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证明,影响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是7月26日至31日的降水日数,降水日数长短与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为害程度呈负相关;其次为卵期赤眼峰的寄生率,该因素是控制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8日降水日数多有利于第2代玉米螟幼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8℃,22℃,26℃和30℃4个处理,对5个种10个品系的赤眼蜂进行了亚洲玉米螟寄生潜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温度并不是影响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重要因子,其种间或同种不同品系间对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种及品系及利用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64—1985年河南省兰考县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了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态学效应。认为生态学效应是生物防治效果表现的主要方面,应该建立生物防治效果评价的方法,以促进生物防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兰西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西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显著.卵寄生率为74.2%,平均防效为59.2%,玉米增产率为8.13%,产投比为40:1.  相似文献   
5.
使用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掌握最佳的释放比例,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防治成本.试验从周期性调查释放赤眼蜂自然形成的种群密度入手,研究赤眼蜂种群密度与寄主卵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每棵果树上释放的松毛虫赤眼蜂雌蜂数量与寄主卵比例达到150∶1时,达到最佳防治效果,为85%~88%.  相似文献   
6.
长期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通过17年来长期连续坚持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第1代玉米螟试验结果表明,发现自大面积放蜂治螟以来,玉米螟一代卵期赤眼峰的自然寄生率逐年提高,至今已达(?)O%左右;1、2代玉米螟幼虫和蛹的各种寄生性天敌的自然寄生率也逐年显著提高,由此使一代玉米螟的为害也逐年显著减轻,自80年代以来玉米被害率稳定于10%左右。测定玉米种籽和土壤样品表明:六六六、DDT和1605农药的残留量有所缓解,使天敌种群数量逐步回升,进而加强了这些天敌、对1,2两代玉米螟的自然控制作用,解决了玉米蝶的危害,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达到在较长时期内玉米螟种群数最相对稳定在较低的动态平衡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六轴多旋翼飞行器的赤眼蜂投放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好地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结合农业无人机和生物防治,设计了一种基于Hex-Rotor飞行器的赤眼蜂投放系统,实现赤眼蜂自主投放功能。首先,使用共轴双桨和旋翼系统的倾斜配置,对6轴多旋翼飞行器结构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系统的冗余性和可靠性,整个系统满载9 kg,以10 m/s的速度可飞行超过20 min;然后,利用带有扩张状态观测器和快速微分器的反步控制算法,使系统在投放干扰和外部风扰共同作用下,能够很好地完成轨迹跟踪飞行任务。最后,设计了专用的赤眼蜂投放装置,配合GPS和Google earth地图,实现赤眼蜂自主投放功能。在实际试验中,投放系统投放速度超过9 700 m2/min,飞行投放覆盖率100%,赤眼蜂孵化率75.81%。试验证明,该系统可以稳定可靠地完成赤眼蜂的投放工作,投放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良好,可以实现无人机自主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对玉米螟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大石桥市连续3a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显著。防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质量好的蜂卡,准确测报,确保蜂卵相遇及统防统治等措施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眼蜂寄生卵与非寄生卵恢复系数e的不同 ,研究了其与弹性斜面碰撞时的运动规律。当e值最大的卵粒的抛射角θ等于或略低于 45°时 ,e值不同的卵粒射程差最大 ,此时分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赤眼蜂寄生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环境因素、生物因素、杀虫剂因素对赤眼蜂发育、生殖、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释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生产中使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