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城大豆疫霉菌的鉴定及其生理小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2株疫霉菌PMC1、PMC2和一些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Pythium spp.和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PMC1和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PMC1和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1b,1d,3a,3c,5,7和1b,1d,4,5,为新的小种类型,定名为中国6号小种、中国7号小种(CNR-6和CNR-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相似文献   

2.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和茎腐病1948年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51年俄亥俄州首次报道,此病目前已传播到世界各国大豆产区,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1]。鉴于大豆疫霉菌的破坏性和毁灭性,198...  相似文献   

3.
新疆主要农作物疫霉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3~1995年,对侵染新疆主要农作物的疫霉菌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共从9个地区的28种作物上采集表现根腐、根颈腐、果腐症状(包括病土)的病样1531个,结果从其中17种作物上分离到452个疫霉菌株。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和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测定,鉴定为7个种: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恶疫霉[P.cactorum(Leb.et Cohn) Schroeter],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菸草疫霉(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苎麻疫霉(P.boehm eriaeSaw.),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Sm.et Sm.) Leonian],隐地疫霉(P.cryptogea Pethyb.etLaff.)。这些疫菌是造成新疆茄果类、瓜类、棉花、苹果、梨、枸杞、草霉、红花、白术等幼苗及成株大量死亡及烂果的主要病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Gerdemann,异名 P.megasperma var.sojae Hildebrand,P.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 and Erwin,P.sojaef.sp.glycinea Faris et al.)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194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并迅速成为美国大豆的重耍病害。50a来,人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该病害仍未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目前大豆疫霉根腐病已广泛发生于世界大部分大豆生产区,其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意大利等主要大豆生产国造成严重损失。如1998年美国因大豆疫霉根腐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14.9万t,仅次于大豆胞囊线虫的为害。鉴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大豆疫霉菌从1986年开始被列为我国的对外检疫重要性病原菌,1993年被国家正式公布为一类进境植物检疫重要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海南植物疫霉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海南地区植物疫病发生普遍。 1997~ 1998年 ,对侵染海南地区植物各个部位 ,引起颈腐、果腐、根腐、树干溃疡、枝萎、叶斑 (包括病土 )等病样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结果从其中 2 5种植物上分离到 14 0个疫霉菌株。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有性器官的形成、生长温度等 ,将其鉴定为烟草疫霉 (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nn) ,辣椒疫霉(P.capsici L eonian) ,樟疫霉 (P.cinnamomi Rands) ,棕榈疫霉 (P.palmivora(Butler) Butler) ,柑桔褐腐疫霉 [P.citrophthora(R & E Sm ith) L eonian],密色疫霉 (P.meadii Mc Rae) ,芋疫霉 (P.colocasiae Raciborski) ,橡胶疫霉 (P.heveaeThom pson)和莎草疫霉 [P.cyperi(Ideta Ito) ]9种疫霉。这些疫霉是造成海南省蔬菜、多种瓜果、果树以及花卉死亡和烂果的主要病原。本文简要报道植物上疫霉菌种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紫英  康艳萍  袁斌 《植物保护》2008,34(5):163-165
近年来在江西省宜春地区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草莓的土传病害,经显微镜直接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田间病害调查,鉴定该病害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 C.J.Hickman),属于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该病发生是由于疫霉菌侵染所致。通过对宜春地区草莓种植园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为20%~40%,严重时达50%,平均每667m2减产30%~50%。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新疆加工番茄根腐病的病原种类,从成苗期到果实成熟期对各主栽区的病原物进行分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162个根腐病样中获得120个分离物,其中腐霉菌93株,占总分离物的77.5%.腐霉菌分离物鉴定为3个种,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Fitzp,56株,占腐霉分离物的60.22%;简囊腐霉P.monospermum Pringsheim,6株,占6.45%;棘腐霉P.acanthicum Drechsler,2株,占2.15%;另有29个分离物因未诱发出雄器和藏卵器而无法鉴定到种.  相似文献   

8.
 据最近左华清等报道我国柑桔脚腐病病原菌有尖镰孢霉菌和寄生疫霉菌。根据我们1983-1985年的研究,分离到能致病的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和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 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   

10.
间作是控制作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手段,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是间作具备控病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了玉米根系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行为特征的影响,鉴定了玉米根组织中的关键抑菌活性物质,测定其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与玉米间作能够显著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玉米根系和根系分泌物能够显著减弱根际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游动和根际大豆疫霉休止孢的萌发能力。通过HPLC对玉米根组织进行分析,发现玉米根组织中存在门布和苯并噻唑这两种抑菌物质,两者能显著抑制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游动和其休止孢的萌发能力;在浓度为500μg/mL时,其游动抑制率均达到100%;而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1%。同时,门布和苯并噻唑都能显著抑制大豆疫霉的菌丝生长。在浓度为500μg/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100%和62.49%。综上所述,玉米根系组织中产生和分泌的门布和苯并噻唑对大豆疫霉具有抑菌活性,生产上可以利用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大豆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和2种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能诱导大豆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增强,但2种酶在积累速度和幅度上,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有显著的差异。与感病品种"857-1"相比,抗病品种"垦农4号"2种酶活性不仅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且高活性维持的时间长。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混合液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其次是β-1,3-葡聚糖酶,而几丁质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表明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混合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引起的、危害极其严重的最具毁灭性的大豆病害之一.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导致下一年大豆发生根茎腐烂.病原菌卵孢子也可以存在于患病种皮内,但其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卵孢子是大豆疫霉的主要传播方式.本研究中对大豆疫霉卵孢子的致死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使用60℃湿热处理大豆疫霉卵孢子20min或80℃干热处理大豆疫霉卵孢子20min,其萌发率为0,且死亡率为100%.  相似文献   

13.
大豆疫霉病的症状与分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宝英 《植物保护》1997,23(4):44-45
大豆疫霉病的症状与分离技术李宝英(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佳木斯154007)大豆疫霉病Phytophthoramegaspermaf.sp.glycineaKuan&Erwin也叫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害。产量损失一...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侵染大豆引起的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以Ypt1基因作为靶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设计了特异性检测体系,整个过程仅需60 min,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检测结果。反应后经浊度仪验证浊度变化、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验证和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蔡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验证扩增结果。特异性检测中,111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能产生浊度曲线和扩增到梯形状的条带,同时HNB显色观察到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其它疫霉、腐霉和真菌供试菌株中均没有观察到这些现象;在灵敏度检测中,PsYpt1-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达到100 pg·μL~(-1),比普通PCR技术的最低检测限高出10倍;在田间应用方面,PsYpt1-LAMP检测技术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可用于口岸和田间对大豆疫霉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非洲菊疫霉根腐病的快速分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地疫霉引起的根腐病是非洲菊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发展该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本文比较了卵菌核糖体基因ITS的序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2条针对隐地疫霉的特异性PCR引物PC1和PC2。供试的23种不同真菌和疫霉菌的46个菌株中,利用这对引物能从隐地疫霉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620bp的特异性条带,该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pg。采用快速组织碱裂解法提取发病植物组织的DNA,结合PCR检测技术,4h内可从发病的非洲菊根部组织中特异性地检测到隐地疫霉菌。结果表明,建立的非洲菊疫霉根腐病菌分子检测方法可用于该病害的快速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子标记或对特异位点的碱基序列进行分析是植物病原物分子检测的基础,可以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对物种进行区分和鉴定。对疫霉属的不同种已有一系列的分子检测方法。SNARE蛋白相关基因YKT6拥有保守的侧翼编码区,适于设计疫霉属特异性的PCR引物,同时其内含子所具有的多态性可开发出几乎所有疫霉种的分子标记。利用疫霉属特异性引物对P-YKT6-F/P-YKT6-R可在31个疫霉种中特异地扩增出一条约600 bp的条带,而在腐霉或其他真菌中不能扩增出该条带。利用大豆疫霉的引物对Ps-YKT6-F/ Ps-YKT6-R和辣椒疫霉的引物对Pc-YKT6-F/Pc-YKT6-R,能分别从大豆疫霉菌株和辣椒疫霉菌株中扩增出一条399 bp和282 bp的条带,常规PCR和巢式PCR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00 pg和10 fg。利用这些引物也可从土壤和病组织中检测到目标病原菌。此外,利用上述特异性引物开发出了大豆疫霉和辣椒疫霉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基于YKT6基因的分子标记和检测方法可用于疫霉种的调查检测和法定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选择性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pi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和茎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大豆主产区。是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疆花芸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花芸豆根腐病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和致病性的研究,初步确定新疆花芸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是终极腐霉菌(Prthium ultimum)、尖孢镰刀菌(Eoxysporum)、木贼镰刀菌(Eeqvset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花芸豆根腐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病原侵染造成的,通常是两个或更多病原共同侵入产生的。4个病原菌中致病力最强的是终极腐霉菌,幼苗的存活率低于对照9.00个百分点,其次是立枯丝核菌。4种病原菌对温度、光照时间、酸碱度等的要求有差异,5℃低温下只有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能缓慢生长;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对光照时间较敏感,光照时间大于12 h,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对pH值均比较敏感,在pH值小于4或大于8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药剂处理种子经过室内、田间试验,多菌灵、福美双和五氯硝基苯处理的种子保苗效果好,病情指数降低明显,对种子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标记或对特异位点的碱基序列进行分析是植物病原物分子检测的基础,可以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对物种进行区分和鉴定。对疫霉属的不同种已有一系列的分子检测方法。SNARE蛋白相关基因YKT6拥有保守的侧翼编码区,适于设计疫霉属特异性的PCR引物,同时其内含子所具有的多态性可开发出几乎所有疫霉种的分子标记。利用疫霉属特异性引物对P-YKT6-F/P-YKT6-R可在31个疫霉种中特异地扩增出一条约600 bp的条带,而在腐霉或其他真菌中不能扩增出该条带。利用大豆疫霉的引物对Ps-YKT6-F/Ps-YKT6-R和辣椒疫霉的引物对Pc-YKT6-F/Pc-YKT6-R,能分别从大豆疫霉菌株和辣椒疫霉菌株中扩增出一条399 bp和282 bp的条带,常规PCR和巢式PCR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00 pg和10 fg。利用这些引物也可从土壤和病组织中检测到目标病原菌。此外,利用上述特异性引物开发出了大豆疫霉和辣椒疫霉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基于YKT6基因的分子标记和检测方法可用于疫霉种的调查检测和法定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0.
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危害大豆的破坏性病原菌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植物病原菌。简单、快速、准确的鉴定和检测技术是阻止大豆疫霉菌传入和病害早期诊断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从大豆疫霉菌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Ⅱ(coxⅡ)序列和两个激发素(elicitin)家族基因EST序列中开发了3对大豆疫霉菌特异引物:Cox3-F/Cox3-R、PSEL1-F/PSEL1-R和PSEL2-F/PSEL2-R。这3对引物在大豆疫霉菌中分别扩增出450、289bp和370bp的特异性片段,其检测大豆疫霉菌基因组DNA的灵敏度分别为20、2pg/μL和2pg/μL。3对引物能够有效检测大豆疫霉菌侵染的大豆病株,可以用于病害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