项研究依据6年来在黄丘五副区定西试验区径流场所取得的观测资料,探讨了降雨物征值和地形中坡度、坡长、坡形三个因子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表征降雨侵蚀力、坡面产流的指标均为PI30,依次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群。此项研究不但从理论上揭示了坡面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而且在实践上为有效地进行坡面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土壤及地形(SOTER)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1:25万SOTER数据库,重点研究和修正大中比例尺SOTER主地形体划分指标体系,提出海拔高度分组指标、坡度分组指标和地势起伏强度分组指标,并利用上述3个指标组合计算出样区SOTER主地形体组分(中坡度丘陵、低坡度山体台地、山谷、中坡度山体、山前倾斜平原和冲洪积平原),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SOTER数据库理论方法体系。同时,SOTER数据库的建立使原有的历次土壤普查、国土资源详查的资料信息化,使之服务于土地资源的评价、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宁明县以马尾松和桉树为例,对比分析野外实测与利用1∶10 000比例尺DEM推算的地形因子所建不同树种生产力模型的精度,探讨了高分辨率DEM在森林生产力估算中的作用.结果认为:①基于1∶10 000比例尺DEM推算的地形因子可代替实测数据进行森林生产力建模,其精度满足估算要求;②仅利用立地条件不能进行马尾松生产力建模,但却能建立桉树模型.对两树种而言,均是用树龄与立地条件共同建立的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用于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植物物种,在其种子萌发阶段就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干旱和富钙土壤的能力。本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全缘火棘种子萌发过程中对干旱和钙离子的耐受能力,用不同水势的PEG6000溶液和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分别模拟干旱和富钙土壤环境。结果表明,全缘火棘种子萌发对干旱和钙均具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其耐旱能力强于很多其他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的种子,甚至强于一些荒漠植物的种子;其对钙离子的耐受能力也明显强于与其在形态和生态特性上非常相似的同属植物火棘的种子。这或许反映了其对喀斯特地区频发干旱并富钙土壤环境的适应,同时也意味着其具有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