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辽宁、吉林人参主产区灰霉病发生危害发现,人参灰霉病发病初期为6月上旬,发病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病严重的参床病株率达12.5%。为防治人参灰霉病,选用12种杀菌剂进行室内、外药剂筛选试验。室内初筛发现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嘧霉胺悬浮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0.19、1.20 mg/L和4.41 mg/L;其次是30%醚菌·啶酰菌水剂、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差。田间药效试验发现,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和40%嘧霉胺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好,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哈茨木霉菌Tri41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人参的生产和销售大国,近年来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参出口,研究生物菌剂代替化学菌剂防治人参病害已成为人参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Tri41(Trichoderma harzianum Tri41)对人参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Tri41对锈腐菌的抑制作用受温度影响,25℃条件下,菌株Tri41对人参锈腐菌的抑制率高达80.1%,20℃条件下抑制率降低9.7%;菌株Tri41的挥发性代谢物和难挥发代谢物对人参锈腐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7.3%和48.0%;菌株Tri41发酵液对锈腐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明确了哈茨木霉菌Tri41对人参锈腐菌的拮抗机理以竞争和抗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纹枯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冠层内温湿度均低于常规栽培模式,而其玉米纹枯病发病也较轻。通过SPSS 11.5软件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能够用于描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纹枯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则长于常规模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4种生物杀菌剂对人参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人参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SL和2%蛇床子素EC对人参灰霉病菌毒力最强,其EC50分别为0.129、0.623mg/L,2%春雷霉素AS等5种生物杀菌剂对人参灰霉病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在12.857~127.012mg/L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SL在田间对人参灰霉病表现较高的防效,2%春雷霉素AS和3%中生菌素WP次之。初步筛选出了对人参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杀菌剂,为人参灰霉病的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参锈腐病一直是人参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明确东北人参主产区人参锈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人参主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获得菌株45株,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东北人参主产区人参锈腐病致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观察病原菌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通过针刺离体接种法测定不同种间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在45个菌株中,28个菌株为毁灭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C.destructans相似性达99%,菌落呈浅褐色,质地毡状,分生孢子圆柱型,直立,基部稍窄;3个菌株为毁灭柱孢毁灭变种(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var. destructans),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C. destructans var. destructans相似性达99%,菌落呈深褐色,质地绒毛状,分生孢子棍棒型,稍弯曲,基部钝圆;14个菌株为强壮土赤壳(Ilyonectria robusta),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I. robusta相似性达99%,菌落呈棕灰色,质地毛絮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稍弯曲,两端钝圆。生长11d后的菌落直径为(4.21±0.16)~(7.78±0.25)cm,其中生长速度最快的病原菌为强壮土赤壳(I. robusta),其次为毁灭柱孢(C. destructans),毁灭柱孢毁灭变种(C. destructans var. destructans)生长速度最慢。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间致病力差异显著,毁灭柱孢毁灭变种(C. destructans var. destructans)致病力最强,其次为毁灭柱孢(C. destructans),强壮土赤壳(I. robusta)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为跟踪分析从人参内生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中优选的人参锈腐生防菌Psn86在有机肥及土壤中的存活能力与定殖特性,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哈茨木霉标记菌株Psn86-g。结果表明,该菌株在生长速率、产孢量、对酸碱度和温度的适应性及对人参锈腐菌的抑菌活性等方面与原始哈茨木霉菌株Psn86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研究了标记菌株Psn86-g在有机肥与山林土混合物、有机肥、山林土3种处理中的定殖能力以及人参生长对该菌株在3种处理中定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标记菌株Psn86-g在土肥混合的处理组中定殖中最好,其次为山林土中,在有机肥中定殖最差。种植人参比未种植人参更有利于菌株的存活。标记菌株Psn86-g在不同处理组中的菌落数随时间的延长均略有下降,16 d后趋于稳定,维持在1×105 cfu/g,较初始接菌量下降了约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以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ginseng)为靶标,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221株人参内生细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筛选出3株(Psn52、Psn61、Psn214)抑菌圈大于30 mm的高效拮抗细菌,对其进行了离体防效测定及种类鉴定。Psn52、Psn61、Psn214菌株对人参核盘菌菌丝抑菌率分别为62.72%、61.45%、63.20%。3株无菌发酵液对人参核盘菌菌核萌发抑制效果显著,抑制率分别可达80%、68%、76%。显微镜下观察Psn52、Psn61、Psn214菌株均对人参核盘菌菌丝内含物有明显的溶解作用,导致菌丝变粗、菌丝细胞空洞、原生质分布不均匀。菌株Psn52、Psn61、Psn214无菌发酵液对人参菌核病防治效果明显,防治效果分别达81.25%、75.01%、81.25%。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 DNA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将菌株Psn52、Psn61、Psn214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8.
白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在辽宁省大面积人工种植。为明确白鲜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2018年-2020年生长季在辽宁省本溪、清原和西丰等主要种植地区进行了病害系统调查。调查和鉴定结果发现,危害白鲜生产的主要病害有5种,分别为由Phoma dictamnicola引起的茎点霉叶斑病、由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引起的灰斑病、由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立枯病、由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和由Meloidogyne hapla引起的根结线虫病,并对各病害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茎点霉叶斑病、灰斑病和立枯病分布广且危害较重,病害种类和发病情况地区间差异较大。立枯病主要发生在一年生育苗田,病株率一般为0.6%~19.0%,灰斑病和茎点霉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生产田,病株率分别为38.2%~100.0%和17.6%~99.0%。研究结果将为白鲜病害的准确识别诊断及综合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药肥处理对老参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棉隆和多菌灵结合拌施有机肥处理技术对老参地进行改造,研究了药肥处理对老参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参地经过棉隆和多菌灵拌肥处理后,土壤中真菌数量分别下降24%和27%,细菌数量分别增加15.09%和24.52%,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8.84%和31.54%;土壤p H分别提高4.18%和7.57%,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5.09%和5.7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28.36%和3.67%,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51.13%和16.8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药肥处理主要通过增加老参地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来降低土壤中真菌数量,通过增加有机质含量来增加细菌及放线菌数量。综上,药肥处理可以改善老参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化学性质,从而可能减轻人参轮作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人参菌核病发生为害及其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辽宁和吉林人参主产区病虫害调查发现,人参菌核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病田率近90%,病株率5.7%,已经成为长白山区人参主要病害之一。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人参菌核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础的氮源均为蛋白胨。菌丝生长最适pH为4,碳源为山梨醇,最适培养基为胡萝卜培养基;菌核形成的最适pH为6、碳源为果糖,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核萌发最佳条件为15~25℃、pH 6~8、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甘氨酸。菌核在PDA培养基、PSA培养基、人参培养基、燕麦培养基及玉米粉培养基的萌发率均达100%。黑暗条件促进菌丝生长,有利菌核形成及菌核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42℃,菌核致死温度为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