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秦巴山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境内黑木耳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黑木耳主产区之一。充分利用当地黑木耳种质资源,选育出抗逆性强、遗传稳定性好、产量高的优良菌株,以改善黑木耳品质和提高产量。从秦巴山区采集分离野生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株8个,经过系统选育,选育出优良菌株A91#,命名为"森盛1号"。森盛1号菌丝体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均匀,子实体单片簇生,抗绿霉等杂菌能力强,属中早熟品种。栽培试验表明,袋料栽培每100千克干料平均产鲜耳82.166 kg,比对照菌株(A268)增产15.35%;段木栽培试验每架平均产量为5.716 kg,比对照品种提高16.49%。  相似文献   
2.
秦巴山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成为中国最大的天麻主产区之一,为保障天麻、猪苓产业稳步发展,课题组从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天麻种植区采集蜜环菌资源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资源菌株18个,经过系统选育,筛选出优良菌株ZY-17,命名为“陕蜜2009”。该品种在秦巴山区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伴栽天麻产量高、菌种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栽培试验表明,该品种伴栽天麻无性繁殖生产,比对照菌株(京-234)增产28.22%;伴栽天麻有性繁殖生产,比对照菌株(京-234)增产28.71%。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不同规格栽培袋及不同栽培方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于2001年引入我市,以稻麦草为主要原料进行栽培已取得成功,并筛选出最佳配方。为了进一步提高杏鲍菇栽培的生物转化率,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出菇产品质量,笔者对不同规格的栽培袋和不同栽培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以探讨不同规格栽培袋及不同栽培方式对杏鲍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银杏外种皮在杏鲍菇栽培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海彬  田毅  李前峰 《食用菌》2009,31(6):39-39
试验表明,银杏外种皮加入杏鲍菇覆土中,可以起到防虫、抑菌、促进生长的作用。添加量6%时即可达到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缩短黑木耳新品种森盛1号的液体种生产周期,提高菌丝体产量,拟为黑木耳液体种应用于生产提供技术参考,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到葡萄糖含量、磷酸二氢钾含量、初始pH值为影响菌丝生物量的3个显著性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得到其最佳相应区域,最后应用响应面Box-Behnken分析法和验证试验对森盛1号黑木耳菌株的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森盛1号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马铃薯200.0 g/L、葡萄糖50.27 g/L、蛋白胨4.5 g/L、麦麸15.0 g/L、磷酸二氢钾4.93 g/L、七水硫酸镁1.0 g/L、初始pH值5.1、接种量4%、温度28.0℃、160 r/min摇床发酵8 d,菌丝干质量可达到21.57 g/L,比优化前提高了23.53%,误差仅为1.75%。该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出菌丝体产量变化情况,证明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新品种森盛1号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红豆杉内生真菌发酵的紫杉醇产量为指标,利用HPLC法进行检测,筛选确定了发酵产紫杉醇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硝酸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L9(33)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培养基最佳组合为A1B2C1,即葡萄糖50.0 g/L、硝酸铵6.0 g/L、无水硫酸镁0.3 g/L,从而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50.0 g/L、NH4NO36.0 g/L、KH2PO40.5 g/L、无水Mg SO40.3 g/L、维生素B10.05 g/L,其紫杉醇平均含量达到938.6μg/L。  相似文献   
7.
“陕蜜2009”是通过对在秦巴山区收集的18个蜜环菌菌株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并对其在天麻有性繁殖及商品麻栽培中对天麻产量影响进行比较研究,选育出的蜜环菌新品种。其菌丝体生长旺盛,生活力强,伴生栽培天麻产量高。2年6点次区域比较试验,伴栽天麻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5.24%,生产试验中伴栽天麻产量较对照蜜环菌品种增产28.39%,有性繁殖天麻增产29.18%。“陕蜜2009”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可在秦巴山区天麻栽培中作为伴生菌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