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在四川茶区的产量及鲜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翠屏、沐川、名山茶区的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的芽叶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地的峨眉问春芽叶较长较重,发芽密度与对照相当;其春、夏梢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川茶2号芽叶较重实,发芽密度显著(P<0.05)高于对照;其春、夏梢的水浸出物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其春梢的茶氨酸、鲜爽味氨基酸含量及儿茶素品质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在三地均表现出高产潜力及较好的适应性。川茶2号具有鲜爽、苦涩味轻的生化物质基础,可开发高档名优绿茶,可在四川全省茶区推广。峨眉问春鲜叶品质不及对照,可在川南早茶产区进行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茶叶冲泡后因携带产生的振荡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利用振荡器模拟茶叶冲泡携带过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冲泡携带过程提高了茶汤中各种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率,缩短了其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使茶汤浓度迅速提高,对酚氨比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峨眉问春、川茶2号、紫嫣等3个四川特色品种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本研究以常绿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紫化品种紫娟为对照,考察了3个品种春夏梢叶片的光合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芽叶性状。结果表明,川茶2号的春、夏季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率(WUE)较高;其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0)最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光系统ΦPSⅡ能量分配中光化学反应的相对份额(P)和反应中心耗散的相对份额(EX)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峨眉问春的春季PnWUE最高;但夏季Pn较低,其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0)最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及ΦPSⅡ实际光合能力PhiPS2)最慢。紫嫣的春、夏季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最高,Pn及光合色素含量较高。与春季相比,各品种的夏季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升高,而WUE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产量方面,川茶2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峨眉问春的产量与福鼎大白茶的差异不显著,紫嫣则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P<0.05)。可见,川茶2号的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其产量最高;峨眉问春的春季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率较高,但夏季较低,其产量较高;紫嫣的光合色素及光合能力较高,但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四川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高EGCG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四川茶树资源评价与茶树特异资源鉴定,本文利用11对SSR引物对109份四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对其夏梢的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5个观测等位基因,遗传多态信息量(PIC)、Nei’s多态性指数及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8、0.58、0.98。将109份种质资源聚为7个类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材料来源地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对茶多酚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109份材料夏梢的茶多酚为(21.59%±0.25%)~(30.56%±0.72%)(平均25.17%±1.87%),儿茶素为21.82%~25.04%(平均23.29%),酯型儿茶素为17.91%~22.08%(平均19.46%),EGCG为9.71%~16.24%(平均13.86%)。结果显示,四川茶树资源遗传背景较复杂,遗传基础较宽且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中筛选出一批特异资源材料,其中高儿茶素资源8份(>19%),高酯型儿茶素资源10份(>15%),高EGCG资源14份(>13%),超高EGCG资源的5份(>15%)。为核心茶树资源圃建设及高EGCG资源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峨眉问春"等5个特早生型茶树新品种,包括它们的选育过程、生物学性状、物候期、生化成分和适制性等方面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针对特早生型茶树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特早生型茶树新品种的推广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茶树叶片光合参数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方法】对25个茶树品种春、夏、秋季叶片光合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除胞间CO_2浓度(Ci)和羧化率(CE)的峰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春季外,其余茶树叶片光合参数的峰值均出现在夏季。春季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受空气相对湿度RH和气孔导度(G_s)的直接影响较大;夏季受C_i的直接影响较大;秋季茶树P_n主要受CE、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其中蒸腾速率对净光合速率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季节对茶树光合性能影响较大,夏季茶树的光合性能最强,春季相对较弱。春茶期间加强茶树的水分管理将有利于茶树光合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施肥方式和肥料对幼龄茶树生长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设置两种施肥方式(沟施和撒施)和不同肥料(尿素、复合肥A、复合肥B)两因素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其对茶树形态指标和新梢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茶树根、叶中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CA处理的茶树株高、粗根重、根幅、冠幅、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比CK高78.18%、200.89%、131.12%、69.63%、7.49%、26.75%。FCB处理的株重、根重、细根重、粗根数和主干直径显著增加,分别比CK高186.16%、250.19%、348.45%、145.78%、38.71%。FU处理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CK高21.51%;各施肥处理的咖啡碱含量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FCA处理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茶氨酸等主要氨基酸组分含量和茶叶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CK显著提高。FCB处理的GC、EGC、E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高94.44%、35.23%、14.86%。FCA处理的EGCG、GCG、ECG、CG含量最高,分别比CK高35.88%、62.32%、28.92%、12.50%,且差异显著。FU处理的细根和FCA处理的粗根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FCB处理的细根和粗根P、K含量均最高,与CK差异显著。新植茶园施肥处理,可促进茶苗株高、主干直径增长、根系生长和新梢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提高,同时叶片N、P、K积累量均增加,为茶树生长及品质保证提供物质基础。施肥可显著增加茶树根幅、树幅,缩短茶园投产时间。从施肥成本及效果来看,幼龄茶园宜采用沟施复合肥A。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四川雷波野生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特点及多样性水平,同时发掘新的茶树育种材料,以雷波50份野生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采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制成生化样并测定其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50份资源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4%~4.29%、13.97%~20.82%、3.75%~5.30%、8.76%~16.12%和35.10%~48.60%,平均值分别为2.58%、16.99%、4.62%、12.06%和41.39%。基于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CV)为7.54%~28.58%,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4~2.03。聚类分析可将50份野生茶树资源分为4大类群,各类群的生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雷波野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水平较高,且咖啡碱质量分数较高,初步筛选得到咖啡碱质量分数≥5.0%的特异资源9份。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雷波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细胞中咖啡碱的核心合成途径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即3次顺序甲基化反应和1次核糖水解过程。目前已经从茶树等植物中分离出催化上述甲基化反应的酶,并克隆得到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RNAi干扰和农杆菌介导法等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低咖啡碱饮料作物茶树和咖啡以及能合成咖啡碱的烟草和菊花植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可用于精准快速鉴别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的茶树种质资源。【方法】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24份名山良种繁育场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进行指纹鉴定和种质识别研究。【结果】供试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3~0.89,在0.89可将24份材料完全区分开,其中特色茶树品种紫嫣在0.3与其他23份品种分开,单为一类,反映出该品种与其他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较远。使用7对引物的PCR扩增基因型排列组合,赋予一定的阿拉伯数字,构建出的分子二维码,能被众多扫码机器识破进行快速解读。【结论】构建的二维码身份证可实现对24份茶树品种精确鉴定,为名山茶树良种场种质资源鉴定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