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树烂皮病生防链霉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能有效抑制杨树烂皮病菌的拮抗放线菌F58的生防效果及分类地位,采用平板对峙法、杯碟法和人工接种法分别测定了其活菌及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及全细胞脂肪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拮抗放线菌F58对杨树烂皮病菌、杨树溃疡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等13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其中对杨树烂皮病菌和杨树溃疡病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达30.2 mm以上,菌株F58发酵液对这2种病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56.4 mm和42.7 mm;发酵液的无菌滤液对杨树烂皮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达88.7%和73.4%。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比对及全细胞脂肪酸分析,鉴定拮抗放线菌F58为盐屋链霉菌Streptomyces sioyaensis。  相似文献   
2.
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为天敌昆虫人工饲料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含有棕榈酸油(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1和亚麻酸油(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2连续饲养蠋蝽12代,并测定F1、F4、F8及F12蠋蝽各龄级若虫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性比(♀∶♂)、成虫体质量和产卵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生殖力指标。【结果】2种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效应与繁育世代数、生长发育阶段等相关。用2种饲料饲喂的蠋蝽2、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各代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4、5龄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在饲养多代后(4龄至F8、5龄至F4)才开始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至F8时2种饲料对蠋蝽各龄期发育历期的影响效应才趋于稳定。一般地,饲料1对蠋蝽若虫早期发育更为有利即饲喂饲料1的蠋蝽2、3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2的蠋蝽。而饲料2更适合蠋蝽若虫后期发育即饲喂饲料2的蠋蝽4、5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1的蠋蝽。其他指标即卵、1龄若虫、总发育历期(仅F1存在显著差异)及成虫寿命,2种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发育历期相似,F1蠋蝽2龄至5龄若虫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在2种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2种不同脂肪源饲料对蠋蝽各龄级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的影响开始增强即从F4开始均表现为饲料1处理的2龄和3龄若虫死亡率、成虫获得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低,而4龄和5龄若虫死亡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高。卵孵化率、1龄若虫死亡率,2种饲料间各代均无显著差异。饲养初期2种人工饲料处理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及雌成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增加,至F8饲喂饲料1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雌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都显著低于饲料2。可育率在蠋蝽饲养开始时2种饲料间并未表现出差异显著性,但从F4开始饲料1饲养的蠋蝽可育率一直显著高于饲料2,而饲料1饲养的F1至F8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2。但这种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至F12时的结果正好相反即饲料2饲养的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1。其他生殖力指标(成虫性比仅在F1存在显著差异)在2种人工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含有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1)可显著缩短蠋蝽低龄若虫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蠋蝽雌虫可育率,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2)更适合蠋蝽高龄若虫生长发育,提高成虫获得率和种群增长率。因此在以后的研究生产中可以通过在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添加或降低人工饲料中的某些关键营养物质,配制适合饲养对象特定生长阶段的人工饲料,从而使蠋蝽继代饲养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主要栽培杨树品种烂皮病的发生及其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2-2006年,对吉林省现行推广的杨树品种烂皮病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抗性差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品种的适生区域内,晚花杨(Populus×eurameicana‘Serotina’)、格尔里杨(Populus×curameicana‘Gelrica’)、西+加杨(Populus suaveolens+P.canadensis)、黄快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 ‘Huangkuai’)、白林2号杨(Populus‘Bailin-2’)及中延1号杨(Populus ‘Zhongyan’)高度抗病;中绥12号杨(Populus deltoides × P.cathayana ‘Zhongsui-12’)、大青杨优良无性系(Populus ussuriensis ‘ Jilin’)较抗病;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银中杨(Populus alba × P.berolinensis)中度感病;迎春5号杨(Populus nigra × P.simonii‘Zhonglin Sanbei-1’)、北京杨(Populus pyramidalis × P.cathayana)、小×黑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opulus nigra)、吉林杨(山地1号)(Populus deltoids ‘Jilinsis’)、长林1号杨(Populus×beijingensis‘Changlin-1’)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 ‘Neva’)、欧美杨108(Populus×euramericana‘Guariento’)易感病。对发病率在50%以上的造林地,应采用苗木平茬处理措施;当杨树幼林地苗木发病率在50%以下时,以21%过氧乙酸水剂(1∶10)、10%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1∶10)和50%多菌灵(1∶25)涂干防治可取得较好效果。其中以21%过氧乙酸水剂(1∶10)防治效果最好,为82%~95%。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辽宁省田间主栽西瓜品种“京欣”为试材,通过测定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以及乙烯、丙酮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物—乳酸、乙醛、乙醇含量的变化,明确了西瓜感染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后上述生理指标的改变与西瓜倒瓤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授粉后7 d和28 d PG出现2次活性高峰,PG活性过高将导致果肉软化;乙烯含量亦在授粉后21~28 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这一变化将导致果肉水渍化败坏;无论接种早晚,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定植期接种处理的西瓜,授粉后21 d时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含量为健康对照的2.51倍,35 d时达健康对照4.09倍;授粉后7 d乳酸含量已显著高于对照,35 d时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内的乳酸含量迅速增加至43.5 μmol·g-1FW,达健康对照的4.7倍;乙醛含量随着西瓜成熟逐渐增加,尤其是授粉后21~35 d乙醛含量增加速度极为迅速,35 d时达健康对照的26.4倍;乙醇含量授粉后7 d最高,达健康对照的10.1倍,随后有所下降。于压蔓期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授粉后21 d,丙酮酸、乳酸、乙醛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但均低于定植期接种处理的,乙醇含量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感染该病毒越早,对西瓜的生长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多方面论述了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果梢斑螟是红松球果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其无公害防治方法,以采自林间果梢斑螟幼虫为靶标,对球孢白僵菌10株菌株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从中筛选出2株对果梢斑螟幼虫有较高致病力的菌株.结果表明:A3菌株的毒力最高,其处理后10 d的LC50为2.97×105个·mL-1,含1×107个·mL-1菌液的LT50为4.13 d,对果梢斑螟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叶树小蠹在扬飞扩散过程中,要有效地依靠嗅觉机制鉴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气味,以便在行为反应方面快速定位寄主,降低不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同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以从生境、树种及个体水平上发挥不同的驱避作用。综述非寄主挥发物的范畴和作用、小蠹虫的嗅觉识别及行为反应,提出加强国内针叶树小蠹非寄主挥发物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以期为小蠹虫综合管理技术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树病害是影响杨树生长的重要因素。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白城地区杨树人工林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且防治较为困难的主要病害为杨树烂皮病、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灰斑病、杨树黑斑病、杨树破腹病。并总结了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卤虫初筛和花布灯蛾幼虫复筛,从土壤中获得1株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链霉菌,编号为LKY208,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效果及分类地位,采用叶片浸渍法、饲料染毒法、玻片浸渍法及常规浸虫法分别测定了其对花布灯蛾、美国白蛾、小菜蛾、菜青虫、亚洲玉米螟、二斑叶螨、马铃薯瓢虫、桃蚜8种农林害虫的杀虫活性;并对该菌株发酵液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了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8种试虫均有致死作用,杀虫谱广,其中对花布灯蛾的致死作用最强,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72.1%,菌株发酵液对温度耐受性强,在25~50℃杀虫活性稳定;pH 4~7范围内菌株杀虫活性较好,发酵液有较好的光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和菌株遗传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价值;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LKY208为雷格链霉菌Streptomyces regensis,此乃国内外首次报道将链霉菌应用于花布灯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宿主植物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蠋蝽规模化养殖,在室内测定不同宿主植物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S(t)=exp(-btc)拟合蠋蝽若虫在不同饲养密度下的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蠋蝽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因不同的饲养条件而异。宿主植物为榆树幼苗时,蠋蝽若虫存活率最高,平均为82.09%;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存活率最低,平均仅达16.38%。不同宿主植物对若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而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不同宿主植物对蠋蝽成虫生殖力影响显著,宿主为榆树时成虫产卵量最大,平均每雌产卵量可达330.89粒,无宿主植物时产卵量仅为96.64粒。以榆树作为宿主植物,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影响较大,较低密度饲养时,其存活率差别不大,均达85.56%以上;但饲养密度超过每罩40头时,其存活率显著降低。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各龄发育历期的影响无规律。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生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显著降低其生殖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