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7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贵州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是云南和贵州省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对2008年和2009年在云南、贵州采集分离获得的45份大斑病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在云南共鉴定出12、13、3N、123、12N、13N、23N、123N等8个生理小种,其中123N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0%;在贵州共鉴定出123、13N、23N、123N等4个生理小种,其中123N小种是主要小种类群,占53.3%。云南的大斑病菌菌株对Ht〖STBX〗1〖STBZ〗、Ht2、Ht〖STBX〗3〖STBZ〗和HtN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73.3%、73.3%、90%和80%,而贵州的菌株则分别为80%、80%、100%和93.3%。两省菌株的毒性随着抗性基因组合的复杂性增加而下降,对4基因组合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0%和53.3%;贵州的菌株毒性较云南菌株为高。云南的小种构成较复杂,而贵州小种的毒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由4GZ-9型甘蔗割铺机、6BZ-5型甘蔗剥叶机以及7TS-15型甘蔗装载机组成的最小甘蔗收获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应用效益分析。通过分析说明采用分段式甘蔗收获技术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目前国情下宜以分段收获作为切入点,促进我国甘蔗收获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4.
1986—1989年对我国七省(区)提供的805份国内外籽粒茅豆品种进行了炭疽病抗性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0个,中抗品种65个。以供种省(区)的菌系对抗病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证明这些品种的抗性是稳定的。对品种抗病性与籽粒色泽及株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绿豆种质抗丝核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及有关发病因素进行了研究。选用砂培灌根接种法,选择4日龄幼苗、7日龄菌、接菌浓度1.2~2×10~5菌丝段/毫升、25—26℃。对1104份绿豆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未发现抗病品种,中感品种有2份:山西的羊角角,山东的摘绿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国家种质库存小麦的主要寄藏真菌,评价不同地域来源的小麦种质健康状况。【方法】运用吸水纸法、平皿测定法和洗涤法检测了共1465份库存小麦种质。【结果】在来自陕西、河北和青海的712份小麦种质中,通过吸水纸法共检测到17属近40种真菌,其中陕西小麦种质上的优势菌群主要是交链孢(Alternaria)、根霉属(Rhizopu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Xspergillus)、离蠕孢属(Bipolari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膝葡孢属(Gonatobotrys)和毛壳霉属(Chaetomium)等,河北区小麦的优势菌群为交链孢、根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镰刀菌等,青海区小麦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是交链孢、根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等;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严重破坏作用的病原菌有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tiliforme)、节状离蠕孢(Bipolaris nodulosa)、草本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等。通过平皿测定法在353份陕西小麦材料中检测到16属25种真菌,较为常见的几类真菌是交链孢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膝葡孢属(Gonatobotrys)、青霉属、镰刀菌等。运用洗涤法在400份小麦种质中检出6份带有小麦条黑粉菌(Ustjlago tritici)的材料,在陕西小麦材料中占1.3%,河北材料中占2.0%。【结论】在小麦种质中共检测到19个属真菌,大部分为腐生菌,少数属弱寄生菌,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工诱发,初步证实了来自玉米疯顶病病田的土壤和植株病残体能够传播病害,是疯顶病在当地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病害的发生必须依赖于田间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并在玉米幼苗出土前的萌发期田间发生积水。利用杀菌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对疯顶病具有防治作用,其中甲霜灵锰锌的防治效果达到39.9%~51.3%,杀毒矾也有一定的防效,甲霜灵锰锌是今后开展玉米疯顶病田间防治的主要杀菌剂。利用病田淹水诱发方式,初步评价了37份品种的感病性,发现在多数感病品种中,高度感疯顶病的自交系掖478是其亲本之一。对120份玉米品种在病区自然条件下的发病状况进行调查,为避免感疯顶病品种在病害发生区的推广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王玉萍  王晓鸣  马青 《玉米科学》2007,15(2):123-126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在继续变化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已无优势小种的存在;1、0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约20%,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北方地区小种的毒力组成较南方地区复杂,且毒力更强,不仅有能够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而且有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几乎所有组合类型的小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调查与病原分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和中部大豆产区23个市、县的大豆苗期疫霉根腐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应用PBNIC疫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从牡丹江、穆棱、林口和佳木斯豆田具疫霉根腐症状的大豆植株上分离到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并从根腐病株上单独或与大豆疫霉菌同时分离到终极腐霉菌,研究进一步证实我国黑龙江省有大豆疫霉根腐病。调查发现,大豆疫霉根腐病和终极腐霉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土质粘重、土壤含水量高或易积水的田块。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和茎腐病1948年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51年俄亥俄州首次报道,此病目前已传播到世界各国大豆产区,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1]。鉴于大豆疫霉菌的破坏性和毁灭性,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