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8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0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鸭瘟病毒的PCR检测及其产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基因库中已有的鸭瘟 Ul6的序列 ,合成一对引物 ,对 3株鸭瘟病毒进行 PCR扩增 ,均扩增出大小约 42 0 bp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测序 ,结果表明 3个毒株扩增后的片段均为 42 1bp。经重复实验后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按该条件对两例临床病料进行检测 ,结果均出现大小约为 42 0 bp的特异片段。PCR产物与 L ake Andes株的相关序列比较 ,广东毒株与 L ake Andes株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病为雏鹅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为球形,无囊膜,直径为76-86nm大小的颗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鹅呼肠孤病毒。能在发育良好的鹅胚等禽胚内复制,致死胚胎,并具有特征性病变。患病雏鹅以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为特征性的大体病理变化和显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鸭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已有多种诊断方法用于鸭瘟的诊断。本文就鸭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鹅瘟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发表的鹅细小病毒B株VP3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1对寡聚核苷酸引物。以国内分离的小鹅瘟病毒为摸板 ,筛选了 (PCR)最佳反应条件 ,并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和初步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在 4 0 μL体积中 ,PCR最佳系统组成为 2uTaq酶、0 5mol/LdNTP和 2 0 pmol引物 ;最佳反应参数为 96℃变性 4 0s ,5 4℃退火 1min ,72℃延伸 1min ,30个循环。本方法可检出 2 5× 10 -1 5EID50 小鹅瘟病毒 ,并且仅能从小鹅瘟病毒的鹅胚培养物中扩增出与设计值大小相同的 375bp核苷酸片断 ,对照病毒扩增结果为阴性。通过对 6份临床病料的检查 ,2份呈阳性 ,其中 1份来自有典型小鹅瘟症状的雏鹅 ,1份来自无典型小鹅瘟症状的雏鹅。由此说明 ,本试验所建立的诊断小鹅瘟的PCR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志跃  陈伟亮 《中国家禽》2003,25(24):11-12
试验以雏鹅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能量水平对雏鹅卵黄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9时龄以内80%以上的卵黄囊营养被吸收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是卵黄囊吸收利用的主要时期。能量水平对卵黄囊营养的吸收与利用有一定的影响,低能日粮有加速卵黄囊吸收与利用的趋势,但各采食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疫病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较好控制疫病必须推行生物安全措施。本文从生物安全概念、推行生物安全必要性、生物安全范围、生物安全难点及养鸡场生物安全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急性人工感染成年鸭病例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5 6只 3月龄四川麻鸭经皮下接种鸭瘟病毒 (DPV)强毒 SC1株 ,成功建立了 DPV感染的急性病理模型 ,并应用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时间 DPV在感染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接种 2 h后 ,即能够从脑、肝、脾、法氏囊、胸腺中检出 DPV DNA;12 h,可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脑、胸肌、食管、腺胃、血液、舌、口腔分泌物、皮肤、骨髓和粪便等检测到 DPV的 DNA。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和脑组织。本试验为阐明 DPV的致病机理和应用 PCR方法检测感染鸭体组织中的 DPV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Plague, caused by Yersinia pestis, is a flea-borne disease that is endemic in areas throughout the world due to its successful maintenance in a sylvatic cycle, mainly in areas with temperate climates. Burrowing rodents are thought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enzootic maintenance as well as epizootic outbreaks of plagu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airie dogs (Cynomys), rodents (Muridae), and ground squirrels (Spermophilus) are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and are parasitized by fleas that transmit plague. In particular, prairie dogs can experience outbreaks that rapidly spread, which can lead to extirpation of colonies. A number of ecolog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climat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se epizootics. In this study, we asked whether soil parameters, primarily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are associated with outbreaks of plague in black-tailed prairie dogs and Gunnison's prairie dog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at what depth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apparent. We collected publicly available county-level information on the occurrence of population declines or colony extirpation, while historical soil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SCAN and USCRN stations in counties and states where prairie dogs have been located.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oil moisture at lower depths correlates with colony die-offs, in addition to temperature near the surface, with key differences within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at impact the occurrence of plague. Overall,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burrow environment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pizootic spread of disease amongst black-tailed and Gunnison's prairie dogs.  相似文献   
9.
鹅是草食水禽类动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特征。雏鹅是指21日龄内的小鹅,该阶段鹅绒毛稀少,身体较小,体温调节能力不足,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普遍较弱,一旦饲养管理不当,没有进行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易造成病原的传播流行,引发死亡。在雏鹅阶段,应充分掌握引发死亡的具体原因,并从养殖管理等诸多环节入手,为雏鹅营造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提高群体的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确保养殖安全。该文主要结合一个鹅场的养殖案例,论述引起雏鹅死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40只2日龄四川白鹅口服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在不同阶段解剖发病和死亡雏鹅,电镜观察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发展规律,接种后第2天,十二指肠绒毛顶部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随着感染时间延长,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迅速向绒毛基部发展,并伴随固有膜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病变向着空肠段发展,进一步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于小肠中后段形成假膜包裹肠内容物的栓塞物或直接由纤维素性渗出物与地不死肠粘膜混合凝固形成栓塞物阻塞肠腔,使外观膨大,肺充血和出血,肾充血、出血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部分病例肝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后期部分病例气管、腺胃上皮细胞脱落,早期部分病例心充血和出血,食道、胰腺及脑正常,电镜下可观察到小肠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凿全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有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肝脏细胞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及部分线粒体肿胀、脊断裂;而心肌细胞粗面内质网的轻度扩张及胞核畸形。本文还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的病理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