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9篇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空间分异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铝、锰离子与钙或钾质固相之间的交换吸附也出现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而钙、钾离子对交换反应则为电性吸附;非电性吸附量决定于固相表面的场强,也与离子的水解性质和价数有关,其中以铝离子在砖红壤、红壤中的非电性吸附最为强烈;从能量角度综合说明了k、K、1/ n 与ΔF的联系,铝离子的交换吸附具有最大的k、K和最小的1/ n,ΔF为负值;从热力学进一步证论了红壤铝质化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红壤酸化应是一个连续的自发和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3.
丁昌璞  朱荫湄 《土壤》1983,15(1):38-40
根据中国科学院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的协议,1981年6月19日至12月21日我们在比萨(Pisa)国家研究委员会所属土壤化学实验室工作了四个月。在罗马(Rom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佛罗伦萨(Firenze)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土壤胶体研究中心工作近一月。先后访问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现就有关土壤研究工作的所见所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2004,41(2):259-264
对具有水解性质的铝、锰离子对交换吸附研究的结果是 ,两种离子既表现了离子交换的一般化学行为 ,又有明显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受制于固相的表面性质、离子对的相对交换能力和离子的加入量 ;对非电性吸附的有关参数k、K、1/n、r和ΔF进行了表述 ;根据铝离子交换锰离子的ΔF ,从热力学论证了红壤对铝离子的吸附是自发和不可逆的并趋向稳态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5.
丁昌璞 《土壤》1985,17(3):150-151
我们已有的工作表明,用伏安法可以直接测定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总量,并能概略地区分其易氧化和难氧化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丁昌璞 《土壤》1992,24(5):270-274
伏安法是利用极化电极上的电流—电压关系来测定溶液或土壤中的可氧化或可还原的物质的方法。本文对影响测定的诸因素,如电压的选择、读数时间、电极处理、电解质影响和精度等进行了试验,并用该法在田间直接测定了不同氧化还原状况的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的数量,证明方法可行,并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某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考察了褐土、灰钙土、棕漠土、黑土、风沙土、灌淤土、盐土、碱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水稻土和旱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综合已有原位测定结果,地带性土壤的电位(Eh)由南向北的空间分异与其水平地带谱相应;亚高山草甸土和灰褐土的氧化还原状况随山体高度和植物群落而呈垂直分异趋势.比较了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电位(Eh)差异和特征,水稻土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远较自然土壤和旱作土壤中者为甚,其强度和速度不逊于南方地区水稻土.新的电化学方法的原位测定贴近于自然.  相似文献   
8.
丁昌璞 《土壤学报》2010,47(3):451-457
应用多学科研究手段,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结果是,该类物质含-COOH和-C-=NOH2功能团、酚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等电点变动在3.5~9.5。不同还原强度组份的峰电位大多分布在0.00~0.70 V,负电荷有机还原性物质可占总量的70%~80%,表观分子量小于500~1 000,在电极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伏安行为。  相似文献   
9.
水稻栽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农民在栽培和田间管理方面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水分管理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水分管理就是通过灌排调节水稻的土壤水分状况,并以影响土壤的其他性状从而控制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一)红壤性水稻土中铁、锰的含量以淀积层最高,潜育层最低。铁、锰在土层中的分化程度,随土壤发育的程度而增加;锰的分化趋势,较铁更为明显。(二)能被氢醌还原的锰量,占全锰中的很大百分数,最高者可达70%,而能被氢醌还原的铁量,不超过全铁量的0.5%。能与EDTA形成络合物的锰量,也较铁量为高。(三)土壤经交互干湿处理以后,酸溶性和易于还原的铁、锰数量都大大降低,说明脱水作用可使铁、锰的活动性减低。(四)作者根据试验结果而认为,锰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感应较为灵敏,而铁则对酸碱条件较为敏感,这对于水稻土剖面中铁、锰的移动和分化具有一定意义。铁、锰的移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水稻土发育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