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播高粱新品种商粱11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粱11号是由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研究所利用新不育系杂交而成的高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抗穗螟虫、抗鸟食抗倒伏、抗病、抗旱、耐涝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在妊娠后期(90~150 d)补饲精料和营养舔砖对羔羊体重及繁殖成活率的影响,在甘南州的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牧区)和合作市卡加道乡其乃合村(半农半牧区),随机选择妊娠90 d左右、体况中等的经产藏母羊200只,分为试验Ⅰ组(舔砖组)和对照Ⅰ组、试验Ⅱ组(精料组)和对照Ⅱ组,每组50只。结果:试验Ⅰ组羊羔初生重比对照Ⅰ组增加0.58 kg,提高了18.35%,试验Ⅱ组羊羔初生重比对照Ⅱ组增加0.78 kg,提高了22.94%(P<0.05);羊羔成活率试验Ⅰ组比对照Ⅰ组提高3.22%,试验Ⅱ组比对照Ⅱ组提高4.3%,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豫梁四号高粱制种为基础,探讨高产制种技术,主要从选地与隔离、适时播种、群体结构、花期预测与调控、辅助授粉和去杂、收获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对夏高粱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豫粱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夏高梁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夏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都呈递减趋势,第5期比第1期产量下降1616.87kg/hm2。因此,夏高粱应在6月15日前后播种,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正>畜群结构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核心,合理的畜群结构是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是畜牧业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高速度发展的条件之一。本所在临潭县亦子多村开展试验时,在分析临潭县亦子多村农牧户羊群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技术推广,对6户农牧户羊群结构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南牦牛繁殖性能调查及提高繁殖性能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调查了甘南牦牛的繁殖性能,调查发现甘南牦牛繁殖性能比上世纪八十年代降低,繁殖性能的高低与营养好坏和挤奶次数密切相关.通过控制载畜量,提高母牛的营养水平,犊牛定期断奶,可提高甘南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玉米育种水平的进步,新的高产玉米品种不断涌现, 使玉米生产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但是,近年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夏季阴雨增多、曰照时数偏少等灾害性天气,加之品种选择应用不当,致使部分夏玉米或因倒伏、或因病害虫害发生严重等原因,造成玉米结实不良,空秆率高,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吸取其教训,正确应用夏玉米优良品种,实现高产而稳产是值得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繁育适于牦牛杂交改良的乳肉兼用父本.[方法]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半农半牧区,用娟姗牛与西杂牛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和配种情况.[结果]娟姗牛与西杂牛的杂交后代在甘南州高海拔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能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  相似文献   
9.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0.
宰后牦牛肉水分分布变化与持水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牦牛背最长肌宰后保水性机理,研究其宰后成熟过程中持水性变化规律、不同水分群的水分分布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选取了10头青海公牦牛,宰后在4℃环境中成熟,选择成熟过程的不同时间点(0、0. 5、1、3、5、7 d)进行加压损失率、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表面疏水性指数的测定,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与核磁成像(MRI)定量定性分析了牦牛背最长肌宰后水分分布情况,并以肉牛为对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压损失率、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表面疏水性指数均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 0. 05),此时保水性最差;水分分布情况显示,宰后成熟初期不易流动水水分相对含量P22降低,自由水水分相对含量P23升高,成熟后期P22升高而P23降低,并且P22与P23呈显著负相关(p 0. 05),说明成熟期两种水分状态互相转变;核磁成像反映了水分空间分布,确定了当宰后成熟时间为5 d时,保水性最优。对比分析发现,整个成熟过程中牦牛背最长肌保水性低于肉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