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经过酵母菌富集培养,以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为唯一碳源培养和分离,并进一步用手性HPLC法复筛,得到了两株优先立体选择性水解(S)-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的酵母菌菌株S11和S25。两株酵母菌均能产生耐酸酯酶,在pH 3.0时对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进行立体选择性水解,产物对映体过量值(ee/em>p)均在95%以上,转化率(C)分别达50%和46%。测定了菌株S11的生长曲线,并对其产酶特性进行了初探,发现其所产酶为生长偶联型的胞内酶。  相似文献   
2.
<正>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可分为T细胞来源(T-LGLL)和NK细胞来源,后者根据病程可再分为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1 病情介绍患者男,52岁,于2016-08月无诱因出现乏力、心悸、气短,偶有发热,未予治疗,于2016-09-27日就诊于廊坊市中医医院门诊,并以虚劳入院。查体:以乏力伴心悸、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Pyrenophora graminea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差异,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大麦条纹病菌不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三明治法进行菌株致病力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7个RAPD标记从45个菌株中扩增出126条带,平均每个标记7.41条带,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68 3~0.984 1,平均值为0.830 8,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23 6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包含41、2、1和1个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QWC较菌株QQ致病力强,两菌株除在品种‘甘啤2号’和‘GP-3’上无致病力外,在其他供试品种上致病力均存在差异。表明大麦条纹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且菌株QWC和菌株QQ存在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从肝论治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对调节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5例为治疗组,予从肝论治中药汤剂口服;选取15例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照组予强的松片口服,选取健康体检者34例为健康体检组,比较组间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比例。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调节T细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调节T细胞比例升高,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从肝论治可能通过升高Treg水平从而提升血小板计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从肝论治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复发/难治性ITP门诊患者36例为治疗前组,完成从肝论治法治疗2.5个月的复发/难治性ITP患者11例为治疗后组,健康体检者34例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8~+)水平。结果复发/难治性ITP治疗前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较低,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内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难治性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存在异常,从肝论治法治疗复发/难治性ITP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与大麦蛋白质含量相关联的SSR标记,对93份不同来源的大麦材料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和93个SSR标记分析,利用GLM和MLM模型进行SSR标记与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93份材料共检测出406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数平均为4.4个,基因多样性和PIC变幅分别为0.021 3~0.862 0和0.021 0~0.648 5。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93份材料划分为5个亚群。GLM和ML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模型中均检测到9个SSR标记与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联,且所检测到的标记相一致,对表现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7.49%~14.13%和7.30%~13.97%;两种模型中,均只有标记GMS061与蛋白质含量关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为明确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arminea的致病力分化、r DNA-ITS序列特征及变异,采用"三明治"法测定甘肃省大麦条纹菌的致病力,通过r DNA-ITS序列分析菌株间变异类型,并对菌株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3株大麦条纹病菌,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2.60~7.93 cm,其中菌株TB生长速度最快,菌株JT生长速度最慢,强、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为2、21和20株;43株菌的核糖体DNA-ITS序列与麦类核腔菌菌株SMCD2015同源性在99%以上;在9个菌株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共17种变异类型;8个ISSR标记从43个菌株中扩增出41条带,平均每个标记5.13条带,90.24%片段具有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为0.44~1.00,平均值为0.71,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类群。表明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存在致病力分化,菌株核糖体DNA-ITS序列变异丰富,且菌株间遗传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